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通鑒》(13):秦國的閉關修煉,古蜀國的緣起和覆滅

作者:泠之屋

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

此悲何從來?

此恨何得消?

李商隐在他的名詩《錦瑟》中寫道: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原來,杜鵑的前生是古蜀國的國王--望帝。

杜鵑啼血,凄美而浪漫,猶有如澳洲作家考琳·麥卡洛筆下那隻荊棘鳥,用天籁的歌聲讴歌那心碎的愛情。

但,這是錯覺。

杜鵑的啼鳴,背後卻是血腥的屠殺和高度文明的古蜀國一代王朝的覆滅。

讀《通鑒》(13):秦國的閉關修煉,古蜀國的緣起和覆滅

沈從文先生說:“精衛銜石,杜鵑啼血,情真事不真,并不妨事。”

七百多年後,秦國軍隊如破堤而出的江水湧入蜀地,經曆十二代的古蜀國最後一個王朝--開明王朝終于迎來了滅頂之災。在如虎似狼的秦國軍團面前,蜀國完全喪失了抵抗力,迅速瓦解。一直獨立于華夏文明的古蜀國遂成為秦國的領土。

這一片曾經創造輝煌文明的土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國統一天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古蜀國的緣起

1933年,美國考古學家葛維漢在四川廣漢考察挖掘過程中發現了六百餘件美玉、陶器的器件,由此拉開了神秘的三星堆考古的序幕。幾十年來三星堆一直給世界帶來意外的驚喜,也正逐漸揭開迥異于華夏文明的古蜀國神秘的面紗。我們突然意識到,曾經在四川這塊土地上,有一個燦爛的文明,它獨立于我們華夏文明,竟然維持了幾千年的曆史。

讀《通鑒》(13):秦國的閉關修煉,古蜀國的緣起和覆滅

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蠶叢和魚凫正是開創古蜀國的君王,而四萬八千歲顯然是典型的李白式誇張,但也從側面表明古蜀國曆史的悠久。如此悠長的時間内,蜀國與華夏諸國隔絕,不通人煙,足以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也正因如此,它保留了自身文明的獨立性。

一旦蜀道通了,它也就消失在曆史的長河,沉眠于三星堆了。

西漢揚雄撰寫的《蜀王本紀》載:

“蜀之先王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魚凫,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

這是對古蜀國最早的記錄。三個蜀之先王,各自統治了數百歲,顯然不可能是事實。更合理的了解,應該是三個氏族分别統治古蜀國數百年,或者是三個朝代各自維持了數百年。

唐末杜光庭撰寫的志怪小說《仙傳拾遺》寫道:

“蠶叢氏自立王蜀,教人蠶桑,作金蠶數千頭。”

可知蜀國與養蠶業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說文解字》中對蜀的解釋是:“葵中蠶也”。通過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可以發現古蜀國是以全民總動員的方式制造、經銷、出口絲綢産品的國家。

讀《通鑒》(13):秦國的閉關修煉,古蜀國的緣起和覆滅

東晉的常璩撰寫《華陽國志》載:

“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何為縱目,一直讓很多人疑惑,直到從三星堆挖出人像。從三星堆的面具可以推測該民族統治集團的體征,黑發、褐膚、大眼、鷹鈎鼻。顯然這是迥異于中華文明的異族文明,考古學界稱其為廣漢文化。

讀《通鑒》(13):秦國的閉關修煉,古蜀國的緣起和覆滅

甲骨文中有商伐蜀等記錄,有學者據此認為古蜀國最遲在商代已存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也證明了這一點。現已發掘的三星堆祭祀坑,其年代距今約3300年~3000年間,相當于商朝的中晚期。在武王伐纣的記錄中,也依稀可以看到古蜀國參戰的影子。至于古蜀國的軍隊是如何飛躍“連峰去天不盈尺”的高山峻嶺,參與中原大戰的,就不得而知了。

杜鵑啼血:鼈靈篡位

根據朱大可先生的《華夏上古神系》一書的分析,廣漢文化的終結是有人按事先的規劃井然有序地進行了掩埋,包括神像。基于此,朱先生認為這是“開明王朝”的創始者鼈靈所為,隻有這樣解釋才比較符合邏輯。按這一理論,在秦國并吞巴蜀七百年前,古蜀國已然消亡。

《蜀王本紀》記錄有叙述古蜀國朝代更疊的杜宇和鼈靈的神話傳說:

