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是西安市著名的旅遊地。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築藝術傑作。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後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内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适度,格調莊嚴古樸,是儲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内可俯視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築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是以,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 大雁塔
難”并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拟于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規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願法師辛勞為由,恩準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由于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曆時兩年建成。因轉表土心,風雨剝蝕,五十餘年後塔身逐漸塌損。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建立造,建立為七層青磚塔(另一說,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後唐時期對大雁塔進行改建,降至七層)。唐末以後,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隻有大雁塔獨存。 公元931年(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對大雁塔再次修葺。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 公元1604年(明朝萬曆二十三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現今所見的大雁塔造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雁塔于1961年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964年大雁塔經過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 大雁塔塔基與塔身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現通高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約48.7米,東西45.7米;塔體呈方錐形,平面呈正方形,底邊長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築砌檐柱、鬥拱、欄額、檀枋、檐椽、飛椽等仿木結構,磨磚對縫砌成,結構嚴整,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鬥,在每層四面的正中各開辟一個磚拱券門洞。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闆,設定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一層二層多起方柱隔為九開間,三四層為七開間,五六七八層為五開間。塔上陳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經足迹石刻等。 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底層南門洞兩側鑲嵌着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聖教序記》兩通石碑,具有很高藝術價值,人稱“二聖三絕碑”。
2008年5月,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王亞榮表示, 大雁塔
[1]和陝西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宮。由此推測玄奘自印度取經歸來後,所帶回的珍寶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宮内。 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後,帶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貝葉梵文真經及八尊金銀佛像。為了供奉和珍藏帶回的佛經、金銀佛像、舍利等寶物,經朝廷準許,玄奘親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現在,玄奘所帶回的珍寶到底珍藏在哪裡,卻無人知曉。 王亞榮認為,古塔地下一般情況下都有地宮,和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宮,隻是大雁塔地宮尚未發掘而已。由此推測,大雁塔下的地宮裡極有可能藏有玄奘當初帶回的佛教珍寶。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長解守濤介紹,2007年有關部門曾對大雁塔的内部結構進行探測,探地雷達曾經探測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這些空洞應該就是大雁塔的地宮。
大雁塔由于人為破壞,加之自身結構等問題,在公元1719年就發現塔身傾斜。導緻古塔傾斜主要一、古塔的基礎處理不太均勻以及古塔的防水、排水不暢等;二、長期以來,特别是20世紀60年代,大雁塔周邊過量開采地下水,使承壓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面大範圍的不均勻沉降,加速了古塔傾斜下沉。到1985年古塔已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傾斜達1010.5毫米,平均每年傾斜1毫米。 1983年西安市政府将《大雁塔傾斜問題及其加強研究》列為重大科研項目,并成立了課題組。後經有關部門20多年的探查、保護、排水、防滲等方面綜合整治,大雁塔的傾斜狀況已明顯趨于緩和和穩定,2005年傾斜量為1001.9毫米。
大雁塔,真的與雁有關嗎?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淨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内衆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遊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回國後,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至今未變。
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經”故事馳名。 大雁塔前的大慈恩寺
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會想起唐代高僧玄奘,曾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内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他是這裡的第一任住持方丈。這位傳奇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河南偃師人,是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家,玄奘于公元628年自長安西行,曆經艱難險阻到達印度,得到戒賢法師的精心指導,公元645年回國,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儀式。玄奘帶回佛經657部,先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74部,共計1335卷,在中國佛教四大譯家中譯書最多,譯文最精。玄奘還應唐太宗的囑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筆錄,将他17年旅途中經曆的110個城邑和傳聞的28個地區和國家的曆史、山川交通、民俗風情、物産氣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12卷,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産。自唐代以來,他不畏艱難,排除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廣為流傳。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此基礎上寫成了中國古代四大小說之一《西遊記》。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 “高标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尤其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與高适、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珑;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覺道資無窮”。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于哲理的感歎,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遊宴,然後登臨大雁塔,并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 大雁塔
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地題下“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并提了,可見他們洋溢着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了。到後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
更多視訊素材就上淩點視訊素材網https://www.2amok.com/ae.html?r=6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