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時代“科技追夢人”丨陳鳳權:立足崗位三十年,默默奉獻促科普

編者按

  為講好科學家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省科協今年繼續推出新時代“科技追夢人”系列報道,遴選一批長期紮根一線、積極獻身科學的優秀科技工作者,用群衆喜歡聽、聽得進的語言,對他們的生動事迹進行采寫,并聯合省級專業媒體,通過廣播、視訊、網絡等多種形式,開展全媒體傳播,在全社會營造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的良好氛圍,再現廣大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的生動實踐。

  “科技追夢人”宣傳活動将常态化、經常化,歡迎全省各級科協、各學會(協會、研究會、促進會)、各高校科協、企業科協推薦選送本機關優秀科技工作者,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新聞報道、自述文章或圖檔、視訊。本公衆号将擇優刊發。

人物介紹

  陳鳳權,1963年10月出生,現任長興縣科協科普部部長,兼任縣農函大辦公室副主任,是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技志願者和縣科技志願服務隊活動管理者,也是科普中國和省市科協資訊通訊員。先後獲得“浙江省最美志願服務工作者”“長興縣最美志願服務工作者”“長興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先進個人”“中國科協優秀資訊員(通訊員)”等榮譽稱号。

新時代“科技追夢人”丨陳鳳權:立足崗位三十年,默默奉獻促科普

  在長興縣,有一位科普達人,人們習慣于稱呼他為“老陳”,無論是在鄉野田間還是在社群禮堂前,總能看到“老陳”忙碌的身影。這位“老陳”名叫陳鳳權,1963年10月出生,現任長興縣科協科普部部長,是一位有三十年科普“工齡”的老同志。

  “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因為熱愛,是以堅守;因為熱愛,無怨無悔。三十年來,他在基層科普事業和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崗位上默默堅守、在拼搏中奮進,付出了心血,也收獲了榮譽。日前,在中國科協和人民日報公布的“典贊·2021科普中國”活動中,陳鳳權同志獲得“基層科普人物”提名。

新時代“科技追夢人”丨陳鳳權:立足崗位三十年,默默奉獻促科普

三十年如一日

科普事業的“傳播人”

  他熱愛科普事業,堅持工作創新,努力打造“長興科普品牌”。他深知科普事業是一項久久為功的長期工作,科學傳播的閱聽人不再單純是無知無識者或是知識擁有的弱勢者,如青少年、體力勞動者等,而是所有的公民。于是他為打造黨政上司、科協主導、鄉鎮部門協作大科普品牌出謀劃策,通過大型主題科普活動,打造長興科普品牌。

  在他的緊抓落實下,“科普節”“全國科普日”已然成為了長興科普的重要标杆。在2013年至2020年間,長興縣科協連續八年獲得中國科協“全國科普日活動優秀組織機關”。2011年,長興縣更是以省内考核第一名佳績獲得“全國科普示範縣”稱号,并作為全國六個建立機關代表之一在中國科技會堂作典型交流發言。在當年的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綱要電視電話會議上,長興又作為唯一縣級代表作交流發言。

  長興縣于2019年3月,成立中國科協長興縣科技志願服務總隊,“老陳”又主動請纓,成為“長興縣科普講師團”和35支長興縣學會(鄉鎮、街道)科技(科普)服務志願隊的管理者,與行政村、社群、居委會文化禮堂積極對接,将科普傳播到基層、企業和學校中去。

新時代“科技追夢人”丨陳鳳權:立足崗位三十年,默默奉獻促科普

同僚口中的“大忙人”

  他身兼數職,是長興縣科協科普部部長,兼任縣農函大辦公室副主任,是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技志願者和縣科技志願服務隊活動管理者,也是科普中國和省市科協資訊通訊員。

  作為縣農函大日常工作負責人,他始終堅持科教興農,助力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為推廣先進适用種養技術,他多次組織國内外高層次專家來教育訓練授課、建立示範基地,加大種植養殖專業人員緻富技術教育訓練,助力種植業養殖業農民科技緻富,自2004年以來,共完成農村實用技術教育訓練28844名;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技志願者和縣科技志願服務隊活動管理者,他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積極落實“你點單、我送服務”項目,先後獲得“浙江省最美志願服務工作者”“長興縣最美志願服務工作者”“長興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先進個人”等榮譽稱号;作為科協系統的資訊員和通訊員,他堅持不懈撰寫科技志願服務組織及其志願者活動資訊,在各級媒體上發表資訊動态1100餘篇,獲得“中國科協優秀資訊員(通訊員)”等榮譽稱号。

新時代“科技追夢人”丨陳鳳權:立足崗位三十年,默默奉獻促科普

朋友口中的“熱心人”

  面對基層科普工作和科學素質工作量大面廣,人手少,經費少的問題,他内聯外引,始終堅持借助外部科普資源提高科普服務能力。他主動争取網際網路媒體為長興縣科普活動直播關聯,科普時效和科學普及覆寫面大大提升。2020年10月18日,争取利用騰訊網平台為“長興金釘子”地質博物館“雲上科技館”直播30分鐘,收看網民達43萬人;2020年9月,長興縣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争取長興傳媒集團現場直播19分鐘,線上觀衆達18萬人。

  面對基層科普資源少的問題,他積極對上争取科普資源下沉。主動争取浙江省科協流動科技館巡展5次,曆時14個月,讓90000多名青少年零距離體驗到科技展品的樂趣,激發科技好奇心;邀請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50多名專家到長興作科普報告100多場次;争取浙江省科協“科學+”品牌活動到長興開展活動5次;争取浙江省科協“博士生科技志願服務”科技服務9次等,讓全縣青少年和群衆能夠足不出縣就能接觸到高端的科普資源。

  面對基層科普活動場地有限,科普工作難度大的問題,他借力縣内各類科普場館、各級科普教育基地豐富的資源開展專題科普活動。他精挑細選各類科普場館,悉心指導基地建立工作,增強了企事業機關、社會力量科普場館的服務能力,目前全縣累計擁有全國科普教育基地5家和省科普教育基地8家。

  同時,他重視新型傳播,讓科普“流行”起來。推廣應用“科普中國”和“移動科普中國APP”網絡科普資源,推廣“鄉村科普e站”“社群科普e站”“校園科普e站”,指導呂山鄉中心國小建設“校園科普e站”,被中國科協認定為首批科普中國校園e站服務示範點(全省共3家),牢牢抓住網際網路時代賦予科普傳播的新機遇,強化科普資訊化建設。

  “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他說自己不過是個平凡的“老陳”,在這份平凡中,将一直堅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責任書寫長興科普新篇章,無愧于在黨旗下許下的铮铮誓言。

來源:長興縣科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