後有一男子,從天堕止朱提;一女子名利,從江源井中出,為杜宇妻。乃自立為蜀王,号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

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鼈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鼈靈屍随水上,至郭,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鼈靈為相。

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鼈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鼈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為德薄,不如鼈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禅舜。

鼈靈即位,号開明帝,帝生盧保,亦号開明。望帝去時子䳏(規)鳴,故蜀人悲子䳏(規)而思望帝。

這是一個很神奇的故事。很多民族的創始神話都有天神下凡與凡間女子結合,生下該族祖先的情節。顯然,從天而降的杜宇有那麼一層神的味道,但其叙述又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一男子從天堕”這樣的叙述就如同描述一個從懸崖上不幸失腳滾落,卻大難不死的凡夫俗子。杜宇掉到蜀地後,娶了一位“從江源井中出”,名字叫“利”的蜀國女子,自立為蜀王。這顯然蘊含了天地結合的含義,但天地結合卻沒有孕育出什麼,故事未曾提及任何關于生育子女的事情。

從故事的結構上來看,這很可能就是杜宇氏族的創始神話,但又似乎是被人刻意篡改了,杜宇從神變成了“一男子”。杜宇号望帝,是蜀王,對于習慣了皇帝這個稱号的現代人,似乎蜀王和望帝并沒有什麼沖突。但“皇帝”這個詞是從秦始皇開始采用的淩駕于王之上的稱号,在此之前“帝”就是神的意思。比如上古三皇五帝都是天神。也就是說,望帝是杜宇氏族的神,或者蜀國是神權國家,最高統治者即被視為神,如埃及的法老一般。也許這蜀王的稱号也是後世附加上去的。

那麼會是什麼人對杜宇氏族的神話做了篡改?

嫌疑人肯定是颠覆杜宇氏族統治的開明氏族,但後續關于開明氏的創始故事,卻讓人再次産生疑惑。開明氏的神話似乎也被篡改了。因為沒有哪一個氏族會将自己的祖先描述成活死人,而故事裡開明氏的創始祖先鼈靈正是一個活死人。

這個故事最神奇的地方莫過于鼈靈的出場。當望帝,也就是杜宇一百多歲的時候,一個叫鼈靈的楚國人的屍體随江飄到蜀國,竟然複活了。望帝見到鼈靈,将他任命為蜀國丞相。鼈靈這個名字相當奇怪,并不像是一個楚國人的名字,反倒像是一個妖或神的名字。可以大膽猜測,開明氏的圖騰是鼈,鼈靈就是水神。

鼈作為有神性的動物由來已久。華夏神話中,大禹的父親鲧治水失敗,被堯帝派祝融殺于羽山,鲧死後三歲不腐,用吳刀剖腹出禹。之後鲧的屍體化為黃能,能者鼈三足也。

《左傳》昭公七年雲:

“昔堯殛鲧于羽山,其神化為黃能以入于羽淵。”

這裡會給人産生一個奇妙的聯想。會不會從東方随江飄過來的屍體鼈靈就是鲧的化身?

下面的描述更加加強了這樣的聯想。鼈靈的主要工作與鲧一樣,也是治水,不同的是鲧治水失敗被殺,鼈靈則在蜀地治水成功了。也是以,如同華夏文明舜帝将天下禅讓給治水成功的大禹一樣,望帝也将蜀王的位子禅讓給了鼈靈。鼈靈即位,号開明,由此開啟了古蜀國開明王朝的時代。但是,故事裡又加了一句,鼈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私通。由此望帝覺得慚愧,才将國家讓給鼈靈。一位一百多歲的老人如何與人私通,讓人不解。但一句“私通”就同時玷污了杜宇氏的創始之父,開明氏的創始之母,真可謂一箭雙雕!

在這個故事中,望帝是将蜀國禅讓給鼈靈之後,自願離開的。是以子規鳴悲的是國王行為不檢點,純粹是個人的悲劇。顯然,望帝禅讓這一節是開明氏篡改的曆史。

在《說郭合刊》卷六十輯阙名《寰宇記》似乎透露了一點真實的情況:

“望帝自逃之後,欲複位不得,死化為鵑。”

既然望帝逃走,不得複位,後面必有追兵和篡位者。顯然,望帝的禅讓與離開,真實的狀況是一場政變。通過這場政變,鼈靈推翻了杜宇氏的統治,開啟了開明王朝。

如果從鼈靈的出身以及與華夏鲧神話的聯系,可以大膽猜測開明氏很可能是從東方華夏之地遷移過來的一個氏族,他們與杜宇氏族是完全不同的民族,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如果是這樣,那麼朱大可先生的觀點,即開明氏有計劃地摧毀了廣漢文化,就可以得到解釋了。

