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左鄰右裡”竟有議事中心,看看湖北這個社群如何用“小協商”實作幸福“大提升”

“周邊有停車位,個别住戶為了友善常就近停車阻礙居民正常出行,要妥善進行調解。”“居民要求對污水管網進行改造,需要協商解決。”

1月16日,湖北黃石市西塞山區陳家灣社群的“左鄰右裡”協商議事中心内,樓棟長、網格員、社群工作者和居民代表圍坐在長桌前,協商解決辦法。

左鄰右裡”竟有議事中心,看看湖北這個社群如何用“小協商”實作幸福“大提升”

社群幹部的負擔輕了,居民臉上的笑容多了。

從成立之日起,“左鄰右裡”協商議事中心就發揮起了社群沖突糾紛“調解器”與“減壓閥”的作用,有效解決了影響居民生産生活的各類問題,讓社群鄰裡協商制度有了新樣闆。

左鄰右裡”竟有議事中心,看看湖北這個社群如何用“小協商”實作幸福“大提升”

協商議事“點亮”居民回家路

陳家灣社群位于黃荊山南麓,占地2平方公裡。與該市中心城區其他社群不同的是,這個社群依山而建,八成居民居住在山腳或山腰處。

“以前,我最怕的是晚上回家。”因為進入社群的主幹道和背街小巷缺乏照明裝置,陳家灣社群居民尹紅一提起走夜路的經曆就感到心有餘悸。

“那時候一到晚上,除了路邊居民樓内閃爍着微弱的亮光外,進入社群的道路是一片漆黑。”尹紅記得,有一次晚上回家,突然從路邊竄出一黑影。黑影不停往她身上湊,并用低沉的男聲與其搭讪。

“我當時吓壞了,撒開腿就向前跑。”直至跑到有亮光處,尹紅才停下腳步報了警。

“出警的民警問我對方長啥樣,我隻能搖頭說不知道。”因為沒有光亮,黑暗之中尹紅無法看清對方的樣貌,隻得放棄報案。“為社群裝路燈”也成了尹紅等社群居民共同的願望。

左鄰右裡”竟有議事中心,看看湖北這個社群如何用“小協商”實作幸福“大提升”

于是,從2018年起,陳家灣社群籌集資金,開始大規模進行路燈改造。

“然而,改造工程越往山上走,難度就越大。”西塞山區陳家灣社群黨委書記、社群主任陳小玲解釋,要照亮大部分居民回家的路,就繞不開在“山上”建路燈的話題。

“這些路燈離城區主幹道遠,沒辦法接上公共電。”陳小玲說,這就意味着,不但路燈在建設過程中要附近居民提供施工用電,而且燈裝好後,用來照明的電費也需要居民們自掏腰包。

為了早日實作亮燈,在陳小玲組織下,陳家灣社群召集黨員、群衆代表,舉行了背街小巷路燈安裝事宜自治會議。“沒想到這種協商議事模式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通過協商,社群解決落實了路燈用電、選址等一系列具體問題。

“照亮夜路的燈亮了,群衆的心也暖了!”現在的尹紅和社群其他居民夜晚回家時,心裡總覺得很踏實。

社群主幹道如何建居民說了算

“不管社群裡的大事小事,如果讓居民參與協商讨論,讓居民代表參與決策,事情就會好辦多了。”經過社群路燈改造一事後,陳小玲覺得,這種方法值得借鑒、推廣。

于是在2018年6月,陳家灣社群建起了“左鄰右裡”協商議事中心。

很快,在協商議事中心裡聚攏了社群大黨委機關、兩代表一委員、居民代表等7類鄰裡自治隊伍,用心解決群衆身邊事。

左鄰右裡”竟有議事中心,看看湖北這個社群如何用“小協商”實作幸福“大提升”

