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蔡晉康部投降派武裝
1938 年( 民國27 年)1 月,繼濟南之後,青島亦為日本侵略軍占領,國民黨縣長朱景文等政府官員紛紛棄職潛逃。2 月2 日,日軍五旅團3000餘人沿煙青公路北侵煙台經栖霞,将太陽旗一面交給漢奸林朋九,令其着手組織“維持會”。自此,栖霞縣陷入混亂狀态。
代理縣長辛誠一率先組織遊擊隊,接受國民黨遊擊第十六支隊第五縱隊番号,率衆千餘人。4 至6 月,由中共黨員崔書景、何冰皓、孫伽俐等人為首,也組織了共産黨上司下的抗日遊擊隊。
9 月,辛部出走招遠,蔡晉康以“山東第九區民團總指揮”名義開始了他對栖霞長達二年半的實際統治,委綦燕郊為栖霞縣長,建根據地于牙山,由争地盤堕落為完全的投降派。10 月,蔡晉康部與鄉校武裝聯合襲擊清香崮等17 個村莊,共燒毀房屋949 間,殺害群衆19 人。期間,大刀會骨幹200 人配合剛組建不久的第五支隊和第六支隊節節把守山口,在雙刃口和清香崮村西口子等地,英勇抵抗,但由于戰術失當和武器落後等原因, 傷亡較大,五、六支隊不得不撤去福山。是戰,大刀會骨幹連長孫仲剛英勇犧牲。
1939 年初,中共上司下的抗日遊擊武裝第八總隊和第六大隊在艾崮山區組成。4 月,組成了包括五支隊和蔡、秦等國民黨遊擊司令在内的“魯東抗日聯軍”。中共上司下的“栖霞縣青年抗敵救國團”亦進行公開活動,推動抗日。栖霞縣抗日統一戰線形成。
5 月12 日,在日本飛機掩護下,僞軍劉桂棠部由招遠進犯栖霞城,蔡部不戰而逃。16 日下午,五支隊奉命向盤踞古鎮都之敵發起攻擊,至次日12 時,消滅其一部,餘敵北逃。解放了栖霞城。此後,八路軍采取了以獨立自主對日武裝鬥争的方針,在繼續擴大人民武裝的同時,着手建立區、縣兩級抗日民主政權。
1939 年( 民國28 年)8 月,蔡部背信棄義,封鎖并擾襲八路軍五支隊的後方留守處; 10 月1日,殺害青年抗敵救國團幹事長曹聚魁于亭口村;10 月29 日,伏擊留守處運輸隊于亭口下土屋村,緻我方營長胡海峰等8 人陣亡。12 月6 日,日本侵略軍第二次進犯栖霞城,蔡晉康再度不戰先逃,并暗中與日僞軍相勾結,“掃蕩”縣境西部抗日根據地。
1940 年( 民國29 年),國民黨發動的全國反共高潮波及膠東,以趙保原為首同蔡晉康等組成“抗八”聯軍。趙保原公開派其主力團在觀裡前線用猛烈炮火向正在圍殲日軍的八路軍背後襲擊,使被圍殲中的日寇40 餘人乘機脫逃。
面對投降派的逆行,八路軍采取針鋒相對的政策。1941 年春( 民國30年),在許世友、林浩等指揮下,由八路軍山東縱隊之清河獨立團、五旅、五支隊等3支主力相配合, 開展了為期5 個月的反投降戰役。其首戰牙山戰鬥從3 月15日開始至18 日結束, 殲敵1800 人。牙山再次回到抗日軍民的懷抱,成為與艾崮山區齊名的抗日根據地。
(栖霞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栖霞縣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年10月第1 版, 第537-538 頁)
反“掃蕩”作戰
1939 年12 月6 日,縣城淪陷後,日軍實行分割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的戰略。從1940 年到1944 年的5 年間,除不斷加強其煙青線的據點、碉堡外,便是以頻繁的“掃蕩”向抗日根據地進攻。
1940 年,日軍重點向縣内西部“掃蕩”;1941 年以後,主要目标是牙山區和艾崮山區, “掃蕩”的規模愈來愈大,手段越來越慘烈,戰術有所謂長途奔襲、數路合擊、梳篦式、拉網式等花樣,實行“三光”( 燒光、殺光、搶光) 政策,燒殺之慘駭人聽聞。
