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三根鐵鍊劈開通往共和國之路

紅軍飛奪泸定橋紀念碑坐落在四川省泸定縣泸定城河西沙鎮,由鄧小平題寫碑名,聶榮臻撰寫碑文,兩位老一輩革命家同時題名撰文的紀念碑,十分罕見。紀念碑由主題碑、底座銅像、碑基平台及地下室三部分組成。紀念碑高30.35米,用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碑前台階高2.15米。主碑運用鎖鍊的幾何變體,象征着革命的武裝鬥争,底座平台又着重表現紅軍戰士日夜兼程急行軍後疲乏而又頑強的戰鬥姿态。遠觀主碑,如淩空發射的機槍,象征着“槍杆子裡出政權”;近看碑體,凹凸有緻,環環緊扣鐵鎖鍊。碑内分八層,每層均裝飾了藏漢團結、紅軍長征為主題的大幅壁畫。碑身正面上方是鄧小平題寫的碑名——“紅軍飛奪泸定橋紀念碑”,側面镌刻了由聶榮臻撰寫的紀念碑文,内容如下:

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途中取得了飛奪泸定橋的重大勝利。

紅軍飛奪泸定橋,是毛澤東同志在安順場根據當時的情況決定的。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赓、宋任窮上司的幹部團,從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沿東岸北上趕向泸定橋;中央軍委直接指揮紅一軍團二師、一軍團軍團部和紅五軍團,沿西岸北上趕向泸定橋;兩支部隊互相支援,夾河而上,相機奪取泸定橋。

飛奪泸定橋的先頭部隊是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的二師四團(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黨總支書記羅華生)。他們受領任務後,立即緊急開進,一邊走,一邊消滅沿途碰到的敵人,第二天一晝夜竟強行軍二百四十裡,按時趕到泸定橋,并組織了二十二人的突擊隊,冒着東岸敵人的火力封鎖,在鐵索橋上邊鋪門闆邊匍匐射擊前進,奇絕驚險地奪取了泸定橋。

一師和幹部團不斷擊潰和消滅河東岸沿途的敵軍,對四團奪取泸定橋起了策應作用。

強渡大渡河和飛奪泸定橋成功,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再次展現了我英雄紅軍無限忠于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紅軍的功勳永垂不朽!

紅軍精神萬歲!

聶榮臻

碑文500餘字,記錄了中央紅軍飛奪泸定橋的英雄事迹,強調了中央紅軍勝利奪取泸定橋的重要意義,再現了紅軍戰士們晝夜疾馳240裡後,冒着槍林彈雨英勇戰鬥奪取泸定橋的戰鬥過程,彰顯了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偉大長征精神。

晝夜行軍二百四十裡

1935年5月26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到達安順場。在聽取了劉伯承的彙報後,一緻認為要用僅有的幾隻小船将幾萬紅軍渡過大渡河,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然而後有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顯然全軍從安順場渡河已不可能。是以當即決定:兵分兩路,以一部從安順場渡河北上,大部沿左岸攻擊前進,左右夾擊奪取泸定橋。對紅軍來說,奪取泸定橋關乎生死存亡,隻能成功,不能失敗。為此,毛澤東下達了死指令:左縱隊必須在三天内,右縱隊必須在兩天半内趕到泸定橋。

5月28日清晨,在山路上艱難前進的紅4團接到上級新的指令:要求其必須在29日奪取泸定橋。時間隻剩20多個小時,要走完剩下的240裡山路,趕到後還要立即發起戰鬥,任務何其艱巨。“走完二百四,趕到泸定橋”立即成了全團指戰員最響亮的口号和最堅定的信念。傷痛、疲勞、饑餓都被甩到了一邊,紅軍戰士們心中隻有兩個字:快走!在漆黑的夜裡,他們冒着雨、踩着泥淖繼續前進。經一晝夜疾馳,紅4團按時趕到了泸定橋,随後一邊休息,一邊等待重武器的到來。

一寸鐵索一滴血

泸定橋全長約102米,寬約3米,離水面有好幾丈高,由13根鐵鍊組成,其中9根作為橋面,4根作為橋欄。當時川軍已拆去了約80餘米的橋闆,并用機槍、迫擊炮在東橋頭高地組成火力網,嚴密地封鎖着泸定橋橋面。中午,紅4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内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前動員,組織了由第2連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2名奪橋勇士突擊隊。與此同時,右路軍沿着大渡河東側攻擊前行,有力地配合了紅4團的行動。

紅4團還組織了兩個營分置于橋頭兩側,用以壓制對岸火力,掩護突擊隊。一切準備就緒後,5月29日下午4點,突擊隊向泸定橋發起了進攻,團長黃開湘和政委楊成武親自站在橋頭指揮戰鬥。司号員吹起沖鋒号,兩個營猛烈開火,壓制川軍的反撲。與此同時,22位勇士拿着短槍,背着馬刀,帶着手榴彈,冒着敵人密集的槍彈,攀着鐵鍊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3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闆,一邊前進一邊鋪橋。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

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勇士們聽到呼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聽到口号聲後,他們更加奮不顧身,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和城裡的敵人展開激烈的搏鬥。激戰兩個小時後,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都狼狽地逃跑了。戰後,為了表彰紅4團所建立的功勳,中革軍委給突擊勇士們頒發了獎品:每人一套列甯服、一支鋼筆、一個日記本、一個搪瓷碗、一雙筷子。這在當時,已經是紅軍戰士所能得到的最高獎勵了。

大渡河畔豐碑永存

紅軍飛奪泸定橋紀念碑前兩側的22根花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位奪橋勇士。當時規定:凡是幹部,包括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及排長,首先要挑出來;曾經是戰鬥英雄的,比如在強渡烏江戰役中立過功的,也要挑出來;還有平時作戰勇敢的。挑選出來的人,必須是共産黨員、共青團員,起碼也須是入黨入團積極分子。突擊隊的任務是2連連長廖大珠搶下來的,是以就由其擔任突擊隊的隊長。

在奪橋戰鬥中,第一個沖上橋頭堡的連長廖大珠,在後來的解放西北戰鬥中血染高原,還有李富仁等4名戰士英勇犧牲。

在激戰後的泸定橋上,劉伯承曾用腳重重地在橋闆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泸定橋,泸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用“大渡橋橫鐵索寒”來形容紅軍飛奪泸定橋之艱險。飛奪泸定橋成為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裡程碑,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不朽的篇章,有着“十三根鐵鍊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