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呼蘭河傳》:窮人想逆襲,得扒三層“皮”

作者 | 每晚·嬰甯

主播 | 樊登讀書 · 童童

解讀預告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遇見》。

今天給大家解讀“文學洛神”蕭紅的代表作——《呼蘭河傳》。

這本書不僅是關于當時呼蘭河城生活片段的彙集,更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人性的冷漠、社會的愚昧和時代的悲哀,讓人一覽無遺。

1942年1月22日,香港戰火紛飛,病中的蕭紅,從枕頭下摸出紙筆,寫下兩行字:

我将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别人寫了。

半生盡遭冷遇,身先死,心不甘,不甘。

随後,在病榻上,結束了自己悲情而短暫的一生。

而她口裡的另外半部紅樓,就是《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不同于一般的小說,它沒有具體的主人公,展現的是小城居民的集體群像。

茅盾曾贊美《呼蘭河傳》,“是一篇叙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在這部小說裡,蕭紅不僅寫風土人情,寫世态萬象,更犀利地剖析了人情人性。

雖然出生于地主家庭,但蕭紅從小接觸到租住在自家房屋的群眾,他們生活的慘狀,深深震撼了年幼的她。

他們每天勤勞工作,如同疲憊的牛馬,但依舊過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颠沛流離的生活。

是什麼原因,導緻他們奮力掙紮,卻依舊無法擺脫這悲劇性的命運?

看完《呼蘭河傳》,你就會明白,真正束縛他們的,不是物質上的貧窮,而是他們的自欺欺人,愚昧無知,以及封閉固執。

窮人想要逆襲,首先得扒掉三層皮。

《呼蘭河傳》:窮人想逆襲,得扒三層“皮”

第一層:扒開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呼蘭河城很小,這裡的人生活很單調,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忙着讨生活,過得非常辛苦。

對他們而言,能吃上小蔥拌豆腐,就算改善生活;賣饅頭的摔了一跤,趁機偷了他兩個饅頭,就像占了天大的便宜。

這裡的人,還很喜歡談論别人的私事:

王寡婦的兒子淹死了,染缸房的學徒為女人而打架,豆腐坊的驢子斷了腿……

而小城的大泥坑,為大家提供了最多的談資。

小城裡有個泥坑,一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

拉車的馬,經常陷進去,還經常淹死家禽,住在附近的人,都苦不堪言。

可是,誰都不想把這個坑填平。

因為,大泥坑的存在,不僅給他們帶來話題,也給大家帶來了些許“好處”。

經常,街上會有便宜的豬肉賣,大家一邊高興地吃着,一邊安慰自己說,這豬一定是大泥坑淹死的,吃不死人。

即使有人因吃便宜豬肉生病了,他們依舊不願意承認,這是瘟豬肉。

并在這種阿Q式的自我欺騙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他們活得辛苦而悲慘,是以見不得别人的好,需要用他人的不幸,來襯托自己的“高大”。

他們無力掌控自己的生活,隻能聽天由命,用謊言來欺騙自己,繼續着逆來順受的生活。

王小波說: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物質上的貧瘠,并不可怕,但精神上的自我欺瞞,卻有着巨大的破壞力。

它讓人喪失自我審視的能力,既然無法改變現,那就得過且過。

為了面子可以自我欺瞞,可以打壓别人,卻不願意付出努力,提升自己。

隻能在自欺欺人中,繼續着貧窮辛苦的生活。

《呼蘭河傳》:窮人想逆襲,得扒三層“皮”

第二層:扒開愚昧無知的認知藩籬

呼蘭河人是閉塞愚昧的,跳大神,唱秧歌,野台子戲,娘娘廟大會……這些鬼神類的節日,在呼蘭河人看來,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他們不僅熱衷這類活動,連周圍人生了病,也鼓動别人,通過這類活動來治病。

小團圓媳婦是老胡家的童養媳,她來到老胡家的時候,年僅十二歲,活潑可愛。

可是婆家人就是看不慣她,覺得她走路太快,吃得太多,笑得太大聲,必須要給她個下馬威。

于是狠狠打了她一頓,誰想她竟然不服從管教,哭喊着說要“回家”。婆婆更憤怒了,變着花樣打她。

小團圓媳婦生病了,終日卧床不起,還發着高燒。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孩子因為被毒打,身上傷痕累累,傷口感染導緻發燒。

