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圳青年電影展開啟:對話最佳影片獎《老人與經書》導演

作者:南方plus用戶端

近日,深圳青年電影展在海雅藝術中心舉行,通過前期的宣推和影片征集,共收到報名參展影片近百部。影視從業者積極響應,各地報名參展影片範圍廣泛,參展影片題材豐富,新作佳作疊出。既有講述家庭和社會的現實題材影片,也有關注自然,關注氣候變化的題材。

深圳青年電影展旨在為年輕的電影人打造一個展示、交流的平台,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支援,文化引導,金融加持,關聯影視版權的引入、孵化、注冊、服務、交易的國際化平台。通過活動增進了解、增加人文交流,進而推動優秀文藝作品創作。

因受疫情影響,本屆深圳青年電影展将線上上舉行頒獎。經過評委的考量和權衡電影《老人與經書》獲得本年度深圳青年電影展最佳影片獎。

深圳青年電影展開啟:對話最佳影片獎《老人與經書》導演

電影《老人與經書》講述八十來歲的彜族老畢摩老來喪子,眼看着祖傳的經書就要失傳,無奈在網絡上釋出了一條招收學徒的小視訊,承諾會把寶貴的經書傳授給真心學習的人,視訊引起廣大網民讨論,老人意外走紅。是以引來各懷心思的人前來打經書的主意,經曆一波三折後,老人最終找到那位命中注定的傳承人的故事。

深圳青年電影展開啟:對話最佳影片獎《老人與經書》導演

對話《老人與經書》導演胡貴海

問:影片的名字《老人與經書》把人物和事件很清晰的告訴了觀衆,我們就很好奇是什麼樣的老人,什麼樣的經書,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導演能分享一下這個故事的創作緣起嗎?

導演:《老人與經書》講述的是一個彜族老畢摩在兒子不幸去世以後意識到自己的畢摩經書将要失傳,因為這些經書是祖先們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老人不願看見畢摩經書在自己手裡失傳,便想方設法尋找繼承人,嘗試各種方式遭遇各種困難後,老人最終選擇傳統的傳承方式,把經書傳給自己的小孫子,抱着無盡的擔憂郁郁而終的故事。

《老人與經書》創作靈感産生于另一部影片的籌備過程當中。當時籌備的影片也是關于彜族畢摩文化的,需要尋找一個年輕的畢摩作為主演,因為這個角色需要誦經,對畢摩文化的掌握有要求,一般的演員達不到要求。

我們便深入鄉野去尋找這樣的年輕畢摩,沒想到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畢摩文化,根本找不到符合條件的年輕畢摩。這是一個讓人非常揪心的事實,彜族傳統文化曆史悠久,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而彜族畢摩經書是彜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包含着彜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學,醫藥,社會生活等豐富的内涵。

畢摩經書的失傳意味着彜族傳統文化的失傳,這是一個令人悲傷卻也無可奈何的事實。為了能夠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于是我們打算用影視傳播的方式引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是以原來的電影擱置,《老人與經書》便産生了。

深圳青年電影展開啟:對話最佳影片獎《老人與經書》導演

問:影片裡面的演員表演非常質樸,這些非職業演員在挑選過程中和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導演有什麼經驗分享一下給大家?

導演:影片裡的演員基本上都是本色出演,用非職業演員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劇情需要演員懂彜文會說彜語,然而彜族影視文化發展非常滞後,專業的彜族演員極度匮乏,放眼全國也沒能找到幾個專業的演員,符合角色的演員就更不說了。

是以無奈之下,我們決定尋找與角色相似的人物,讓他們本色出演。在尋找演員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符合角色的人物非常多。但是這些人面對鏡頭的時候都非常别扭,跟換了個人似的。這才發現演自己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尤其是演老畢摩的人選,我們沒辦法對一個七十多歲,并且連攝影機都沒見過的老人提出任何專業要求。換了很多人試鏡都是一樣的效果。在開機前半個月左右,還沒找到演老畢摩合适的人選,我們都陷入絕望的時候,被人介紹遇到了現在這個老人--依火伍呷。這個老人本身就是一個畢摩,年紀、形象氣質都非常符合老畢摩的角色,最主要的一點是這個老人很活潑,面對鏡頭不會怯場。是以果斷定下這個老人,開機拍攝。

