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期刊看台

【期刊展台】

許貴祥《走出草地》(小說)發表于《解放軍文藝》2021年第8期

近年來,徐貴祥創作了多部關于長征的作品,從《穿插》、《埋伏》、《對抗》、《紅霞飛》到現在的《走出草叢》。這部作品講述了一個"藝術理論家"的富家子弟的故事,當以堅定的信念面對這群紅軍,從旁觀者的好奇心到同情的支援,最後加入革命隊伍時,他扮演着頑強生活的壯麗贊美。

陳蓉的《老子忘了..."(短篇小說)發表于《人民文學》2021年第9期

這是《人到老》的濃縮版,陳蓉的小說從《人到中年》到今天的《老子忘了......",在社會和生活的細節中不斷品嘗着生活的喜怒哀樂。因為抗拒戒煙,馬先生為自己赢得了一個單獨的小屋,因為他抵制了養生戒酒"三白"的要求,又走了一條路,通過散步轉向酒店,頗具"每一次旅行、勝利、自知之明"的意識。馬奶奶在老人家生活中的"權威"看似無所事事、步履蹒跚,但也是一步一步,輕喜劇般的生活片段被作者傾注出來,愛情、嘈雜、白頭蒼白的晚年,随處可見。老子忘了"忘了束縛、争吵、困惑;沒有被遺忘的東西是有價值的,它是自由的,它是自由的,它是互相排斥的。

王珂的《桑田日暖》(小說)發表于2021年10月小說第4期

《桑田新暖》講述了一個農村家庭在1980年代初努力建造新房子的故事。小說主人公于星蘭的命運和命運,她性格的韌性,她的愛恨情,都得到了生動活潑的描繪。一幅極具時代特色的中國江南鄉村風情的圖畫,也随着她的家庭生活慢慢展現在讀者眼前。

老騰《東北老王》(中篇小說)《芙蓉》2021年第5期

私人教師老王因其智慧和口才而被村民們稱為"善解人意的人",他懷着遠大的抱負飛出齊京村,乘着時代的海浪駛向廣闊的世界。作品以步行者的形象建構了故事的大曆史和個人曆史,具有深刻的區域關懷和人文情懷。

張忠泉《鑄劍戈壁荒漠》(報告文學)發表于《北京文學》2021年第10期

這是一段埋藏多年的英雄史,原子彈和飛彈彈的成功隻是一瞬間,但背後卻有無數鮮為人知、驚心動魄的故事。"做驚天動地的事情,匿名埋葬名人",真實寫照了當時基地許多從事核飛彈工業的科學家和官兵的奉獻精神。現在生活在和平時代,物質條件優越,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當時科學家和官兵的神聖高尚精神狀态。

李豔豔《我的聲音,呼喚你:與民法典相關的婦女權益故事》(報道)發表于《啄木鳥》2021年第5期

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的立法精神和相關條款充分展現了對婦女權益的保護,作者通過大量細緻的訪談,讓這股将她們拉向親情幸福的溫暖力量,投射到讀者的眼中。

花城關注:"機器制造的文學?(專欄)花城, No. 5, 2021

人工智能技術會取代獨立的人來完成文學寫作嗎?在本期《花城關注》中,編劇陳宇凡和王源合作了兩款AI寫作軟體,完成了兩部小說的寫作。他們的實踐恰恰證明了AI寫作還停留在簡單模仿的層面。人類靈魂的深度尚無法用目前的機器算法來衡量。

徐浩峰:《十七年電影的世俗情懷》(專欄)發表于《上海文學》2021年第9期、第10期

作為導演、編劇、小說家,"70後"徐浩峰回顧自己生命之初看過的電影,說自己"不知道是讨論電影還是讨論自己"。從《烈火中永生》的愛情觀到《青春之歌》的女性觀,再加上2021年第8期發表的《紅色經典中的傳統世界——評論電影《革命家庭》,這些文字不同于引用經文的學術影評,從中可以讀出個人與時代的重疊感, 也有助于重新了解電影美學。

光明日報(第14版,2021年10月22日)

來源:光明網 -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