1940 年4 月15 日,日僞軍突襲小夼,殺害林修本等7 人,傷林昌茂等4 人,燒毀民房500 餘間。6 月1 日,日僞軍突襲邢家閣,殺害民兵指導員鄭頌文等20 人。中旬,駐黃縣、招遠、蓬萊、栖霞四縣日僞軍3000 餘人分多路合擊雷山地區,後寨村被火燒六天六夜,至10 月10 日該村再次被燒。11 月27 日,日僞軍入侵路家溝,殺害15 人,燒房347 間。1941年9 月13 日和18 日,日僞軍兩次襲擊曹高家;12 月31 日,城南石家莊教員石錦章等5 人被殺害,另3 人死裡逃生。
1942 年春季,日僞軍出動6000 餘人合擊牙山地區,3 月下旬刁崖前村被燒毀房屋586 間;秋季,日僞又集結5000 人左右,對牙山地區進行“掃蕩”,各區被抓290 餘人, 被燒房屋2500 間,被搶大牲畜300 餘頭,被搶糧食2 萬餘公斤。
同年冬,日僞軍再次集結3 萬餘人進行“拉網大掃蕩”,以牙山地區為中心,沿煙青公路和牟平、乳山各據點部署兵力,形成一個直徑百餘裡的包圍圈,各路同時出動, 向内“收攏”。自11 月21日起,敵白日裡邊喊、邊走,鳴槍放火,到處一片濃煙滾滾; 晚間則屯兵于山口要道,并燃起遍地篝火,烈焰沖天。23 日,首先在牟平馬石山收“網”, 制造了慘絕人寰的“馬石山慘案”。12 月16 日,3000 名日僞軍又收“網”于牙山北麓之老廟頂,僅據老廟頂附近5 個村的統計,被殺19 人,其中山西夼一個村被殺14 人, 被抓走32 人,被奸污14人。16 日,15000 餘名日僞軍合擊縣境西部的雷山地區,緻225 名群衆被殺害,79 人被傷,376 人被抓走,搶去大牲畜611 頭。
1943 年,日僞軍以小股兵力“掃蕩”縣内西部多次。1944 年冬,在他們面臨全面失敗的前夕,仍拼湊3000 餘人向牙山根據地進行了最後一次“掃蕩”。
針對日僞軍的瘋狂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團結一緻,共同奮鬥,以“空舍清野”和遊擊戰手段全力進行反掃蕩鬥争。其戰術是:于敵掃蕩期間,八路軍主力部隊适時轉移以縮小目标,并設法迷惑敵人,伺機打擊敵人;敵合擊時,由内線迅速跳出合圍圈,變内線抗擊為外線襲擊;敵往返“梳頭式”掃蕩時,則進行跳躍式遠距離機動,使敵陷入撲空和挨打的境地。地方部隊和民兵常常利用地理熟的條件,廣泛開展麻雀戰、地雷戰和擾襲戰,緻日僞所到之處常遇雷炸和冷槍襲擊;駐紮下來,糧草皆空,甚至連水源都難以尋覓,還要提防抗日軍民的襲擊。故有“牙山、艾崮山,都是日僞軍的鬼門關”之說。
1940 年6 月15 日,由五支隊主力和縣大隊配合進行的雷山伏擊戰,殲敵70 餘人。1943 年唐山戰鬥,殲敵23 人。
以阻擊手段掩護群衆轉移的戰鬥:1941 年栖霞縣大隊的靈山阻擊戰;1942年春的某部帽岍家阻擊戰,同年秋教導二團在上門樓村的阻擊戰;1944 年,石字線民兵殲敵8 人的阻擊戰。
以地雷戰延緩敵人行動和殺傷敵人的戰例:1942 年,教導二團在大楊家口子,一個地雷炸斃敵指揮官以下8 人;虎龍口民兵炸毀敵人汽車3 輛;1944年,漢橋和大解家民兵各以地雷戰取得殲敵9人的戰績。
抗日軍民艱苦、英勇地反“掃蕩”鬥争,徹底粉碎了敵人妄圖以武力聚殲抗日武裝和征服根據地人民的野心,儲存了革命有生力量,使“掃蕩”損失減少至最低限度。
(栖霞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栖霞縣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年10月第1 版, 第538-539 頁)
反封鎖作戰