從沿湖路14路公共汽車終點站到陳家灣社群黃家灣路,有一段長約998米的泥巴路,是周邊居民出入社群的主幹道。

“隻要一下雨,渾濁的泥水夾雜着石頭和渣土從山上流淌下來,讓人寸步難行。”在陳家灣社群住了32年的居民李錫生,一提到該路段曾經的路況就會直搖頭。

為了修好這條泥巴路,社群網格書記帶領幾位黨員群衆代表挨家挨戶做工作,充分發揮協商議事優勢,與社群居民商讨如何把路修好。因為積極出謀劃策,李錫生也被選為黨員群衆代表參與道路修建工作。

左鄰右裡”竟有議事中心,看看湖北這個社群如何用“小協商”實作幸福“大提升”

“那段時間,我每天和道路施工方一起工作。”為了嚴把工程品質關,李錫生全程參與道路建設,就連選材的事情他也會親自過問。

“有一次,我對一段道路的鋪設用料提出了異議。”李錫生把自己的想法跟施工方進行了溝通,要求換上品質更好的材料。“沒想到第二天,施工方負責人便将原先用的建設材料進行了更換。”

2019年10月,在社群居民與施工隊伍共同努力下,該路段修建完畢。

“從道路開工到修繕一新,我們隻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每次走上這條由自己參與建設的公路,李錫生内心總會生出一種自豪感。

“‘六民工作法’(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民事民約)一直是‘左鄰右裡’協商議事中心秉持的建設原則。”

陳小玲表示,社群黨委牽頭搭建議事協商平台,建立議事協商機制,為的就是讓群衆在社群治理中唱主角。

彙聚民心民意讓“菜地”變成“公園”

1月13日清晨,在陳家灣社群的緣溪廣場上,社群舞蹈隊的隊員們正跟随着悅耳的音樂聲翩翩起舞。

而每逢節假日,社群還會在廣場上舉辦一系列活動,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居民前來參加。

然而,曾幾何時,緣溪廣場所在地是最不受社群居民們待見的地方。

“四周是菜地與荒坡,垃圾随處可見,很難與現在的場景聯系在一起。”社群居民程曉覺得,和原先相比,這塊土地面貌早已發生了徹頭徹尾改變。

“廣場沒建之前,居民們想在社群找個室外健身活動場所都難。”程曉說,正因如此,一時間把“菜地”變“公園”成了廣大居民們的心願。

民心民意很快彙集到了協商議事中心。在協商議事過程中,陳家灣社群決定在“菜地”上建一座口袋公園。“廣場效果圖很早就張貼了出來。”廣場還沒開建,程曉和社群居民們對公園的模樣都已是心中有數。

2019年9月底,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緣溪廣場建造工程竣工,又一民生實事項目在協商議事制度推動下“落地生根”。

“居民反應的問題解決了,參與決策社群事務的熱情也高了,這又促進了各類沖突糾紛問題有效解決。”

令陳小玲感到高興的是,議事協商機制讓社群沖突糾紛化解走向良性循環,提升了社群居民生活的滿意度。

“除了陳家灣社群的‘左鄰右裡’議事協商制度外,澄月社群有‘巷裡巷外’制度、銅花社群有睦鄰議事廳、鐘樓社群有‘六共工作法’制度……這些都是社群居民參與議事協商的生動實踐。”

據黃石市民政局基層政權科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入選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為契機,黃石市大力推進社群治理創新,探索開展居民議事協商工作。

2021年3月,正式制定《黃石市居民議事協商工作指引(試行)》,全面推廣“六民工作法”,從人員組成、議事範圍、議事程式等方面對社群議事協商進行細化。

左鄰右裡”竟有議事中心,看看湖北這個社群如何用“小協商”實作幸福“大提升”

截至目前,黃石市160個城市社群和26個比照城市社群管理的社群,已實作社群一級的議事協商中心全覆寫,已建立(小區、網格)議事平台的1116個,已建立樓棟議事平台2801個,為居民辦結各類協商事項2536件。

來源:中國長安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