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時間做朋友

時間,可以見證一切,也可以撫平一切,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愛一個人最好的狀态是,在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在足夠年輕時找到了這輩子的熱愛和使命。

最近,我翻開了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感覺自己真是遇到了一位足以讓自己明心見性的好朋友。

一口氣讀完此書,雖然中途也有不少孩子的幹擾因素,還有自己想和幾個老朋友互動的沖動,但都最終讓我在第一選擇時是繼續讀這本書。

讀完之後,得出一個結論:一個可以掌控好時間的人,最終赢得人生的機率,往往是超越自己想象和期待的。時間的所有奧秘,就在于我們的生命長度就是由時間構成的,一切的人生經曆和成果都需要付出時間和長期積累。哪怕是天才式的人物,最終能取得豐厚的人生成果和極高造詣,都需要長達至少十年以上的積累。

書中講到一個人,在他離世時,留下的巨額财産,以及對整個世界和社會的貢獻,遠遠超越了他後輩子孫的想象,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源于他對時間的珍視,以及對每天日子的記錄。并由此延伸談到了《奇特的一生》的記錄方法,記錄每件事的準确時長,然後定期分析自己的時間預算投入和執行情況,直到優化自己的時間管理,確定向自己的目标靠近。

可見,如果一個人在珍惜時間的情況下,又能合理地對自己的時間,進行科學有序的安排,将這位老朋友照顧得很好,最終受益最大的還是自己。

書裡還講到不要用傳統的重要的、緊急的、不重要的、不緊急的這樣的次元,來區分每天事件執行的次序,而應該把所有的事件關聯目标,凡事和目标關系越緊的事項,應越優先處理。個人覺得這種方法的确比較好,比較有利于自己朝自己的目标努力,而且自我掌控生活的感覺越來越強,也就有了越來越多的信心。因為很多人分不清什麼重要、緊急,但每個人都心中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奮鬥目标,這樣的方法更利于事實和管理日常瑣碎的生活。

還有就是在做時間管理時,一定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嚴格按照計劃走一段時間,直到形成習慣,這樣才能說是成功管理好時間了。因為人的基因裡,天生就有懶惰散漫的傾向,是以很多人有嚴重的拖延症或者懶癌存在,都造成了時間的大量浪費,進而最終導緻了不太好的人生或生活狀态。這點我感同身受,因為我也有常把一件事放到Deadline前一刻做的毛病,最後搞得效果不好,也讓自己失去了很多對事情的掌控感。相反有些人把很多事情準備在前,最終卻能穩操勝券,遊刃有餘地完成接下來的目标。如果我們常常覺得時間過去,似乎沒做什麼,也沒留下什麼,那麼第一時間就是去做,行動太重要了,人與人最終的巨大差距,往往是因為行動和時間積累上造成的。

此書還講到了糖果實驗的延時滿足理論,對于那些能夠延時才滿足的人來說,就因為他們有了更多時間可以更專注地活在當下,而不是随便改變自己的計劃和目标,是以最終能收獲更加自由美好的人生體驗。延時滿足,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習慣,最終不急功近利者,方能成為最大的收益者。這讓我想起來在投資領域的長期主義政策,才是能夠跑赢通脹和一切經濟危機的沖擊的。正如巴菲特所說的,正确的成功的投資,應該是找一條足夠長的賽道進行滾雪球,長期一直滾下去,雪球就會越滾越大。正因為如此,巴菲特的巨額财産也是他年滿半百後才積累而成的,長期的時間投入,讓他成為最終的财富大赢家。在我看來,巴菲特就是把時間當成朋友的典範。

再有就是Facebook的創始人紮克伯格也是一個把時間當成朋友的企業家,為了節省在衣服上時間,他常常買同樣的上衣和褲子,同樣的衣服都買多套,省卻了不少穿衣搭配的時間。

再看看不少企業家,更是運用時間的能手,一次幾個小時的飛行,完成巨額的工作量,或者讀完一本書,而不是向有些人那樣睡大覺去了。作者通過時間統計,告訴我們人這輩子除了休息、睡覺、娛樂和吃喝拉撒、社交等時間外,真正可以投資用于學習的時間也就14年而已,這麼看的确不長,但每天對大家來說都很公平的24小時,有的人非常傑出、出色,在自己的行業做出了非常大的成就和貢獻,而有的人卻最終一事無成、碌碌無為,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時間管理上的認知、态度和行動,都出現了巨大差異造成的。

還有,把時間當作朋友,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相信自己可以管控好自己的大腦。我們的大腦,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内能産生無數過念頭,如果像猴子掰玉米,心猿意馬,毫無目标,管不住自己的念頭,總覺得眼前的比剛剛的好,最終反而錯過了更多的收成。是以在我們圍繞一個目标去展開和實踐時,對待時間的态度就應該像對待老朋友一樣,尊重且深入,心無旁骛,最終定能收獲這位老朋友的芳心,實作目标或者超預期實作目标。我們都是可以管控好自己大腦的人,這點我們要相信,這樣我們就能管控我們一天天逝去的日子,把握現在,成就将來。

一個人怎麼過一天,就會怎麼過一生。從現在開始,把時間當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一天天朝自己的心中理想邁進,相信美好就在不遠的前方等着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