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大多數剛走入社會的人來說,一套房子就能消滅一個夢想。
尤其一線城市,攢錢付完首付款都要很多年,日複一年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磨平棱角,夢想還在哪裡呢?
“雙減”政策已經靴子落地,但我們面對教育這個話題時,常常還有這樣的對話。
父母有沒有對你說過:“我這樣為了你,你卻讓我這麼傷心。” 這些話聽上去是“我都是為你好”,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責備。翻譯過來就是:“我對你付出這麼多,是以你必須聽我的話!”
孩子考試得了100分,你很高興,對他說:“你得了一百分,媽媽好愛你啊!”
但當他得60分的時候,你會不會生氣地說:“怎麼這麼低?媽媽不喜歡你了!”
孩子很快就學會: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分數。他感受到的親情和愛,變了味。
醫療一直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甚至有一些家庭早就因病緻貧。
我記得前幾年《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反響非常大,某些罕見病,比如血液病開始有常年上升的趨勢,但是治療藥物價格高昂,普通家庭根本無法承受。
我是看完了這部電影,才知道“慢粒”的存在。
看過一段俞敏洪關于“躺平”的觀點,最讓我服氣。
他說:“現在有很多人都選擇躺平,我個人不反對,但是我反對那種吃着喝着父母的,沒工作收入,還以躺平為榮的人。”
“我認為躺平是為了人生更好的出發。人在迷茫的時候,能夠更好地思考未來到底在哪裡?
風雨兼程才是人生該有的姿态。
躺平看天上的流雲飛渡,是為了将來有更好的出發,而不是為了把自己放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希望選擇躺平的人能夠看清楚方向,繼續出發。”
以上共勉。
#分享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