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作者:部落格天下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易小星說:“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個特點,就是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在這個寫字樓裡面坐着,喝喝咖啡,坐在電腦面前打打字,好像覺得自己工作還挺不錯,但是你想一想,是不是跟六七十年代的踩縫紉機的女工也差不多,其實好像是差不多的,是吧?隻不過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作者|郭貼

編輯 | 丁宇

叫獸易小星與影評人的鬥争,還在《開拍吧》中持續着。

在這檔青年導演創制真人秀的綜藝節目中,易小星與另外五位青年導演郝傑、彭宥綸、王珞丹、沙漠、胡國瀚一起,通過3輪短片角逐,接受票房、口碑、專業等多元度的評判。

他的首部短片《誰拿了我的外賣》,影評人打分倒數第二。低分被投屏在影廳門口,易小星站在旁邊,拿着喇叭對圍觀群衆說:“影評人就是跟我們觀衆作對的。我拍片隻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老百姓開心!”易小星的判斷是準确的,《誰拿了我的外賣》最終獲得了票房第一的成績。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第二部短片《制造偶像》,講述北漂女孩參與偶像造星工業的故事,再度遭遇現場影評人如潮差評。唇槍舌戰幾個回合後,他内心有點“破罐子破摔”,同意發起挑戰時刻,最終在現場觀衆投票中,戰勝了影評人看好的導演郝傑。

郝傑似乎是易小星的反面——其作品藝術性被認可,票房卻總是慘淡收場。在節目裡,郝傑木讷寡言,易小星則堪稱“社交之星”,無論面對投資人、演員、觀衆甚至影評人都有三寸不爛之舌。在綜藝叙事中,這兩位導演的碰撞,活脫脫描摹出了“商業與藝術”的兩元對立形象。

網絡上對易小星的評價同樣是兩個極端。在《開拍吧》豆瓣小組中,有人覺得他總是信心滿滿,不願虛心接受影評人提出的意見。與此同時,他的作品在網絡上很受歡迎,短片《制造偶像》點選量很高,高贊熱評稱:“就(因為)這個短片,叫獸都被那些影視公司的影評人罵慘了。”

在成為導演之前,易小星曾是一名國企工程師,因“萬萬沒想到”系列爆款網絡短片,一躍而成初代網紅。這些作品中,包含了對現實的諷刺,語言和表現手法幽默、誇張,擁有了一批閱聽人。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他于2015年開始拍電影,大銀幕作品《萬萬沒想到》和《沐浴之王》票房成績都不錯,這些過往造就了他鮮明的創作風格和顯而易見的标簽——職場、喜劇、貼近現實熱點,但藝術性不受認可。

圍繞着一系列的争議,《部落格天下》采訪了易小星,聊一聊他對影評人、對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的看法。他本人并沒有節目上那麼愛抖機靈、說段子,也沒有“社牛”,甚至還有些拘謹,但能說、敢說本色不改。回憶自己第一部電影上映之時,他有兩件印象深刻的事:一是影志等影評人給他打了超低分;二是路演的時候,有個觀衆站起來哭着說:“你一定要繼續拍下去,不要被批評打倒。”

今晚,易小星的命題短片《無時無刻》即将在新一期《開拍吧》中與觀衆見面,繼續接受着市場的評判。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以下是《部落格天下》和易小星的對話:

談節目:電影是電影,綜藝是綜藝

部落格天下:為什麼選擇來參加《開拍吧》?

易小星:我在轉型電影導演後,就沒什麼精力再像以前那樣拍各種短片了。《開拍吧》有個好處,它給你錢,你想怎麼拍就怎麼拍,這個挺爽的。而且人少,自由度更大,創作氛圍更輕松,不會說你拍完這個就沒有下個了。而且我正好下部電影還沒拍,拿出幾個月的時間,順便也練練手,也磨合一下這邊的團隊,我覺得是蠻不錯的嘗試。

部落格天下:節目組主動來找您的嗎?他們有說為什麼來邀請您嗎?

易小星:他們很卑微(笑),沒有沒有,很客氣地來邀請我,因為也擔心我不願意參加這種競技類的導演綜藝。很多導演不想來,因為确實存在風險。對于有成功市場作品的導演來說,萬一你拍得還不如那些沒有拍過長篇的導演,豈不是很丢人?

對于我來說的話,因為我自己本身也參加過不少綜藝,是以會把兩者分得比較開。電影是電影,綜藝是綜藝,綜藝不管成績怎麼樣,它隻是個綜藝成績。

部落格天下:您看了節目嗎?對節目剪輯中您自己的形象有什麼看法嗎?

易小星:快速看了。倒也沒什麼看法,就是我覺得這個人,好油膩啊。我不知道是剪出來的,還是我自己就是這麼油膩,而且感覺真的很“社牛症”。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部落格天下:節目表現裡你挺“社交之星”的,這是你平日裡的狀态嗎?