從1939 年底至1943 年,日僞軍先後在栖霞城、臧家莊、松山、古鎮都、楊礎、觀裡、寨裡、二十裡堡、河東、口子、東南店、中橋、豐粟、卧龍、大河北、吉格莊、孫家坡、蛇窩泊等地建據點18處,碉堡44 個。以碉堡為鎖,再沿公路兩側挖深、寬各5 米的封鎖溝為鍊,來分割封鎖我抗日根據地,切斷東西海區的聯系。
1941 年秋,國民黨縣保安大隊和6 個區隊經常活動于縣城以南地區,依附各僞軍據點, 勾結配合日僞軍襲擊抗日根據地,增加了這一地區反封鎖鬥争的艱苦性和複雜性。據不完全統計,被保安大隊殺害的抗日軍民達80 人之多。
抗日軍民,針對敵人的封鎖手段,針鋒相對地進行反封鎖鬥争。填平封鎖溝、截斷交通線,直至最後勝利為止。1940 年10 月14 日晚,五區民兵将松山至臧家莊段的電線杆砍倒70 餘根,收電線350 公斤。1941 年7 月7日,栖霞至臧家莊段公路被抗日軍民破壞15 公裡,收電線千餘斤,毀橋梁2座。1942 年10 月20 日晚上,栖東抗日軍民6700 餘人,在煙青路松山、臧家莊段挖掘溝塹19 公裡,平封鎖溝17.5 公裡,破壞橋梁4 座。是年至1943年上半年,栖霞縣3000 餘名抗日軍民參加膠東軍區統一組織的破襲大軍, 堅持鬥争半年之久。八路軍十三團一個營和教導二團積極配合栖霞人民的反封鎖鬥争。月,徹底摧毀蛇窩泊大碉堡。
(栖霞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栖霞縣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年10月第1 版, 第539-540 頁)
拔除敵據點,光複栖霞城
自1943 年5 月起,敵之封鎖線開始崩潰。八路軍首先拔除了蛇窩泊和松山碉堡,其後,敵18 個據點或被迫撤退,或被攻克,或棄堡投降。1943 年撤退2 個,1944 年9 月, 八路軍秋季攻勢前後,撤退10 個,投降2個,被攻克2 個。
1944 年秋,膠東軍區統一組織了對日僞軍的秋季攻勢。一至四階段在東、西、北三個區進行,第五階段的主要任務為徹底摧毀煙青路福山至萊陽段的日僞軍封鎖線。八路軍十四團一個營同西栖縣大隊部署于城南地區,北海獨立營同栖東獨立營部署于城北地區,各區中隊和民兵則配合作戰,南北兩區遙相呼應。
南路:9 月7 日逼退觀裡守敵;11 日攻克二十裡堡;14 日大河北之敵逃竄;17 日楊礎之敵撤回栖霞城。
北路:9 月6 日逼退古鎮都守敵,7 日栖東獨立營伏擊敵汽車隊于中橋,俘敵70 餘人; 11 日克赤巷口;13 日松山守敵繳械;14 日臧家莊守敵投降,河東、豐粟、卧龍據點撤退; 15 日寨裡守敵撤退。
10 月26 日,被圍困于栖霞城之敵北犯,至公山遭八路軍阻擊,被殲80餘人後回竄。11 月上旬,代理僞縣長邸靖國出城監修公路,在南七裡莊遭伏擊被俘。27 日百餘人的搶糧隊亦在宋家溝被殲20餘人。至此,八路軍将包圍圈節節壓縮,直逼城下。守敵風聲鶴唳, 惶惶不安,于12 月14 日淩晨,傾巢竄逃招遠。淪陷5 年整的栖霞城又得到光複。
(栖霞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栖霞縣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年10月第1 版, 第540 頁)
古鎮都戰鬥
古鎮都位于縣城北2 公裡處,為僞軍劉黑七( 桂棠) 部占據,守兵千餘,配備有火炮6 門、重機槍1 挺和輕機槍10 餘挺;另以400 人分據栖霞城,擁有輕機槍十餘挺。
1939 年5 月16 日,“魯東抗日聯軍”指揮趙保原指令八路軍五支隊3 個團(1500 餘人) 攻打古鎮都,而以趙保原、蔡晉康、徐淑明、秦毓堂各部共4000 餘人由城南、城東進攻隻有400 名僞軍占據的栖霞城。