拍攝過程中,表演遇到最大的問題是,背台詞和表演不能融為一體,背台詞就忘記表演,抓表演就忘台詞。其他演員都還好,多練多走也能将就過關,老畢摩是最讓我們無奈的,因為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根本就記不住台詞。

後來實在沒辦法,我們就告訴老人這場戲他要幹什麼,他要表達什麼意思,他随意我們抓拍。是以老人的戲每一條的台詞都是不一樣的。這給後期剪輯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好在老畢摩與角色契合度高,怎麼演怎麼說都沒離開角色特性。甚至有些地方還有不小的驚喜,比如不需要台詞的表演,老人可以說是表演到位,甚至刻畫深刻。

問:社會在的不斷發展,觀念的不斷更新一些非遺的傳統文化現在都面臨着失傳的境況,影片以彜族老畢摩的傳承作為題材,展現了深遠的彜族文化。影片中将年輕人與老人,傳統文化與現在流行的文化進行着碰撞和對話,這種反差在影片中給我們很深刻的印象。

導演:說到文化失傳,為了能夠更好的闡述《老人與經書》的立意問題,我想先說幾句題外話。我認為一種文化的失傳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文化形式失傳,另一方面是:文化核心失傳。

從形式上來講,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程序中,一種文化形式的失傳,必然伴随着另一種文化形式的崛起。因為人類對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需求,從本質上來說是沒有太大變化的。比如,文字的書寫從甲骨發展到竹簡,從竹簡發展到紙張,從紙張發展到電子文。這個過程中文字的記錄和傳播的本質沒變,變化的隻是媒體而已。

這樣的舊形式消失和新形式産生其實應該算是積極的更疊,這是因為人類需求的發展而改變的,這種變化給人帶來的是便利,我認為這是好的發展;從核心上來講,無論社會發展快或慢,文化形式更疊多或少。

隻要是人類的社會,就應該一代代不斷地傳承優良的傳統,同樣以甲骨文到電子文為例,無論形式如何和變化,不變的是人們對某種精神的推崇,或是對某種行徑的貶斥,很多文化核心的傳承并沒有因為文化形式的改變而消失。然而,如今社會發展空前繁榮,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優良的傳統和優秀的文化積澱都伴随着文化形式的消失而消失了。而文化核心的失傳是應該引起我們關注和反思的。

說回《老人與經書》,影片展示了即将失傳經書的幾種傳承可能性。商人收集經書後,經書可能會出現在博物館成為一種古董供人們展覽,這或許是文化形式的保留,卻不被老人認可而拒絕;老人逼迫大孫子阿合學習畢摩文化是畢摩文化核心的傳承遇到阻礙,不被學習現代知識的阿合認可而結束;老畢摩同意網紅為了直播而學習畢摩文化,是對傳統的傳承形式做出的改變,表明老畢摩試圖與時代接軌的思想,但是因為網紅的目的不夠單純而結束;老畢摩最終選擇沒有自主意識的小孫子阿迪繼承經書,其實這個孩子将來的命運以及經書将來的命運也是一個未知數,因為像酒鬼木且一樣的為了金錢利益而出賣祖傳文化的人并不在少數。以上幾種傳承方式,從文化形式傳承和文化核心的傳承都做出可能的探索,這幾種可能性的結局都是開放的。

雖然劇中人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但是在我們旁觀之下,進博物館,或者在自媒體上傳播,或者按照傳統方式傳承都是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的。老人與年輕人的思想沖突,傳統傳播與流行文化傳播的對話,都隻是各種可能的碰撞,我們現在無法定義它的正确與錯誤。

這部影片中展示的經書本身,雖然古樸而滄桑,給人不舍丢棄的感覺,但是仔細想想,其實我們不舍丢棄的不應該是那些泛黃的經書本身,而是經書中文字裡所包含的精神核心。這些精神核心是遠古的彜族祖先一代代總結升華并傳承下來的。其中包含了對信仰的敬畏,對生老病死觀念的哲學點撥,對人生百态的意義和價值觀念的闡述。

彜族浩瀚的經書典籍包含了太多對當下社會具有指導意義的精神文化。而這樣的文化失傳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希望看完電影後,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反思。并從中了解一下咱們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包含着這樣一種面臨失傳的彜族畢摩文化。

【記者】郭悅

【作者】 郭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