易小星:我是覺得那是種掩蓋了,其實平常私底下,我不太擅長社交,如果一個場子裡面陌生人特别多的話,我會縮起來,但是因為是錄綜藝,當然還是搞搞氣氛,我會調整自己的狀态,讓自己變成活躍氣氛的那個人。

部落格天下:你說了很多凡爾賽的話,比如“我想拍點藝術片,沒想到又拿了票房第一,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除了給别人賺錢,毫無用處。”

易小星:那個現場氣氛很壓抑,我就想說說段子活躍氣氛,結果對面都很嚴肅,這真的是很無奈的一種情況,如果抛個梗,你接住了,大家有來有回的。抛個梗過去,大家很嚴肅地在那裡,把我的玩笑話當真。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部落格天下:你現場見演員的時候,挺社牛症的。現實裡見演員是這樣嗎?

易小星:如果是在真實世界裡面,我見演員不會是這樣的。見演員是很大一件事,不會跟你開玩笑說什麼“我兩年前給你寫這個故事”,因為演員接劇本也很謹慎,他們要了解你這個導演,了解你的故事,你跟他講的時候,得讓他動容。是以如果你在那裡各種“社牛症”的話,挺完蛋的。

綜藝上隻是綜藝上的東西,真實世界是真實世界的,得分開來看。

部落格天下:你會顧慮可能要被影評人罵嗎?

易小星:我一開始就預料到了。因為這種節目,有點像電影節那種評審機制,喜劇本身是很吃虧的,因為喜劇要貼近大衆,那它可能藝術性就沒那麼高。哪怕放在正常市場裡,喜劇也是最容易被影評人抨擊的。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部落格天下:但是你不在乎?

易小星:我在乎啊,在乎也沒辦法啊。

部落格天下:似乎你對影評人記性很好,王珞丹被影志打一分的時候,你還跟她說“他給我也打了一分。”

易小星:我記得影志,我們私底下認識,我還接受過他采訪呢。我覺得他給我和王珞丹打一分,屬于情緒化。(被他采訪是什麼感受?)他好意思,我就好意思啊(笑)。

談作品:想做喜劇之外的新嘗試

部落格天下:您的第一支節目短片《誰拿了我的外賣》,影評人打分是倒數第二,你是怎麼看的?

易小星:因為我是真的在國企裡面待過好幾年的,是以當有那幾個影評人在那裡說“這個事情真的至于嗎”?我就是覺得他們,第一可能沒有上過班,第二可能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上司,第三可能真的不用自己拿外賣(笑)。

如果你有過自己拿外賣的經曆,或者說被人錯拿外賣,或者是偷掉外賣的經曆的話,我覺得一定會心有戚戚焉。當時影評人說這個事情不現實,評論裡就有人在底下反駁說:“怎麼不現實了,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很多人沒有在那種窒息環境中待過,他們無法了解上司丢個東西為什麼那麼興師動衆。但對于另一些人來說,這就是他們每天的日常。

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個特點,就是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在這個寫字樓裡面坐着,喝喝咖啡,坐在電腦面前打打字,好像覺得自己工作還挺不錯,但是你想一想,是不是跟六七十年代的踩縫紉機的女工也差不多,其實好像是差不多的,是吧?隻不過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我覺得這是我拍這個短片的意義所在,因為我也曾經在這樣的工作場所待過,我也“踩過縫紉機”。人與人之間的溝壑,我們或許沒法跨越它,但我們至少讓生活在溝壑這邊的人,能感覺到我們也被關注,有人了解我們的生活。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部落格天下:這部電影在影廳上映的時候,你跟觀衆說“不用在意這個分數,影評人就是跟我們觀衆作對”,你是怎麼看待影評人的?

易小星:其實我能了解他們。影評人要想紅的話,一定要點評商業片,為什麼?因為商業片看得人多,你說它這不好、那不好的時候,觀衆能夠更快地注意到你。很難看到一個影評人說某部藝術片拍得哪兒不好,因為它本身沒人看,沒人看你去點評幹嗎(笑)?

是以大部分影評人都是在點評商業片,但其實商業片又最不需要影評人。商業片本身就是面向大衆的,大家都能看明白,要你說啥呢?

影評人這個職業的來源,本身應該是作為觀衆和電影之間的一座橋梁,去幫助觀衆了解不太好懂的、需要解讀的東西。但是我覺得可能現在大家都文化水準上來了,你作為影評人未必比觀衆看得更明白,現在你要是不罵商業片的話,就又沒流量,沒流量那可能就是很難繼續做影評人了,是以也能了解他們這種做法了。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部落格天下:你的第二部短片《制造偶像》似乎就不那麼喜劇了?

