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
浙江甯波談女老去學校接孩子,因為剛從施工現場下班,穿着髒衣服,他們不敢給孩子"丢臉",但孩子卻說:"怎麼開玩笑,爸爸媽媽不偷,什麼好就棄。"
此時此刻,被溫暖起來的不僅僅是父母,還有不少網友。
在電影《長江7》中,有一個場景:在課堂上,老師問同學們,以後該怎麼辦?有人說要當大明星,有人說要當大企業家,周小笛說:我想當窮人。
學生們都笑了。周小笛沒在意,繼續道:"因為爸爸說,隻要有骨頭,就不要吹牛,不要打架,努力讀書。即使你很窮,無論你走到哪裡,你都會受到尊重。"
有趣的是,《長江7》也是在甯波拍攝的。在影片中,"爸爸"也在施工現場工作,兒子很優秀。藝術和現實都是那麼的巧合,隻能說,我們對美好人類的向往是司空見慣的,它不是抽象空洞的,平凡的一點點愛和溫暖就足夠了。
另外兩個熱心的孩子也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是冉俊超。十年前,他的父親冉光光用一張扛着肩膀的重物抱着孩子的照片向網際網路乞求。十年後,當孩子們長大後,他說:"爸爸是一個偉大的人,他自己賺錢,這不是一個可以嘲笑的職業,我想将來和爸爸一樣偉大。"另一個是一個7歲的女孩,貝貝。當她與工作的父親分開時,她寫道:"當我看到你如此努力地工作時,我不想花你的錢。"
很難說這些小孩子什麼時候突然意識到他們的父母并不容易。但是當他們說出超越年齡的話時,我們真的能感覺到他們已經成長了。他們看着自己,他們的家庭,他們的生活,他們不再了解和膚淺。
這種成長來自生活的磨難,也來自他們的父母。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和經驗來教孩子如何做人。這是他們給孩子最寶貴的資産。
這種教育發生在家庭中,往往從側面開始,從"如何看待普通勞工"開始。在戲外,這些孩子的父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不夠富有,不夠漂亮,不能穿。但他們拿着自己腳踏實地、吃苦耐勞、質樸的鏡子,給孩子們戴上"禮服的冠冕":任何合法合法的工作,都是值得尊重的;
我們談論了太多關于家庭教育的問題。無論是三到五次尋找的中産階級教育的焦慮,還是相對沉默的留守兒童,所有階級和家庭都有自己的困難和要求。但不可否認的共識是,一個真正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僅是一對父母自己散發着光芒和能量,孩子可以從中汲取精神營養,學會善待人心,感恩。
在電影《全能爸爸》中,殘疾的兒子對未來充滿了自卑和悲觀。在一次談話中,他對父親喊道:"你每天在村子裡做什麼技能,你在電視上吹?""這對爸爸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力,他真的會去看電視節目來證明自己并激勵他的兒子。一連串的尴尬和驚喜,人們又笑又笑又哭。
我們常說"說說教"。其實很多時候,"身體教學"比"說話"更大。面對艱苦的生活,父母堅強、樂觀、勤奮,是最能動孩子的課本。無聲教育影響着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
如果父母有性愛撒謊,愛闖紅燈,盲目教孩子誠實,遵守交通規則,一旦暴露,就會立即"破功而返"。如果父母一直秉承正直,耳對耳,不用重複教導,孩子也學會了誠實。
我想,每一個熱心的孩子背後,也必須堅守、勤奮、善良的父母。不要隻是羨慕"别人的孩子",還要思考如何成為"别人的父母"。
負責編輯:甘瓊
校對: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