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煮茶
素雪|寒梅|新月|活水|老茶|

“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朝花夕拾,撿的盡是枯萎!
早上是有太陽的,但仍舊有些冷意,始終是漫長斂藏的冬天。到了大寒,這冬天,我們也走到了末端。大寒過後,就是立春了,終點接連着起點,恰如地球公轉了一圈,而時光就在這圈裡,悄無聲息的流轉,周而複始。
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聽起來是天氣冷到極緻的意思,但是,鮮有人可以讀出它千帆閱盡歸來心如初的浪漫,它看似冷酷無情,巋然不動,實則心向溫暖,蟄伏待機,蓄勢待發。
看湖裡最堅最厚的冰,恰恰就是冰深處春水生,在極寒裡,春的生機,已經在堅厚的寒冰中萌動。是以啊,節氣的記事本,書寫四季的轉換,那些過往的色彩、風物、情節,都是對自然生命的渲染和洗禮,因為經曆過了,是以明白其意義。
古人深知這樣的一個道理,才有在大寒這樣的日子,或是約知己好友,或是與家人親戚待在溫暖的屋裡,圍爐溫茶消寒,在這冬春交替的節氣裡,感悟歲月更疊,并且安然等待春天的到來。
正是應了唐代詩人元稹的詩:“臘酒自盈樽,金爐獸炭溫。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冬與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
我不禁想起了去年大寒,那天我與幾個知心的同僚一拍即合,準備效仿古人,圍爐煮茶,感受在這個算是辭舊迎新的節氣裡的儀式感,于是決定煮一壺1998年的易武老茶:千竹金。
易武的茶味,依據時間的變化或柔,或醇,或蜜,或潤,或韻。這款的口感,将易武老茶的這五味發揮的淋漓盡緻,湯水甘甜、醇厚、順滑、濃稠、柔軟,如翩翩君子,溫潤如玉,恰好适合這樣的時候,活水老茶,烹茶煮茗,既是體會老,也是感悟新。
公司打開了很多茶樣,因為這個茶是90年代的易武竹筒茶,塵封已久,缺乏靈動,是以早就撬散裝在樣茶罐裡。好像撬的不僅僅是茶,也撬開了90年代易武那精彩絕倫的故事一樣。
90年代的易武,是正山茶聲名鶴起的傳奇時代,也是“十萬茶農進易武”的黃金時代。易武伴随着普洱茶美名遠揚再度聞名天下,成為六大茶山的金字招牌。當時,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易武人更是抓住機遇,重拾中斷了數十年的傳統工藝,傳承“易武正山”七子餅普洱茶,使傳統普洱茶的種植,加工迅速發展起來,也使得90年代的易武,重鑄往日榮光。
喝一款茶,當然要知道它的故事,不論是曆史無法磨滅的老石上馬踏出的凹痕;還是斑駁石闆道回響的駝鈴,這款茶正是那個年代的執著作品吧。
依稀記得那天大寒也和今年一樣冷,稱了10克茶,茶葉的外表平凡不驚豔,但是細看卻滿是滄桑的美感,滿是質樸純真的沉默自信,那種老茶獨有的氣質,并沒有被時光的車轍碾碎,反而被雕琢得越發迷人了。
大概煮了5分鐘都不到,那種通透、内斂的氣息,如山澗清泉從心中流過,讓人精神也為之一振。濃郁的陳香撲面而來,茶湯滑潤、醇厚,湯感十足,齒頰留香久久不散。其實這款茶的滋味并不咄咄逼人,而是從容不迫,淡定優雅,這樣的滋味,又像是溫文爾雅的書生,仿佛在不緊不慢的優雅談吐之中,用平實無華的言語叙說着它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令人着迷,令人想去靠近,令人難以割舍。
我一個同僚講得更是玄妙,她說喝起來感覺恬淡自然之中,内心又有種難以言喻的湧動,就好像遊離在一個玄妙狀态的邊緣又像是口腔進入一個悠然品茗的秘境。
不過我當然能了解她的感受,一款耐人尋味的茶,本就像大寒節氣一般,總是讓人忍不住仔細品悟,仔細揣摩。一個節氣或者一杯茶,似乎被繁忙的人們遺忘在角落中,有心的人則是在慧悟着時間的刹那與永恒。在寒冷與溫暖之中,在濃淡與甘苦之間,描繪着歲月和心情。
這也許便是一個節氣給我們帶來的感悟,一杯好茶給我們帶來的滋養吧。
那天的茶席,是傳統小池的青淺配上桃花的粉,顔色調染的有些複雜,嬌嫩、深沉、華貴,像是朝陽磅礴朝氣;又似晚霞絢麗光芒;糅進了相思豆最細膩的情感;浸染了楓葉最成熟的晚秋意意... ...
置席、煎水、煮茶、飲茶,于止水之間,那天的大寒,我們似乎就飲盡了世俗風情,隻是當時我不知道,一個再普通的日子,都有可能成為一個人一生的回憶,大寒過了,但是回憶卻留了下來,也許每年大寒的時候,我都會想到去年的那一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