易小星:第二個片子,其實我真正要講的是一個北漂女孩的經曆。其中合租房水管爆掉、點火鍋一人食、聽隔壁鄰居吵架,都是我編劇團隊裡幾個孩子真實經曆過的。從頭到尾其實挺悲哀的,一旦你看到那個結尾,知道這個女孩有可能神經不正常的時候,我覺得根本就笑不出來吧。

舒淇老師當時說得還挺對的,因為一個女孩,當你不想跟相親對象說話的時候,那說的東西就是有真有假。跟媽媽打電話、自己一個人吃便當、給老闆回消息,都是真的。但讓毛毛蟲當偶像這件事情,真的有毛毛蟲嗎?也許他是一個人呢,或者說也許這個姑娘本身神志不太清楚了呢?都有可能。

但是我覺得很遺憾的一點就是,那些影評人好像沒有感覺到那種北漂的痛苦,關注度放在諷刺娛樂圈上面,那其實不是本意。後面我看到有一些評論,有人看出來了,我覺得這個還是挺欣慰的,創作者自己的用心能夠被察覺到,我覺得這個是最寶貴的體驗。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部落格天下:為什麼《制造偶像》這次沒有拍喜劇?

易小星:說實話,喜劇在這個舞台上太吃虧了。喜劇短片一旦拍得好笑,他們會說:“你這個不是獨幕喜劇嗎?”拜托,獨幕喜劇本身是從戲劇裡來的,它是國内發明的一個東西,從戲劇裡面節選好笑的一段出來,是以它的本體是戲劇。

如果說某個喜劇電影像是獨幕喜劇合集,我覺得這是對一個喜劇最好的贊賞。你看卓别林、劉别謙、比利·懷爾德、基頓這些最進階的喜劇大師,他們的喜劇全都是段子合集。如果我們喜劇每一個都拍得像是獨幕喜劇合集的話,那麼這個喜劇一定好看。

而且我來這個節目也是想進行一些嘗試,除了喜劇之外我還能拍什麼。因為說實話,如果是長篇作品,我跟我的制片人、投資人說“我這次不想拍喜劇”,他們投資的時候就會猶豫了,會覺得你為什麼不拍喜劇呢?市場已經接受你是個喜劇導演了。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部落格天下:但是《制造偶像》的打分,比第一部《誰拿了我的外賣》還要低。

易小星:上次還是倒數第四,這次倒數第一了。我是覺得影評人打分這一塊,總共也就那幾個人,舒淇是能夠感覺到那種北漂女孩的哀傷的,但其他幾個都是中年男人,他們也很難體驗到女孩的這種感受,性别之間也是存在這種了解上的巨大的溝壑的。

部落格天下:當時你跟影評人争執後,發起了觀衆挑戰,當時你猜到自己會赢郝傑了嗎?

易小星:我沒有預料到。當時現場那個火力已經很兇猛了,所謂的權威都坐在那裡說你不好,觀衆很容易被影響的,哪怕之前挺喜歡它的人,也可能會覺得“真的是我品味不行”。

我那會兒有點破罐破摔心理,覺得既然都被你們這麼說了,這個片子既沒商業性也沒藝術性,沒必要上院線了,不如助郝傑一臂之力,讓他多上兩場,我就算了(注:按規則挑戰啟動後,獲勝者會增加兩場排片)。但最後可能還是很多人保持了自己的立場吧。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談市場:導演生涯還沒走到頭

部落格天下:您會覺得《開拍吧》設定的導演創作流程,跟現實接近嗎?

易小星:我覺得這個綜藝節目,盡全力在模拟一個真實投資創作環境,但跟真實情況還是差很多,就像用積木壘房子和真實造房子的差别。

部落格天下:第一輪您拿了票房冠軍之後,第二輪除了劉震雲老師還是沒有投資人選你。當時你還說要去問問其他三個投資人怎麼回事,後來問了嗎?

易小星:沒有問,因為我覺得特别能了解,他們會覺得,我不需要被幫助了,這個是很正常的,我本身是個成熟商業導演,我又不需要他們幫助。而且劉震雲老師是個圈外人,其他電影人如果投資了,我不接很尴尬。(注:節目規則隻能接受一位投資人投資)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部落格天下:據說劉震雲老師,給你跟劇本一樣長的修改意見?

易小星:那個是開玩笑。我把那劇本一給他,他就說開拍吧,開拍吧,太好了。

部落格天下:那麼現實中拉投資、找演員、拍攝、上映幾個步驟,那個部分讓你覺得最困難?

易小星:上映是最困難的,因為你要選檔期,還有宣傳大戰,這幾個挺累的,其他我覺得倒還好吧。

部落格天下:一般影片上映前,你會邀請影評人看片嗎?

