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稱“勞哥”,客死他鄉的金融怪才,是如何将法國拉下水的?

作者:硬核九哥

“一個著名的蘇格蘭人長眠在此,他的算術天才,舉世無雙,用簡單的代數法則,把法國弄得國破家亡。”

作者:九哥,這是人物志的第2篇文章。

“創業”背景

在18世紀的法國,有一位人人喊打的英國通緝犯,約翰·勞,他的騙術至今無人能敵,學術水準在當時的年代,也可謂3A級,憑借經濟學觀點,将法國經濟當機了近一個世紀。

18世紀初的法國,别看國土面積不大,但好戰水準可謂狂戰士級别,荷蘭、西班牙、瑞典、丹麥等等,都成為了當時法國的交戰對象。

由于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連續發動戰争,使得當時法國國内經濟,陷入困境,受到戰争的拖累,經濟極為蕭條,通貨緊縮十分嚴重。

為了擺脫困境,當時法國政府也使出渾身解數,動用财政手段開展了一系列的運作,但目的很簡單,就是保證王室吃喝拉撒,國庫要相對充盈。

其中的一項措施,就是對當時的法國王室貴族,進行稅收豁免,保全資本家的絕對實力和地位。

但國庫需要收入,這些收入怎麼來呢?不難了解,這些收入當然需要取之于民,直白一點就是剝削,剝削,剝削。

但盡管法國政府不斷地提高稅率的點位,妄圖通過稅收的方式來增加國庫的儲備,但這些方法都無濟于事,引得老百姓怨聲載道,造成了當時的法國,危機重重,給腦洞大開的人,留下了可乘之機。

人稱“勞哥”,客死他鄉的金融怪才,是如何将法國拉下水的?

于是,就在此時,國王路易十四就遇到了一位貨币理論的專家,沒錯,他就是約翰·勞,英國愛丁堡人,流落到法國的英國經濟學家。

在此時,約翰勞還真不是騙子,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經濟學家,畢竟政治經濟學在他手中,玩的是爐火純青。

早期的經濟學當中,政治經濟學就是主流,主流中的學家當然自帶光環,這種身份,在當時極具迷惑性,而且相當刺眼。

在17世紀末,戰亂紛飛的歐洲,約翰勞并不是我們想象中,辦公室的經濟專家,為躲避戰亂,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但高大上就是高大上,生活是絕對無法擊倒這種人的。

此時約翰勞,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釋出了獨特的經濟學觀點,他當時的觀點是:

根據法國當時的宏觀經濟困境,就需要貨币來刺激經濟,在就業不充足的情況下,加大市場貨币供給量,就可以在不提高物價水準的前提下,引導并增加就業的機會,畢竟有了錢,資本家才能購買和雇傭更多的勞動力。

與此同時,生産力将會大大提高,産能增加以後,人們口袋将會充裕,用于交換的貨币和産品都會雙雙提高,市場對貨币的需求也會大大增加,進而就達到就業充分、貨币擴張的平衡,形成良性的經濟循環,社會經濟将得到穩定和發展。

這種觀點,逐漸在争論中占有一席之地,約翰勞就夜以繼日、挑燈夜戰,開啟終極996模式,不斷地輸出自己的經濟學觀點,比如,加大銀行建設,推行紙質貨币,加快金屬貨币的替代等等,更加詳細的觀點。

并表示,紙币比金屬貨币更加有利于經濟發展,更有利于王公貴族調控國家的經濟,穩定高階層的統治者絕對權力的地位。

這些觀點,說白了就是講給王公貴族聽得,在這點上,約翰勞對上管理的技能已經點滿,這其中的暗門背後的利益一看便知。

因為貨币供給量增加後,經濟逐漸繁榮,但所有的繁榮背後,都是要面臨交稅的,而當時王公貴族都享受免稅政策,于是這些貨币又将重蹈惡性循環,用之于民、取之于民,最終還是加快了國庫對貨币的回收速度,這就是現實,不公平的收入配置設定仍然存在,社會沖突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目的”明确

對于約翰勞,探究其十八層深度的目的,就是要用自己的理論,占據權威統治者的大腦,借力控制貨币發行權。雖然,約翰勞就當時的身份來說,“目的很遙遠、現實很骨感”,并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援。

但基于他的學術背景,這些言論也逐漸得到了一些勢力的青睐。

1715年,法國的攝政王奧萊昂公爵,就肯定了他的理論。并且相信,如果運用這種經濟政策,應該能夠讓法國擺脫困境,解決國家債務融資問題,眼前的困境能夠緩解很多。

約翰勞,真是天降神兵。講得雲天霧地的東西,對于皇室掌權者來說,執行起來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畢竟死馬當活馬醫,不妨試它一試。

在當時,整個皇室家族處于困難期,隻要能夠搞到錢,就是成立10個銀行也不成問題,于是經過法國政府的默許,1716年約翰·勞在巴黎成立了一家私人銀行:通用銀行。

人稱“勞哥”,客死他鄉的金融怪才,是如何将法國拉下水的?