17 日拂曉,五支隊以一營兵力,首先向敵人的守備重點古鎮都東南山據點發起攻擊,于天明前将守敵一個營大部殲滅,并迅速完成了對古鎮都的包圍。
由于趙保原并非真正抗日,故在戰鬥激烈進行中,潛約徐、蔡、秦等部先行撤退, 妄圖借僞軍的勢力置五支隊于慘敗的境地。然而五支隊先取制高點,截斷縣城與古鎮都之敵的聯系,以勇猛頑強,速戰速決,壓倒了裝備優于自己的敵人。戰鬥至12時,劉桂棠部沿煙青路北逃,栖霞城被解放。
(栖霞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栖霞縣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年10月第1 版, 第540-541 頁)
牙山之戰
牙山之戰系膠東五個月反投降的關鍵性戰役。1941 年3 月戰鬥打響之前,蔡晉康的司令部與衛隊營280 餘人駐刁崖後村。其第一團200 人駐唐家泊;第三團三營300 人駐大楊家、泉水夼;第五團之一、二營共400 餘人駐亭口、中村,三營200 餘人駐爐房; 第六團之一、二營300 餘人駐下張家村,三營100 餘人駐唐家泊;武工隊150 餘人駐清香崮、三條箭、李老鋪一帶;其九區專員公署和縣政府駐刁崖前、東宋莊一帶。
3 月15 日晚,西路的八路軍五旅與東路的五支隊和清河獨立團同時發起攻擊。西路由許世友司令員親自率領,從蓬、黃、栖邊界之根據地分三路直指牙山蔡晉康盤踞地。
16 日,右路的十四團,經陡崖、唐山頭、大柳家,包圍了下張家村;左路的五旅獨立團, 經豐粟、棗林,包圍了亭口;中路之十三團經下馬家、金山,包圍了大楊家村,率先殲滅守敵後繼續向泉水夼之敵進攻,接着,與蔡晉康親自率領的增援部隊衛隊營展開激戰。
17 日拂曉前,左路之獨立團攻克爐房;右路十四團盡殲唐家泊之敵後,以小部分向東南方向掃蕩殘敵,以大部分向北挺進,相繼擊潰蔡部教導團、軍訓處、專員公署和縣政府, 直抵刁崖後附近。至此,右路與中路會合,分兩路尾追300 餘名殘敵至桃村,交戰一晝夜, 将其壓縮在桃村西南一隅。
18 日拂曉,左路克亭口,敵一部就殲,大部逃往蓬萊。下午6 時,負傷之蔡晉康帶殘部百餘人向南逃竄,戰鬥告一段落。計殲敵1800 人,牙山地區宣告解放。
(栖霞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栖霞縣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年10月第1 版, 第541 頁)
拔除蛇窩泊大碉堡
1942 年12 月,日僞軍修建大碉堡(5 層13 米) 于蛇窩泊村,以一個小隊和警察所等共120 餘人據守,擁有輕機槍l 挺、匣槍6 支、擲彈筒1 個、步槍39 支,号稱“膠東第一大碉堡”。
次年5 月23 日,八路軍五旅十三團三營僅以負傷兩人的代價将其拔除,守敵無一漏網。
戰前,栖霞縣大隊埋伏于城南之七裡莊,十三團便衣連埋伏于陽谷西岍,準備阻擊栖霞城和孫家坡、楊礎、觀裡各據點可能增援之敵;七、九連為預備隊,位于蛇窩泊村。
淩晨2 時左右,擔任主攻的八連進入碉堡所在南北大街之東西兩側民房,并在牆壁上挖好射擊孔和通路口,待指揮所下達攻擊令後,頃刻輕重機槍齊射,爆破組頂盔貫甲從兩側民房沖出,以3 包各60 公斤的炸藥将碉堡西牆、大門和西北角炸毀,接着,苗倫堂等十勇士沖進碉堡底層,機智地點燃雜物,對上層實行“火攻”。自攻擊開始到結束戰鬥僅20 分鐘,僞軍小隊長魏德昌以下44 名守敵被擊斃,餘者皆被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