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實版《北京折疊》:海澱小資女與朝陽午夜打勞工

作者:國見

流調裡藏着最真實的中國。

看着北京最新的兩份流調,讓人心生感慨,一份讓人“紅了眼”,一位讓人“紅了眼眶”,但卻都是現實版的《活着》。

先看看第一份軌迹,讓人羨慕的26歲“海澱小資女孩”。

現實版《北京折疊》:海澱小資女與朝陽午夜打勞工
現實版《北京折疊》:海澱小資女與朝陽午夜打勞工

看着這份近半月的生活軌迹,讓很多人大呼這才是向往的生活。

逛的是高端商場,SKP購物中心,這是北京頂級高奢商城,連續十年穩占中國商場銷冠;金融街購物中心,囊括了中國國際大牌,位于西二環頂級商圈,周圍全是各大銀行、證券等金融業精英。

吃的是高檔餐廳,全聚德、GREY BOX咖啡廳、南小館。

玩的是高端場所,華彬生态園滑雪場,京郊一處彙集了滑雪、高爾夫、馬術等高端娛樂項目的富人休閑區。

吃的是全聚德,逛得是SKP,轉的Olé,滑的華彬,聽的工體脫口秀,這都是些非富即貴的人群常出入的場所。

這樣的生活,夠惬意夠自在。

現實版《北京折疊》:海澱小資女與朝陽午夜打勞工

再看看另一個“流調中最辛苦的中國人”朝陽午夜打勞工的辛酸故事。

現實版《北京折疊》:海澱小資女與朝陽午夜打勞工
現實版《北京折疊》:海澱小資女與朝陽午夜打勞工

滿屏的流調,每一行都充滿無盡的心酸。

如果說上一份流調裡“海澱女孩”的生活,讓人心生向往,那麼這位“超級零工”的生活則未免過于紮心。

這位近期生活在北京朝陽的搬運工,近18天時間裡換了将近30個不同工作地。

出苦力、熬深夜,不停奔波穿梭在北京天南地北各個角落。

作為搬運工,他是沒有任何選擇空間,受限于北京的貨車禁運政策,他的工作幾乎都隻能在夜間進行。

相較于“海澱女孩”的吃、喝、逛、玩,這位“超級零工”在這18天裡,隻有一次就餐紀錄,還是去的快餐店,可能也就吃了碗拉面,這對他來說似乎都是高消費了,估計平時基本也就是泡面和面包果腹。

現實版《北京折疊》:海澱小資女與朝陽午夜打勞工

可以看出,他每天的關鍵詞,似乎隻有工作、工作、工作,而且都是在深更半夜,不僅如此,其白天有時也在工作。

同一個北京,金融街、SKP、工體是北京,城中村也是北京。

恣意消遣是北京,披星戴月奔波也是北京。

隻是這位“超級零工”無暇欣賞大望路SKP的絢爛霓虹,聽不到工體脫口秀的歡聲笑語,有的隻是垃圾站的刺骨寒風和肩上一袋袋百餘斤的水泥。

據媒體報道,這位朝陽“超級零工”是為了尋找走失的孩子才來的北京,之是以打零工是為了補貼家用。

與那位住在1500多萬房子裡的“海澱女孩”相比,他住的朝陽城中村房租隻要700塊,房間也隻有十平米大小,用他的話說:農村環境,隻要不漏雨,能睡覺就行。

據他本人介紹:幹的都是體力活,一次能賺200元到300元,白天上午睡覺,睡四五個小時,中午再出去找活,這樣就能多掙點。

多數都是搬運的工作,一般一袋水泥或者沙子,不上樓是1塊,要是上樓就加錢,比如3樓,一袋就是3塊,4樓,一袋4塊,一袋沙子60斤,一袋水泥100斤。

或者是那種建築垃圾,給搬車上,打掃幹淨,最後送到專收建築垃圾的垃圾站。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不覺得自己可憐,我隻是好好幹活,我不偷不搶,靠自己的力氣,靠自己的雙手,掙點錢,掙了錢找孩子,就是為了生活,為了照顧這個家……

樸實的話語,透着為生活奔波的底層人群所共有的那份堅韌,那份咬牙堅持的酸楚與韌勁。

這兩份流調,堪稱現實版的《北京折疊》。

可以看出,流調展現的是完全是兩個永不相交的世界。

貧與富像兩條永不交彙的列車,在各自的軌道疾馳,逐漸背離,瘋狂折疊。

其實,想說的不是“仇富”,也不是同情心泛濫,畢竟底層人有底層人的辛苦,但是富裕階層也許同樣經曆過艱苦的财富積累過程。

隻不過這兩份流調放在一起,進一步增加了巨大反差的強烈印象。

多元化社會,每每總有戳中人們淚點的底層困境被曝光出來,它們在時刻提醒着整個社會,能夠多多去關注龐大的底層群體。

能夠讓他們的辛勤付出獲得應有的回報,能夠讓他們活得更有尊嚴,而不僅僅是活着。

感謝您點亮“在看”,一起轉發幫“老嶽”尋子。

“嶽躍仝,你的爸爸一天打三份工滿世界找你,他确診了,要過年了,你快回家吧……”

現實版《北京折疊》:海澱小資女與朝陽午夜打勞工

當事人《尋人啟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