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同地名:城區北街街道辦事處的地名來曆(三)

作者:陰山小蟲的視界

塔寺街:位于觀音街南端。東起武廟街,西至神曲巷。屬北街第八居委會管轄。該街建有慈雲庵和法華塔。據《大同縣志》載:“慈雲庵在塔寺街西,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重修”。慈雲庵面對法華塔,故名“塔寺街”。

觀音街:位于焦家巷東端。北起南十府街南口,南至塔寺街。屬北街第八居委會管轄。因街之正南端建有觀音廟,故名。

黉門北街:位于大東街東端北側。北起武廟街,南至大東街。屬北街第九居委會管轄,為城内古老街道之一。“黉門”為“黉宇門”之簡稱。“黉宇”是學舍,為延納四方遊學之士而設。在我市東、西城門内均設有“黉宇門”。東襄“青龍”,西寓“白虎”,謂預祝遊學之士喜登龍門、榮上虎榜。此街是“東黉宇門”北側的一條街,故名“黉門北街”,後俗寫為“洪門北街”。1982年9月地名普查時、複名為“黉門北街”。

武廟街:位于塔寺街之東。西起東柴市角,東至東關北園後街,南至黉門北街,呈“丁”字形走向。屬北街第九居委會管轄。駐有城區第八國小。據《大同縣志》載:“武成王廟(俗稱武廟)在城内東北,祀周師尚父,以曆代名将配焉。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總兵鮑敬等相繼修葺”。廟内配有孫武、吳起、司馬穰苴、白起、樂毅、張良、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勳為十哲。街以廟得名。(現廟無存,為城區八校所占)。

東柴市角:位于觀音街北口。東起武廟街,西至西柴市角。屬北街第十居委會管轄。此處在明、清時為賣柴之集市,街以十字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街。此街居東,故名。

西柴市角:位于大有倉南口東側。東起東柴市角,西至大有倉。屬北街第十居委會管轄。駐有城區第七國小。(名稱來曆、含義與上條同)。此街居西,故名。

南柴市角:位于太平街北端。北起東、西、南、北柴市角十字口,南至太平街。屬北街第七居委會管轄。(名稱來曆、含義與東柴市角同)。此街居南,故名。

北柴市角:位于四眼井之南。北起四眼井,南至南柴市角北口。屬北街第十一居委會管轄。(名稱來曆、含義與東柴市角同)。此街居北,故名。

西十府街:位于九仙廟街南端東側。東起東十府街,西至四眼井。屬北街第十五居委會管轄。相傳,明洪武年間,代王朱桂,為招待諸王兄前來遊訪安歇,故在代王府之東北處,建起一座豪華的府第,名“十王府”(巳毀于兵燹),簡稱“十府”。後以十府為中心,居民逐漸遷此居住,形成東、西、南、北四條街道。此街居西,故名。

東十府街:位于北十府街南端東側。北起居民區,西至北十府街南口。屬北街第十二居委會管轄。(名稱來曆、含義與前條同)。此街居東,故名。

南十府街:位于西十府街東端南側。北起北十府街南口,南至觀音街北口。屬北街第十五居委會管轄。駐有大同十二中,(名稱來曆、含義見西十府街條目)。此街居南,故名。

北十府街:位于西十府街東端北側。東起佛殿廟街,南至南十府街北口。屬北街第十二居委會管轄。駐有市光榮院、新華村民委員會。(名稱來曆、含義見西十府街條目)。此街居北,故名。

皇城頭道巷:位于東華門東段北側。北起廣盛店巷,南至東華門。屬北街第三居委會管轄。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代王朱桂,就藩大同,興建王府,名“王城”。清朝中葉演變為“皇城”。王府東側有兩條巷,按順序得名“皇城頭道巷”。

皇城二道巷:位于東華門東段北側。北起廣盛店巷,南至東華門。屬北街第三居委會管轄。為皇城東側第二道巷,故名。(名稱來曆、含義與上條同)。

窨子巷:位于東華門東段南側。北起東華門,西至皇城街。屬北街第三居委會管轄。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大同總兵姜壤叛清後,為抵抗清軍貝勒博洛的進攻,預掘道地,以備兵敗出逃,尚未修成,城即陷落,隻形成地窨(窨口在倉巷21号院内)。該巷是以而得名。

錢局巷:位于仁和美街之南。西起大北街,東至正殿街,呈不規則“土”形走向。屬北街第四居委會管轄。相傳,此巷原有代王府管理銀錢的“銀局”。後居民增多,形成巷,便以此得名。

回春巷:位于仁和美街北側。南起仁和美街,北至巷底(不通行)。屬北街第四居委會管轄。因該巷原回民居多,名“白回子巷”。1936年改今名。

草帽巷:位于城隍廟前街中段南側。北起城隍廟前街,南至仁和美街。屬北街第四居 委會管轄。相傳,明代每年農曆五月十一日過城隍廟會,商販麇集,遊人擁擠,草帽暢銷,當局指定此巷為買賣草帽之處,故名。

資料來源:《山西省大同市地名志》1986年10月。黃翔(陰山小蟲)整理于2022年元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