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權
若問:春節團圓飯之後,除夕夜在幹什麼?相信現在的大多數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看央視春晚。若再問:100多年前沒有電視更沒有春晚的年代,除夕夜人們在幹什麼?或許大多數人一時就答不上來了。其實,我也回答不了,但我知道宣平縣陶村(今屬武義縣桃溪鎮)昆腔坐唱班的幾位國樂演奏青年肯定會說:浪街去!
何謂浪街 ?“浪街”的“浪”,在宣平方言裡有“蕩”“逛”的意思,“浪街”可解釋為“蕩街”“逛街”,說白了就是“在街上行走”。隻不過,陶村那幾位演奏青年口中的“浪街”,并不是指空着雙手上街遊蕩閑逛,而是特指帶着民族樂器在大街小巷邊吹奏曲調邊行走。
陶村,自古為宣平重鎮,是宣平縣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居民上千戶,大年三十有坐夜守歲的習俗。清朝末年的某個除夕,年夜飯之後,徐鳳鳌、陶雲芳等幾位青年就歡聚在儒琴堂,一起吹拉彈撥,演奏國樂鬧年宵。徐鳳鳌自幼愛好昆曲,曾在蘭溪叔父開辦的昆腔班學藝,工大花臉,且擅樂器彈擊,同村好友陶雲芳亦喜昆曲,善奏長笛。兩人志趣相投,于宣統元年(1909)聯絡好友19人創辦了陶村昆曲坐唱班,取名“儒琴堂”,設在徐鳳鳌家中。陶雲芳還與弟弟陶舍昌以及兒子等人開辦過時調坐唱班,足迹遍及本村及周邊村鎮,甚至溯流而上到杭州西湖邊演唱,深受聽衆歡迎。

徐鳳鳌像
儒琴堂裡絲竹演奏悠揚動聽,吸引了附近的居民前來欣賞,小孩們則在一旁造火亮(宣平習俗,除夕夜在中堂點燃松明使家宅亮堂,以渲染節日氣氛,寓意新年紅火輝煌),村裡也不時傳來鞭炮聲,好不熱鬧。可到了下半夜,人們散去,村裡的喧鬧也歸于寂靜,就顯得十分冷清。于是,徐鳳鳌提議:與其在家裡自娛自樂,還不如浪街去!
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幾個人操起樂器,一人高擎松明火把前導,其餘人演奏昆曲曲子在村裡的大街小巷浪走了一番,沿途引起了不少居民推開窗門觀賞。浪街,就這樣在陶村誕生了。
第二天,徐鳳鳌和陶雲芳結伴上街,鄉親們紛紛對他們昨夜的浪街豎起了大拇指,有說曲調悅耳動聽增加了過年的祥和氣氛,有說喧鬧之後有浪街的過渡就感覺不冷清了,有說年夜是在浪街樂聲中進入夢鄉的,還有的說以往除夕夜總有一、兩起失火或失竊事件,今年浪街後就沒有了……徐鳳鳌和陶雲芳聽了很高興,想不到他們昨夜的不經意之舉,竟然受到鄉親們的如此歡迎。
于是,兩人回到儒琴堂,商議着元宵迎龍燈之後再搞一次浪街,并對昨夜的演奏進行了回顧總結,認為夜深人靜之時,浪街的曲調應避免火爆喧鬧,而要追求文靜幽雅,這樣才會給鄉親們帶去節日的安甯與祥和。兩人于是選取了幾段婉轉纏綿的昆曲曲子,再将悠揚動聽的時調融入其中進行加工,改編成《文路》等十首曲牌聯套的浪街曲調,然後召集昆曲坐唱班的同仁進行演練。
浪街進行中 塗學文/攝