這家銀行,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是一家私人銀行,但正是由于約翰勞這種光環的存在,這家銀行擁有了發行貨币的權利,本質上就成為了皇室的銀行、國家的銀行。

而且,這家銀行發行的貨币,可以用來兌換硬币和交稅,功能相當強大。

是以這家銀行建立初期,經營得非常成功,擁有資産迅速的增加,約翰勞的手已經可以擁抱更多的業務,不再是一介書生的形象,順利完成華麗轉身:銀行家+企業家。

随着通用銀行與當時的皇室家族關系越來越緊密,他的業務就不斷擴張,而且先後獲得了煙草專賣權,非洲貿易壟斷權等等特權,成為了多個行業壟斷寡頭。

并且,在1719年,成功兼并了多家老牌寡頭公司後,一家綜合業務廣泛、實力強大的公司就華麗登場:印度公司,在貿易領域不斷的獲得超額的利潤,公司的股票也成功發行。

當一個公司的體量非常巨大時,國家一定會想辦法控制它,這是自古到今不變的理論,畢竟權威隻能屬于一類人。

于是在1718年年末,通用銀行被國有化,更名為皇家銀行,當然,約翰·勞仍然是這家銀行的負責人,正式成為法國皇室的,财政代言人。

一個企業轉變成國家的銀行之後,會更加的具有壟斷性,更何況它看起來更像是,私人控制下的國有銀行。

在以後的兩年内,約翰勞将自己思想上的理論,成功變為了實踐下的印刷機,肆無忌憚的大量發行貨币,從此走上人生巅峰。

他公司所掌管的股票,也是以吸引了大量歐洲各國的資金,這些資金流入法國後,扭轉了法國的困境,但同時也為下一步的泡沫破裂,埋下了伏筆。

貨币發行量過大,就會産生通貨膨脹,是一個不可否認貨币金融學現象,在大量增發貨币之後,市場雖然不會立馬混亂,但延遲反映也不會等待太久。

終于“下水”

在1720年年初,通貨膨脹率史無前例上升為23%,老百姓手中拿着貶值貨币已經買不到多少東西,隻能抛售股票維持生計,随之而來的就是印度公司的股票暴跌。

面對這種局面,約翰勞當然不會坐視不管。

他當時已經成為了法國财政監督長,可以說在财政方面有絕對的話語權。

為了維持印度公司的股票價位,約翰勞就動用了手中掌管的财政大權,背靠國家的力量,将印度公司的股票穩定在9000利弗爾的價位。并且在1720年的第一季度開始,大量的發行貨币,使得國内的貨币流通量成倍地增加,有錢怕啥,就梭哈買股票啊,妄圖用錢,把股市打上去。

貨币超發了這麼多,通貨膨脹加倍凸顯是遲早的事,等更加嚴峻的通貨膨脹開始顯現時,股價就會随之暴跌,畢竟機關價格的紙币購買力急劇下降。

到了1720年9月,印度公司的股票已經跌到了500裡伏爾,要知道這個股票的價格,可是從2萬跌到9千,從9千跌到5百的,這個跌幅足夠讓整個法國群眾感到恐慌。

人稱“勞哥”,客死他鄉的金融怪才,是如何将法國拉下水的?

人們開始争相保住自己僅有的資産,每個人都在瘋狂的抛售股票,整個股市都在崩潰的邊緣。

在此時,哪怕是法國政府也難以恢複群眾的信心,最終無力挽回敗局,傾家蕩産的法國人,就将英國人約翰勞認定為頭号騙子,國家陷入動蕩,印度公司徹底坍塌。

這個位于密西西比河河畔的公司,徹底地畫上了句号。

關于這段曆史,被命名為密西西比泡沫這個名字,在随後的近一個世紀,法國的銀行業也徹底冰凍,這個叱咤風雲的英國人約翰勞,所謂的經濟學家,在經濟崩潰的九年後客死他鄉。

以一人之力,成功将一個國家拉下水的故事,就這麼結束了。

密西西比泡沫的出現,導緻了整個國家的銀行業在群眾中失去了信用,緻使法國在之後的一個世紀中發展的放緩,工業擴張的停滞,經濟恢複和增長蝸式前進,也為下一步社會的動蕩埋下了伏筆。

簡單回顧一下,這位英國人能夠幹出如此波瀾壯闊的成就,就他本人而言,的确有兩把刷子。

用紙币的發行來化解通貨緊縮,一定層次上是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增加政府的稅收,也确實使得當時的法國國庫解決了燃眉之急。

但最終的無序擴張,使得這種貨币政策徹底的失控,經濟最終崩潰。

我是九哥,歡迎關注,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