易小星:誰會邀請影評人看片(笑)。我們已經見過無數個影評人打分很差,然後觀衆又很喜歡,口碑也很好的片子了。或者影評人打分賊高,但是一塌糊塗的片子,這種案例太多了。因為影評人太少且趨同,他們很多都是40多歲,看片口味趨同,隻代表評委群體,不能代表市場上形形色色的人了。

是以我們一般比較信任專業的試映公司。去到各個城市,每個城市一兩百個觀衆、各個年齡、各個學曆、各個性别,一起來看完後打分,這種試映出來的結果,通常就會非常接近真實的市場表現。不管《流浪地球》還是《你好,李煥英》,都是試映的成績本身就非常好的,從試映就知道,一定是票房大爆、口碑大爆。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部落格天下:是以您跟影評人之間就是“你看不上我,我也看不上你”的感覺。

易小星:不不不,不是看不上,是看不見,基本上在我的創作過程當中,基本上是不會見到他們的,那隻能在影片上映之後,才會出現他們的身影(笑)。

部落格天下:在導演的自我表達與面向市場之間,你是偏向市場的?

易小星:我其實也很重視自我表達。重視自我表達其實分兩種,一種解釋是,我自己有想法,我要讓人看到,這叫自我表達。另外一種解釋是,我創作它的時候,我的情緒是與它共振的,我想讓更多人跟我共振。

不管是哪一種解釋,我覺得永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創作者得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你的觀衆,無論這種感動是好笑、苦澀、心酸或是某種形而上的、哲學上的東西。先觸動到你自己,你才能觸到更多人。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部落格天下:但似乎你還是這6名導演當中最商業的一名。

易小星:我是最商業,但商業怎麼呢?沒問題對吧?因為我覺得做藝術片的話,做藝術片也是需要勇氣的,如果我哪一天我也去拍藝術片了,隻能說明一件事情,就是我那時候肯定特别有錢,我那時候肯定特别富裕,因為想拍什麼,就拍什麼,祈禱我早日拍藝術片吧(笑)。

部落格天下:你是如何看待電影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平衡?

易小星:兩者并不沖突,所有創作者其實都想拍出商業跟藝術兼備的作品。但有時候你商業度夠了,藝術性不夠;藝術性夠了,商業度又不夠。我覺得能兩全最好,如果不能,我作為偏向市場導演,肯定會先保商業,因為我不能讓投資人賠錢,我覺得導演如果奔着讓投資人賠錢,有點像詐騙,這樣不好。

部落格天下:像郝傑那樣的導演,是不是就不太注重商業性?

易小星:我覺得他也想讓他的片子被更多人看到,每個導演都希望自己片子被更多人看到。郝傑的困境不在于他自己,在于我們藝術片市場不成熟,像歐洲那邊都是有專門藝術片放映院線的,專門給愛看藝術片觀衆去看,他們就是看膩了類型片,不想看大片,就想看形而上的意識流的、留白的,這樣不一樣的電影。

藝術片本身花不了太多錢,什麼時候藝術院線建立起來了,能支撐藝術片回本,略有盈利,賺點錢能夠再拍下一部,就比較良性循環了。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部落格天下:前幾天我們采訪劉震雲老師,他說“小星導演對電影還是有獨特的看法”。

易小星:有獨特看法指的是?(笑)因為我其實沒有接受過系統地電影學教育,是以我觀察電影是從一個非常直覺的角度來觀察的。

我的觀點是電影才一百多年,它還在起步階段,在過去那些年裡它向戲劇學習、向文化學習、向雕塑、美術都學習過,那也許有一天它會跟電視劇、網劇、短視訊、網際網路學習。

尤其像現在,電影向漫畫學習就誕生了漫威這樣的片子。電影向網絡學習的時候,就出現Netflix這樣的網絡電影。像馬丁·斯科賽斯這樣的大師導演都開始在網絡上播放自己的電影了,在以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是以我覺得電影它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一個藝術門類,不應該去對它有一個定義,“什麼樣的東西才是電影”,電影應該是包羅萬象的。我覺得這個不算是獨特的看法,而是比較大膽的一個看法。

可能也是因為我現在還比較年輕,也許我到了五、六十歲的時候,我也會像個老人家坐那兒評價“你這個不是電影”,(笑)有可能。

易小星:時代不一樣了,縫紉機變成了電腦

部落格天下:結束了《開拍吧》最後一期錄制,拍了三支短片,什麼感覺?

易小星:這三支片子整體而言,雖然第一支和第三支成績最好,但我最喜歡第二支,因為它足夠新鮮,足夠冒險,而且也讓我更愛自己的創作。

因為你知道,如果一個導演拍不出有冒險精神、有實驗氣質的片子的時候,他的職業生涯通常也就走到頭了。我現在再回過頭來看《制造偶像》,還是充滿無知、幼稚、青春年少的荷爾蒙,我覺得那是一支有少年氣的片子,讓我覺得我的導演生涯還沒走到頭(笑)是充滿希望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