但是,沒有人認為她生病了,要去看醫生。相反,大家都說她“中邪”了。

鄰居們給她婆婆出各種主意,請神婆,跳大神,洗開水澡。

最終,活潑可愛的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了。

臨死前,婆婆還剪下她的辮子,對外謊稱,辮子是自己掉下來的,以此證明,小團圓媳婦确實是“中邪”了。

大家對此深信不疑。

小團圓媳婦的死,是婆婆百般折磨的結果,也是小城居民集體為惡的結果。

在迷信思想的蠱惑下,他們将鬼神之說,視為最高信仰,成了被綁架的木偶道具,完全喪失了基本的同情心,以及文明意識。

最終,走向了群體作惡的道路。

呼蘭河的人,生活沒有希望,沒有目标,在苦難中掙紮而不自知。

他們沒有辦法去解決現實的難題,隻好在鬼神世界裡找心靈寄托。

這是一種逆來順受的“習得性無助”,簡稱為“認命”。

《呼蘭河傳》:窮人想逆襲,得扒三層“皮”

第三層:扒開封閉固執的思維枷鎖

貧窮又閉塞的生活,讓呼蘭河的人,變得封閉而固執。

一切看起來特别的人和事,在他們眼裡,都是離經叛道。

磨官馮歪嘴子和王大姐自由戀愛,結婚後生下了一個兒子。

在那個媒妁之言的年代,這是一件反常的“大事”,他們是以十分嫌棄這對夫妻。

房東稱呼王大姐為“野老婆”,在零下七八度的天氣,把夫妻倆和剛出生的孩子,都趕出了磨房。

好在蕭紅祖父是個熱心腸,讓他們一家暫住在草棚子裡。

雖然條件艱苦,但這對夫妻,卻把小日子經營得紅紅火火。

王大姐性格爽朗,非常能幹,鄰居們紛紛議論,說王大姐不像個女人,女人就應該待在家裡,不能抛頭露面。

馮歪嘴子性格溫和,十分疼愛妻子,讓她多吃雞蛋,少幹活。

這在大家看來,也很不正常,鄰居們都說他不像個男人,性格太軟了,竟然不打老婆!

因為呼蘭河的男人,幾乎個個都打老婆。

一個善良溫和的男人,隻因為和妻子自由戀愛,隻因為他善待妻子,就被其他人視為“異類”,被嘲諷,被取笑,被打壓,看起來多麼的可笑,但這卻是發生在呼蘭河,真實的一幕。

這些居民,活在千百年的規矩裡,卻從來沒有想過這些“規矩”,到底對不對。

一個人生活的環境越封閉,認知越是單一,就表現得越固執。

喜歡用單一的标準,用自己的慣性思維,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蘇格提拉曾說:

“我之是以比别人聰明,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無知。”

格局越大的人,越是謙卑包容,而越是無知的人,就越傲慢固執,遇到和自己的思維模式不相符的觀點,統統持批判态度。

他們為自己戴上一套厚厚的枷鎖,還試圖用這套枷鎖來綁架别人。

《呼蘭河傳》:窮人想逆襲,得扒三層“皮”

寫在最後

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曾提出過著名的“平庸之惡”的說法:

這種惡,是不思考,不思考人,不思考社會。

惡是平庸的,因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

呼蘭河中的人們,周身都釋放着負能量。

他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懂得自省,隻會随波逐流,人雲亦雲。

最終堕入平庸的圈套,淪為“惡”中的一員。

這種平庸的惡,不僅傷害了無辜的人,給他們自身帶來的傷害,也是巨大的。

畢竟一個人不肯正視自己的問題,就無法進步,隻會在無稽之談中尋找安慰,得過且過,在自己的世界裡固步自封。

而這些,最終會導緻一個人在貧窮的泥沼裡越陷越深。

是以,出身低微的人,想要實作逆襲,一定要扒掉這三層皮。

扒開自欺欺人的遮羞布,不再自我粉飾,敢于自我審視,自我剖析。

扒開愚昧無知的認知藩籬,不再逃避現實,直面事實,解決問題。

扒開封閉固執的思想枷鎖,不再活在“規矩”裡,而是與時俱進,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欄目主理人 | 徐徐來

排版 | 鄭向北

圖檔 |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侵删

音樂 | More Than Words Can Say

《呼蘭河傳》:窮人想逆襲,得扒三層“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