是以“蜀人悲子規而思望帝”,悲的不是望帝命運,而是整個文化的喪失,思的不是離去的望帝,而是望帝所代表的的逝去的文明。隻有冤和恨達到極緻,才會出現超自然的現象,如精衛填海,如窦娥雨雪,還有這裡的望帝化鵑。

感于這樣的冤和恨,唐代詩人吳融寫到:

“年年春恨化冤魂,血染枝紅壓疊繁。”

那麼,到底是誰篡改了這個故事?

也許就是後來蜀地的征服者---秦吧!

讀《通鑒》(13):秦國的閉關修煉,古蜀國的緣起和覆滅

秦國的一場重要辯論

介紹完了古蜀國,我們回到正題。

《資治通鑒》中描述了一段決定蜀國命運的辯論。

辯論的主題是:秦是否該征伐蜀地。

正方:司馬錯

反方:張儀

評委:秦惠王

背景:

《資治通鑒》寫道:

苴蜀相攻擊,各來告急於秦。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韓,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猶豫未能決。

苴國是戰國初期,也就是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封其弟杜葭萌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苴國雖然是蜀國分封的國家,算是同一族,卻聯合巴國對抗起蜀國來。巴國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之一,屬諸夏,即華夏民族。巴國因楚國的壓迫退往西方,與蜀國發生了直接的沖突。對于蜀國來說,苴國的行為完全是吃裡扒外,于是蜀王杜蘆在擊敗來犯巴國軍隊之後,将鋒芒指向苴國,意圖另立苴侯。由此,苴國緊急向秦國求救。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此舉實為引狼入室,直接導緻了蜀、苴、巴三國的滅亡。

秦對于蜀國早已觊觎已久,《華陽國志·蜀志》記載:

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群臣賀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

秦蜀雖接臨,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時代,蜀王涉獵何以能與秦惠王相遇?這完全是後世憑空歪歪的段子,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秦王對蜀地的野心。苴國來求救,正好給了秦國天賜良機。

但張儀卻反對,主張東向攻韓,而不是将精力浪費在像蜀國這樣無用的戎狄之地。

《資治通鑒》記載:

司馬錯與張儀争論於惠王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

張儀品性如何已在上一篇中詳細介紹。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們一切基于私人利益遊說諸侯,國家的長遠利益是不在考慮範圍之内的。對于秦國的基業長青,魏國人張儀是沒有興趣的。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在他當政期間東進中原,攫取統禦諸侯的權力。

讀《通鑒》(13):秦國的閉關修煉,古蜀國的緣起和覆滅

是以張儀主張“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

張儀說:

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九鼎是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将天下劃分為九州,令九州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征九州。按規定隻有天子才可用九鼎,是以九鼎又是天子的象征。春秋時期有楚王問鼎中原的典故,充分說明九鼎的象征意義。張儀的目标就是攫取九鼎,挾天子以令諸侯。

相對來說,蜀地實在是個不足為道的存在。

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衆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

司馬錯對此給予了激烈的反駁。司馬錯認為秦國“地小民貧”,貿然東進不符合國家長遠利益,要行王道之前應該先強國富民,要先打好基礎。

司馬錯說: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彊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随之矣。

就是說擴大領土面積、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提升秦王的國際形象和口碑,這是強國三要素,而攻打蜀地恰好可以滿足這三個要求。蜀國是戎狄不說,還欺負像苴國這樣的小國家,實在是個邪惡的國家。既然苴國主動來求援,秦國就應出正義之師。這樣一邊吞并蜀地,另一邊還能迎來國際贊譽,哪有這等好事?

是以司馬錯說:

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财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

而對于張儀的主張,司馬錯認為這會激起各大諸侯公憤和不安,萬一各諸侯國聯合起來讨伐秦國,會将秦國推向危險的境遇。

他說:

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這場辯論最終反方張儀落敗,秦惠王聽取司馬錯的建議,舉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進了蜀地。

讀《通鑒》(13):秦國的閉關修煉,古蜀國的緣起和覆滅

五丁神話:開辟秦蜀棧道

在李白的詩裡,蜀地“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那麼秦國三十萬大軍是如何進入蜀地的?

