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獨家專訪│實體學家馬兆遠推新書:從“制造”到“智造”

作者:紅星新聞

馬兆遠這個名字前有好幾個頭銜——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數字化先進制造研究中心主任,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智能制造專業終身教授。

馬兆遠出生在太行山裡的小山村。

17歲那年,他通過全國實體奧林匹克競賽保送北京大學技術實體系核實體大學。

25歲,他獲得牛津大學實體學博士學位,師從“超冷原子之父”、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基思·伯内特爵士。随後開始在美國國家标準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研究,師從“雷射冷卻之父”、諾貝爾實體學獎得主威廉·菲利普斯教授。

2009年,30歲的馬兆遠回國進入中科院,為中國空間站“天宮四号”設計了世界第一個空間冷原子實驗平台。

6年後,他卻意外地辭職了。他說,自己要作為一個實踐者,從前線去了解中國的實體工業。

2022年初,馬兆遠出版了新書《智造中國》。

獨家專訪│實體學家馬兆遠推新書:從“制造”到“智造”

《智造中國》講的是什麼?

《智造中國》這本書中講述了後工業化社會所面臨的問題,細緻地分析了AMRC模式的案例,講解了整個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什麼是AMRC?馬兆遠告訴記者:“AMRC(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 Center)是謝菲爾德大學的工業研究院。AMRC模式簡單來說是,大學通過強大的工業技術傳遞能力,為工業企業提供研發服務,最終吸引了大量工業企業在周圍投資建廠。研究中心也為這些工業企業培養了本地年輕人,年輕人通過在這裡學習工業技術改變自己的命運。

因為開啟了AMRC模式,謝菲爾德大學的工科研發收入先後超過劍橋大學和帝國理工學院,居英國高校第一。波音公司、邁凱倫等一系列高端制造企業,選擇在AMRC周邊買地設廠,研究中心所在地周邊的就業率從4%上升至86%。”

馬兆遠向記者談到,在1980年代,英國謝菲爾德是非常典型的鏽帶城市,曾以鋼鐵工業聞名,不鏽鋼就是在這裡誕生的。當時這裡陷入困頓,工廠倒閉,就業減少。但近年來,英國通過謝菲爾德大學,把一個城市從鏽帶區變成了一個高端制造業聚集的城市,而且這隻用十幾年的時間來實作。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大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學運用自己的科研能力,為當地的企業做研發服務。因為很強的工程方案解決能力,波音把在歐洲的第一個工廠建到了謝菲爾德大學旁,航空發動機公司羅羅、邁凱倫等大型國際品牌的工廠都搬到了謝菲爾德大學旁邊。他們的供應商也跟着過來,使這座城市過去十幾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他透露,自己現在正在深圳搭建這麼一個平台。

“我是做實驗實體的,實體是實驗科學,我們一定要自己做樣本。一定要親自上手,把東西做出來才是最有價值的。我們正在和深圳方面溝通,推動南方科技大學和央企合作,政府、大學、企業一起建構這樣的一個平台,做個樣闆出來。”

獨家專訪│實體學家馬兆遠推新書:從“制造”到“智造”

馬兆遠

人比人工智能強在何處?

作為一個大學教授,為何要專注于做這塊工作?

馬兆遠說,社會改造本身就是大學教授應該去做的事。現在,他80%的精力在研究制造業,另外20%的精力在人工智能的科研,“我更關心人類從事哪些工作是20年後與機器比較起來還是有競争力的。我上一本書的書名叫《AI-NOT,人工智能之不能》,從數學的角度來研究人工智能,基于圖靈機的這種人工智能,有哪些東西是做不了的。這是非常嚴肅的數學問題,隻有數學上證明這件事兒AI做不了,我們才覺得放心,而不是倫理上的讨論。未來,我們想劃出來人的思維結構跟機器之間的邊界在哪兒?這将來可以影響到我們的教育,你不希望今天教給孩子們的技能,在當他們長大的時候,發現機器幹得比他好。是以,今天就要想明白,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哪些技能,他們具有終身的優越性,人類終身的優越性。我希望做到的是,從數學上去證明這種終身優越性是存在的。”

在馬兆遠看來,人和機器相比具有哪些終身優越性的?他是這麼回答的:“有些重要的工作,比方說我們對學習能力是有明确描述的。可以把學習能力中的一些要素,提煉成數學問題,然後我們證明這些數學問題是圖靈機做不了的。因為不管今天我們把人工智能說得怎麼樣,所有人工智能還是基于圖靈機來實作的,圖靈機是我們現在所有計算機的原型,任何一台計算機都可以退化成一台圖靈機。圖靈機本身做不了的事情,人工智能也做不了。事實上最近的一些發現就證明了,比方說學習能力本身就是圖靈機沒法完成的。是以保持學習能力的話,人就可以做機器沒法從事的事。同樣的邏輯可以推演到,比方說我們怎麼去定義創造力,定義人的溝通能力,類似問題其實逐漸的就可以把它數學化,然後證明這些數學問題本身是圖靈機沒法去做的。這是我比較關注的科學問題。”

紅星新聞記者 陳謀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蔣慶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獨家專訪│實體學家馬兆遠推新書:從“制造”到“智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