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午不食”的說法已經流行了很多年,很多人利用這種方法減肥、養生。過午不食從字面了解就是過了正午(中午11點-下午1點)知道次日黎明都不再進食了。

據筆者考證,醫家中最早談論“過午不食”的人,當推清初三大名醫之一的喻昌(1585年-1664年),他在其醫案專著《寓意草》中提到飲食調養的重要性。他認為,不僅肥甘厚味容易生痰,飲食時間也與痰濁化生相關,從人體陽氣變化規律看,中午之前陽氣漸旺,可助脾運化,不易生痰;午後陽氣漸衰,此時再進食,則“火不暖土”,飲食難化而變生為痰:'然飲食最宜緻慎,不但肥甘生痰,濃味傷陰已也,人身自平且至日中,行陽二十五度,飲食易消,故不成痰。自日中至合夜,行陰二十五度,飲食不消,故易成痰。釋教以過午戒食,其大藥王護身之一則欤。 進之調攝,尤為緊關。”
喻昌之是以援弓佛教過午戒食”的觀點談病後調護,與他由儒入禅、由禅入醫的閱曆有關。喻昌原習儒,攻舉子業,曾以副榜貢生身份入京就讀并以諸生名義上書朝廷,陳述輔國政見。但人微言輕,他的上書自然沒被采納。在京3年,他郁郁不得志,心灰意冷後,削發為僧,遁入空門。誦習佛經同時,他還精研醫學,并終于選擇“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路,蓄發下山,還俗行醫,直至終老。《清史稿喻昌傳》 說“明崇祯中,以副榜貢生入都上書言事,尋诏徵,不就,往來靖安間,披剃為僧。.....複蓄發遊江南,順治中,僑居常熟,以醫名,治療多奇中。”是以,喻昌說的“過午不食”出自佛教,可信度高。
在喻昌之後,多位醫家均有類似論述。如陳岐的《醫學傳燈》說“釋教過午不食”、曹慈山的《老老恒言》講釋氏有過午不食之說”、錳瑛《潛齋簡效方》也認為“釋氏有過午不食之戒”等。可見,過午不食并非源自中醫理論,而是出自于佛教。
近期,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Mimi Shirasu-Hiza團隊發現了一種限時進食方案通過延長夜間禁食的時間(過午不食),就能夠改善衰老,使果蠅壽命增長18%。該研究發表于Nature雜志。
過午不食,也得因人而異,現代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壓力,遠比古時的僧侶多,是以必須保證每天能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能量。而且,不同人群、不同年齡本身就存在客觀的個體差異,經常坐辦公室的跟經常做體力勞動的人需要的能量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用同一一個标準去衡量。
圖檔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删除
特别聲明:本文系SCI醫學科研論文助手編譯整理,如有關于作品内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