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哲學嘛,今天還有用嗎?還有說古人哲學是迷信是神秘主義的。曆史的折疊也會造成無知,更何況古人的哲學近乎變成千百年沉睡之夢。但是我們不能永遠無知。
夢境必須打破,再也不能視鑽石為玻璃、視金如土,更不能端着金飯碗哭窮。我們從哲學和太極的互相驗證中,正看到它們各自和互相的價值,重新看到其燦爛的光輝。
我們幾乎重新發現:沒有中國哲學,便沒有中國太極;哲學是太極之本,太極是哲學的精美展現。
太極武學方法,就是中國古代哲人的方法高層次太極武學訓練,特别強調從站樁或打坐要求入靜的方式起步。而這既是進階技擊基礎,同時又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
有用則見,無用則視而不見,是我們後來人“不老實”之處。它來自高度發達的功利心和自覺意識,即來自有選擇地觀察世界的後天習性。尤如為了回避強光而戴上墨鏡,雖然舒服,卻已經看不到世界的本色。
古人有比我們幸運的地方。他們的頭腦已經和我們一樣發達,同時還沒有喪失原始的直覺和本能,以及同大自然直接交流資訊的能力,這是一種最優智力狀态。
中國古人利用這種優勢,充分綜合加工,于是發現:世情人欲,以及五官感受,還有言語邏輯思維,都有局限性,有時甚至阻礙更精微、更廣闊、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尤如明鏡上的污垢遮住了光線,出不了影象或影象殘缺。
于是雖然沒有制造飛機、火箭以至至今令人遺憾,卻發現經過某種處理,人的心靈便是最清沏的明鏡,可以原原本本地反映這個世界及其規律。從中發展了“去垢技術”,稱之為“明心見性”,即把心打掃幹淨,才能看到事物和自己的本性。
那就是排除片面的感官刺激和意識障礙,進入身心内外感覺毫無差别、全面溝通的無欲狀态,靜收周圍世界和自身任何變動發出的不經折射的資訊。然後傳回有欲的常态,經過有欲與無欲的對照,再決定如何利用無欲之所得,在遵循不由人的規律範圍内,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去造福于人類世界。
單憑“有欲”必盲;有了“無欲”的知識作背景,則即使“有欲”也不盲。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就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
至于有人拿來搞迷信,那不是老子的錯誤,正如有人制造殺人的原子彈不能歸罪于居裡夫人一樣。我們可以憑着現代科學和邏輯思維傲視古人,同時是否也該正視一下他們高于我們之處?我們隻懂得“有欲”,不大懂得“無欲”。以“有欲”取得片面的資訊,再而綜合加工、創造發明,雖然眼前非常舒服實用,整體上則是否後患無窮?科學的盲目進步導緻生态平衡的破壞,是否足以為例?工具代替人體固然友善,但是導緻原始直覺和顯能轉入潛能,使人在許多方面變得無能,還要費力重新開發,是否又是一例?
扪心自問,面對古人,我們有時是否象矮子看巨人,象瞎子摸象般可笑?
古人的“去垢技術”傳至今日,有太極國術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在裡面。因為太極國術是可以用個人的身體和心靈來體驗古人哲理的一種非常難得的途徑,太極國術是這些哲理的身心展現和身心載體,其中有許多方面是無法用文字表達和記載的,并且僅僅靠代代太極大師的體悟才得以傳承下來。
而太極帶給習武者第一可寶貴的,正是認識世界和自我的、來自古人的這種哲理和方法。這也是我們重新、全面開發人體和大腦潛力的一種有效的途徑。
無欲和有欲相結合,言語、非言語相結合,邏輯、形象、直覺、靈感等各種思維形式相結合,顯意識、潛意識、本能相結合,非理性、理性、超越理性相結合,所有的認識途徑相結合并且融會貫通、一體化,才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太極國術講究動與靜的和諧面對變化不已的宇宙與人生(即動),先哲發現其中有相對穩定的系統和規律(即靜)。而且隻有以靜觀動,即從相對穩定的角度來觀察一切變化不定的因素,才有可能同時把握動靜變化規律,進而在實踐上取得動與靜的和諧。
不難看出,中國哲學的動靜觀同前述有欲(動)無欲(靜)觀念一脈相承。 高層次太極武學要求達到身心運動的“動與靜”。動,是打破平衡;靜,是維持平衡。動中靜(和“靜中動”),就是動态平衡。理想的和諧和盡善盡美的水準,是身心保持連續的随遇平衡。
請想一想,人的身心不是球體(其中的心還不是一般的實體量),而且面對千變萬化的格鬥招數和生死危機,還要做到像理想的球體在理想的平面上那樣,保持随遇平衡的運動,還要靈活多變、輕松自如、高度節能——這種訓練會挖掘和造就人的心理、生理和力學何等進階的超常能力!
靜或平衡的關鍵,在于心理中主管身心内外表裡互相溝通的綜合意識,不論運動如何激烈和變化無常,都要保持高度沉穩冷靜的狀态,尤如一平如鏡的水面。也隻有這樣的心理平衡,才能夠使人達到高度的身心松馳和高度的節能。
正如拳論所說:“隻要性心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
而在最高境界裡,還要取得身心運動同宇宙韻律的和諧與同步。這又是中國哲學關于天人感應、人天同步的整體觀。人之動靜一旦同宇宙整體的動靜相溝通,面對未受過這種訓練的人,便是靜則堅不可摧、動則無堅不摧。至于真正的太極武學高手相對,則完全可以不經傷亡就分出高低。
“動中求靜”的技擊目的,是為了“以靜制動”“以靜制動”,是太極功夫特有的以随遇平衡能力為基礎的功夫和技術,具體表現為“得機得勢”。
略去細節不談,其大緻的過程如下。
高手在對方微動之機,感應對方微動之勢(這叫做“得機”);以“舍己從人(靜服從動或無欲)”之心,同對方勢取得和諧與同步,在對方尚未真正出手時,即已破壞了他的攻勢,進而化掉對方帶來的不平衡(即動);
幾乎同時,高手以“從人仍由己(動中求靜或有欲)”之心,把對方化入自己和諧而開放的身心力學系統中,即化入自己的動态平衡(即靜)之中,取得“有欲與無欲、動與靜、由已與從人的動态統一(這叫做得勢)”。
而一旦得勢,則始終保證高手的優勢和主動權,也就是意味着對方注定外于全面受制的被動地位,這叫做“我順人背”。
至于真正達到把握自身、對手與環境平衡的高手相對,則是誰動誰敗。因為先動者先破壞了自己的平衡。
是以“動中求靜”有許多高于技擊的目的和作用,諸如在人生、在人際關系中、在适應環境或改善環境方面,都要力求達到動态平衡。因為平衡運動是損失最小、最節能、效率最高的,是以适用于任何活動領域。
太極講究陰陽陰陽也是中國哲學無所不包的概念。陰陽虛實及其互相轉換,是太極借力打人以及以柔克剛等獨特效應玄理之所在。
然而其中的奧妙,卻世世代代以至于今日,令人百思不解。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與圖檔版權屬于原作者。部分文章與圖檔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系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删除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