答案是通過秦蜀棧道。

秦蜀棧道,又稱石牛道,當年劉邦用張良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中,燒毀後加裝修複的正是這個棧道。

《元和郡縣志.興元府.褒城縣》中記載:

褒斜道,一名石牛道,張良令漢王燒絕棧道,示無還心,即此道也。
讀《通鑒》(13):秦國的閉關修煉,古蜀國的緣起和覆滅

那麼這個棧道為何叫石牛道,又是如何修建起來的呢?對此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也就是關于五丁的傳說。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沔水上》記載:

“秦惠王欲伐蜀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

秦惠王讓人做了五頭巨大的石牛,将金子置于牛屁股下,誘騙蜀王說石牛可以拉出金子來,并承諾将這五頭石牛獻給蜀王。蜀王大喜,指令五丁開辟棧道,将這五頭石牛運回來。棧道成,石牛至,蜀王才發現自己被騙了。跟着石牛一起來的是秦國的虎狼之師。

那麼開辟石牛道的五丁何許人也?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五丁是蜀國的五個力士,力大無窮,“能移山,舉萬鈞。”關于五丁,《華陽國志》中還有一個傳說:

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曳蛇。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将從。而山分為五嶺,直(其)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之曰五婦冢山。

秦惠王送蜀王五頭石牛,又送五位美女,蜀王仍是派五丁去迎接,回來時路上遇大蛇,五人從洞穴中拽出蛇尾時,發生山體崩塌,五人及秦國美女全部遇難。蜀王哀痛,但他似乎哀痛的是失去了五個美女,而不是五個力士,是以命那座山叫做五婦冢山,而不是五丁冢山。

這也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故事,五丁、五石牛、五美女,都是五這個數字,具體有什麼含義?蜀王為什麼這麼在意這五個秦國美女?大蛇又是寓意着什麼?這是一個無頭公案。

李白詩中寫道:“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也許五丁就是修建棧道的那些蜀國工匠,也許蛇寓意着以龍蛇為圖騰的華夏諸國,五個秦女代表着蜀、夏兩個民族的融合。秦蜀棧道總長600公裡,從成都一直延伸到陝西漢中。修建如此大規模的棧道應是犧牲了很多工匠。蜀國甯願損失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這個棧道,斷然不可能隻是為了去搬運石牛或迎娶秦國美女。

讀《通鑒》(13):秦國的閉關修煉,古蜀國的緣起和覆滅

從蜀王對黃金的貪念上可以窺出蜀國以養蠶為中心以商業貿易為主的經濟模式,隻有這樣才會對黃金有着巨大的需求,而這在東方農業國家眼裡就成為缺乏德行的貪婪。

蜀國修建棧道應是為了擴充貿易線,但這條貿易線卻成葬送蜀國的死亡之道,那條蛇不僅摧毀了五位壯士,也一并将蜀國吞入口中。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敗績。王遁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這是公元前316年。

這一年,秦軍滅了蜀國,順便将巴國和苴國一并消滅,秦惠王任蜀太子為蜀侯,張若為蜀相,置蜀郡。

秦國占領巴蜀的意義

秦國攻占巴蜀是對中國曆史影響巨大的曆史事件。

正如上面司馬錯所言,秦國原來地小民貧,相對于如齊楚這種地大人多又相當富裕的東方、南方大國,秦國除了吃苦耐勞的作風優良,毫無優勢可言。

讀《通鑒》(13):秦國的閉關修煉,古蜀國的緣起和覆滅

戰國初期的地圖

但吞并巴蜀,讓秦國解決了自己發展的瓶頸。秦國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大國,形成蠶食楚國之局。攻占蜀國三年後就發生了張儀用計破壞齊楚聯盟的事件,又有了張儀一連串的破壞合縱的連橫遊說。秦國對東方諸侯的壓力陡然增強。

讀《通鑒》(13):秦國的閉關修煉,古蜀國的緣起和覆滅

秦國吞并巴蜀之後的地圖

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秦國征服蜀地後修建了至今發揮重要作用的灌溉網,成都平原由此成為“天府之國”。岷江盆地成為秦國軍隊的谷倉。公園前310年,秦國在蜀地修建了一個新的都城,以秦國都城鹹陽為模闆修建,這個城市就是成都。

在秦國吞并巴蜀的同一年,遠在北方的燕國也發生了重大的曆史事件,差一點讓燕國被齊國所滅。這就是燕王禅讓的事件,将在下一篇詳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