
1月18日下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清華參加所在的成都代表團會議,強調要以新發展理念為“魂”、以公園城市為“形”,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全面推動成都現代化建設。
進入新發展階段,成都如何找準曆史方位、明晰時代坐标,立足新的發展起點,重整行裝再出發,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中當好全省主幹、走在全國前列,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
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用科技賦能助力提升城市治理水準
在成都打造碳中和的“試驗田”
……
四川省“兩會”代表委員熱議成都發展
來看有你關心的嗎
↓↓↓
加快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台
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
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發改委主任楊羽表示,成都将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标,強化省市區關聯,以增強創新策源轉化能力為牽引,以西部(成都)科學城、綜合性科學中心、天府實驗室建設為抓手,一頭抓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頭抓産業技術創新和全社會創新創造,加快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台,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就地轉化一批科技成果,為服務國家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持續貢獻城市力量。
西部(成都)科學城
“成都将持續做優做強城市新區創新策源轉化等核心功能,打造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動力引擎和新的增長極。”楊羽表示,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成都高新區承載國家賦能,聚焦創新策源轉化、國際門戶樞紐、新興産業集聚等核心功能,建強重大功能平台,推動職住平衡。同時,關聯成都經開區、成都國際鐵路港經開區、淮州新城,帶動一批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區争先進位,提升人口經濟承載能力,打造超大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動力引擎和新增長極。
楊羽表示,在做大做強戰略科技力量方面,加快推進矢量光場、多态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台等大科學裝置建設;在提升産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聚焦電子資訊、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加快建立國家精準醫學産業創新中心、無人機産業創新中心、生物靶向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級産業創新平台;用好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芯火”雙創基地等已有平台資源,推動相關領域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孵化;加快布局面向企業的仿真設計、檢驗檢測等公共技術平台,圍繞産業鍊布局創新鍊,有力推動成都戰略性新興産業建圈強鍊。
加快綠色低碳優勢産業發展
保持工業增速高于GDP增速
持續提升工業經濟占比
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經信局局長王凱透露,成都市經信局将以“制造強省”先行示範市建設為契機,在政策上突出規模品質同步提升,保持工業增速高于GDP增速,持續提升工業經濟占比,力争“十四五”末達到25%以上。
成都高新區
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綠色低碳優勢産業發展。“這是成都工業換道超車的重大機遇。”王凱表示,成都市經信局将發揮産業、資源、技術和市場優勢,加速叢集成鍊,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争優勢的标杆産業。
成都電子資訊産業功能區
比如在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産業方面,建構“研制在成都、應用在市州、綠電返成都”的模式,打造“綠氫之都”,夯實“氫能第四城”地位。在清潔能源支撐産業,大力發展晶矽光伏、薄膜光伏,建設千億級的全國光伏産業基地;持續做強核電水電、油氣鑽采等能源裝備,共建成德高端能源裝備産業叢集;積極發展先進儲能,推進“新能源+儲能”等示範應用,建設“西部存儲谷”。
在發展清潔能源應用産業方面,同步發展重點産品和重點材料,打造千億級動力電池産業叢集,探索建構廢舊電池回收利用機制、平台和産業體系,同時引進新品牌新産品,建構以整車為牽引的新能源汽車完整産業鍊。
大力實施“五聯”智慧城市建設
疊代更新“智慧錦江”城市大腦
“超大城市是一個‘巨系統’,需要用科技賦能助力提升城市治理水準。”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錦江區委書記陳志勇說。
目前,四川省委提出要建設智慧治理中心,打造“城市大腦”,成都正加快推進“智慧蓉城”建設。陳志勇表示,錦江區實施“三四一”網格化智慧治理體系改革,大力提升基層綜合治理能力。比如,在“11.2”疫情防控中,運用資訊系統将9類重點人員資訊向街道自動推送,增設413個智能攝像頭實作重要點位實時監控和可視化排程,初步實作用大資料找到人,用大系統管住人,用大平台守好門。同時,建立24小時“線上+線下”訴求收集管道,解決特殊群體的困難和問題,提供貼心暖心服務。
太古裡商圈
陳志勇談到,四川省“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把數字牽引作為高品質發展的強勁動能,激活新要素,推進新治理。就錦江區來說,目前正在從城市發展全局和推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來謀劃,大力實施“五聯”智慧城市建設,疊代更新“智慧錦江”城市大腦。
生态優先、綠色發展
“作為一名省政協委員,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動成都乃至四川的‘雙碳’工作。”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黃玉蛟說,目前,城市發展多是占用土地來實作高樓建設,這樣就減少了綠植種植面積。據資料測算,一畝樹林每天能吸收6.37公斤二氧化碳,釋放3.04公斤氧氣。
鹿溪智谷
他建議,充分運用樓房樓頂種植綠化,對于未來建立樓房的樓頂,在設計建設之初就将“樓頂碳中和項目”規劃其中。建議政府部門出台相關的标準及要求,要求開發商設計的同時報批政府部門,審批通過後同時施工、同時竣工驗收。
對于已建成的樓房樓頂,可以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在滿足消防、防水、樓房結構安全等前提下,經政府審批通過後進行改造。建議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分階段有序推進改造,并給予一定資金補貼,鼓勵業主或物業公司對樓頂進行改造。
二環高架橋
成都蛟龍港海濱城購物中心在房頂建有約2萬平方米(約30畝)的天空綠道,引進56種樹木,共計約3000棵,打造了多個植物園及科普園。“這種讓鋼筋混凝土與自然完美結合起來的建築形式,适用于住宅樓盤和商業樓盤,可在樓房樓頂上實作‘碳彙造林’,使環境更加綠色環保,并且就近給居民提供親近自然的機會,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他認為,該案例可視為未來成都實作節約土地資源以及碳中和的“試驗田”探索。
創新流域治理模式
推進岷江流域藍網建設
“在岷江流域推進藍網建設,也是實作‘兩山’轉化的創新性探索。”四川省政協委員、緻公黨四川省委秘書長楊志萍告訴記者。今年,她将關于推進岷江流域藍網建設的建議,帶上了政協四川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
楊志萍建議,創新治理新模式,要以流域為抓手,依托河湖水系脈絡和岸線,謀劃濱水空間,營造“青山綠道藍網”城市氛圍,實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質轉換。同時,搭建藍網建設頂層體系架構,從政府層面形成限制和保障,確定藍網建設推進快速有序。在後期管護上,結合河長制,将藍網建設項目管護納入河長工作職責,確定跨流域項目效益的長效發揮。
錦江河畔
藍網建設面寬量廣,與河道、水利及岸上項目等片區綜合發展密不可分。楊志萍建議,應以“一盤棋”的思路加快推進總體規劃,共建、共治、共享優化藍網空間,建設文化休閑慢道、生态活力濱水經濟帶等,促進水、産、域共治。
成都商報-成都釋出記者|鐘茜妮 鄒悅 彭祥萍
部分圖據成都極美小分隊
成都釋出資料圖、天府釋出、成都高新等
成都釋出編輯 | 孟孃
掃碼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