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博展出“梅瀾芳華”,數百件展品重制梅蘭芳的藝術人生

20日,“梅瀾芳華——梅蘭芳藝術人生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近400件(套)實物、近600張圖檔分“群英譜京韻”“梅秀出世家”“梅占百花魁”“梅馨綴玉軒”“梅香傳萬裡”“梅骨傲風雪”“梅報萬物春”“梅韻展新聲”八個單元,重制梅蘭芳的藝術人生。

國博展出“梅瀾芳華”,數百件展品重制梅蘭芳的藝術人生

進入展廳,一件件充滿年代感的實物,帶觀衆入戲。

《同光十三絕》描繪了同治、光緒時期的13位著名演員的劇裝畫像。隔着展櫃玻璃,觀衆與一位位大師對望——程長庚飾《群英會》之魯肅,盧勝奎飾《戰北原》之諸葛亮,張勝奎飾《一捧雪》之莫成,楊月樓飾《四郎探母》之楊延輝;譚鑫培飾《惡虎村》之黃天霸;徐小香飾《群英會》之周瑜;梅巧玲飾《雁門關》之蕭太後,時小福飾《桑園會》之羅敷,餘紫雲飾《彩樓配》之王寶钏,朱蓮芬飾《玉簪記》之陳妙常;郝蘭田飾《行路訓子》之康氏;劉趕三飾《探親家》之鄉下媽媽,楊鳴玉飾《思志誠》之闵天亮。

國博展出“梅瀾芳華”,數百件展品重制梅蘭芳的藝術人生

油墨印刷的廣德樓義務戲《母女會》戲單,字迹清晰。這是現存最早的梅蘭芳幾張演出戲單之一。專家說,它是義務戲演出戲單,演出形式比較特别,為“說白清唱”。當時國喪期間禁止演戲,但久不登台,演員們的生計受到影響,是以采用此種不動響器、不穿行頭的折中辦法。而義務戲則指不取報酬的演出,含有慈善、救濟意義。當時的戲園廣德樓不僅承接營業戲,也舉辦義務戲。這張戲單反映了當時北京平劇演出的生态。

耳熟能詳的劇目,通過戲裝、身段圖譜等方式上演,無聲勝有聲。一個扇面,是1916年6月,梅蘭芳在吉祥戲院首演《千金一笑》時使用的,扇面上的牡丹是他親筆所繪。演出後,撕毀的扇面被重新裱成冊頁。《抗金兵》的戲裝鬥篷加入了梅蘭芳的巧思——加入鉚釘元素,突出刻畫梁紅玉的巾帼英氣,與《霸王别姬》所用黃色女鬥篷有異曲同工之妙。

展覽中的書信值得細品,字裡行間還原了一個生動的藝術家。梅蘭芳給祖母的信裡保證“唱完後準即回京,絕不再續”;平劇表演藝術家王瑤卿給梅蘭芳寫信時會備注“告訴二片千萬别忘了給我買帽子”;梅蘭芳給程硯秋寫信,結尾是“我手酸了,不再寫了”……

國博介紹,這些都是與梅蘭芳藝術生活的相關珍貴文物、文獻,一些展品長期以來未曾面世。梅蘭芳藝術的珍貴,不僅在于其天賦獨厚之條件和苦心孤詣之努力,更在于其進步思想、政治懷抱和民族氣節。《一縷麻》《宦海潮》等打破封建迷信、封建禮教的時裝戲,《生死恨》《抗金兵》等鼓舞全民族鬥志的曆史劇,梅蘭芳劇團的排演劇目始終與時代變革相關、以家國興亡為系。抗戰全面爆發後,梅蘭芳堅決不與日僞同流合污、助纣為虐,攜家人先後蟄居香港、上海,息歌罷舞、蓄須明志長達八年之久,其間僅靠典當和賣畫為繼,在民族危難關頭展現出了“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氣節與尊嚴。20世紀50年代,梅蘭芳積極踐行“文藝為人民”的宗旨,不斷推陳出新,構築起深具民族特性的戲曲表演體系,完成了從“伶界大王”到人民藝術家的升華和轉變。展覽正是對梅蘭芳這些高尚品德品質的一次完美诠釋。

展覽期間,國博還特别推出“貴妃醉酒”主題咖啡,讓觀衆從視覺到味覺“沉浸式”觀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