到了元宵節,喧騰鬧猛的迎龍燈結束之後,意猶未盡的人們漸次散場,回家準備睡覺。這時,徐鳳鳌和陶雲芳帶着他們那支經過充分演練的浪街隊伍登場了:大家身穿長袍,頭戴禮帽,一人高挑紗燈在前引路,一人肩挑鑼鼓擔供樂手敲擊,鼓闆手指揮,絲竹演奏人員緊随其後,左右兩邊有人手提燈籠相随照明。演奏以竹笛主奏,二胡、三弦等絲弦樂器伴和,闆鼓、扁鼓、竹梆、碰鈴壓闆擊闆,小鑼、蘇鑼、次钹結合旋律作點綴性輕擊。曲調以《文路》《插花飲酒》等十首曲牌為聯套,循環往複,在行進中不間斷地演奏。夜深人靜,圓月當空,浪街的隊伍走街串巷,婉轉清雅的樂音回蕩在街巷庭院,古鎮上的人們或推窗觀賞,或卧床傾聽,無不為之癡迷,為之陶醉。
浪街,在陶村一炮打響。從此,每年除夕和元宵之夜,浪街就成了陶村人最受歡迎的壓軸節目。再後來,浪街慢慢演變成了一項為陶村所特有的民俗活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雖然浪街曾中斷了十來年,但偶爾也有三、五個昆曲愛好者上街浪過幾回。正因為如此,改革開放以後,陶村的浪街才得以枯枝迅發新芽,重新在除夕和元宵活躍在街頭巷尾。遺憾的是,當年徐鳳鳌和徐雲芳加工改編的十首浪街聯套曲牌,隻保留下來經陶嶽宣将公尺譜翻譯成了簡譜的《文路》《插花飲酒》《小令》三首曲牌。然而,就是因為有這三首曲牌,浪街才保留了當年的原汁原味,在除夕和元宵之夜給陶村的鄉親們送上了祥和與祝福,同時也引起了上級文化部門的重視。浪街,作為一項陶村專屬的民俗活動,受到包括香港陽光衛視在内的各級各類媒體的宣傳報道,并被列入金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或許是浪街的始創者徐鳳鳌和陶雲芳所始料不及的。
桃村街頭浪街雕像 嚴希花/攝
如果徐鳳鳌、陶雲芳地下有知,作為昆曲愛好者,或許更令他們欣慰的是,浪街演奏的民間器樂曲已被載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內建 浙江卷》,而“浪街”一詞更作為“曲社行話”收錄進《昆曲辭典》:“浪街,昆曲唱班的活動方式之一,意思是在街上或路上吹奏昆曲,邊走、邊奏、邊唱。如浙江宣平民間舊俗,元宵三天三夜迎神賽會,舞龍燈、魚燈,唱班也參加吹打,穿過市鎮和村莊。出奇的是燈會結束後,人們都回去睡覺了,更闌人靜,皓月當空,而唱班卻開始浪街,吹奏着各種幽雅的昆劇曲調、曲牌,甚至唱上幾段。常奏的是昆曲《思凡》中幾段經加工的悱恻纏綿的曲子,婉轉輕柔的樂音,回蕩在街巷深院和鄉村幽谷之間,把人們漸漸引入甜蜜的夢鄉。”雖然釋詞有拖泥帶水之嫌,但點明這是“昆曲唱班的活動方式之一”和“浙江宣平民間舊俗”,演奏的曲調是由昆曲曲子經加工而成,浪街是在“燈會結束後”的“更闌人靜”之時進行,無不與陶村的浪街習俗相吻合。
近年,武義縣文化館的群衆文藝工作者還把《浪街》搬上了舞台,而吳鐘文和傅鴻飛兩人則一個作詞、一個作曲,合作創作了一首《浪街》歌曲,其歌詞為:
一支竹笛,兩把弦樂,
三五個藝人踏破朦胧月色。
吹拉彈撥,亦步亦曲,
一路笙歌歡奏元宵佳節的喜悅。
小鎮推開門窗,
聆聽這悠揚的樂聲繞梁三日。
一盞紗燈,兩聲梆竹,
三五更浪街頻傳安怡祥和。
鄉風俚曲,盎然成趣,
一首小令纏綿插花飲酒的傳說。
小鎮如癡如醉,
酣然入夢這國泰民安的歲月。
作者簡介:沈志權,教授,發表或出版小說、散文、文論、專著200餘萬字,現居杭州。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