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産業體系,重慶怎麼建?

建構現代産業體系,增強産業鍊韌性和競争力。

“加快建構現代産業體系”是今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安排的重點工作之一,強調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産業轉型更新上,加快産業基礎進階化和産業鍊現代化,增強産業鍊韌性和競争力,促進經濟循環和産業鍊暢通。

就此,兩江觀察邀請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遊研究中心博導廖元和教授、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黃慶華教授進行解讀。

兩江觀察:從2019年起,重慶連續4年将建構現代産業體系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強調要“增強産業鍊韌性和競争力”,對此你怎麼看?

廖元和:這是抓住了關鍵。隻有增強産業鍊韌性和競争力,才能在全球産業競争中生存、發展和壯大,才能在突發事件和風險發生時,具有較強的适應能力,保持産業發展的穩定性和長期繁榮興盛的格局。

就重慶而言,重要的是要認清在全國現代産業體系中的分工地位,發揮比較優勢,增強主導産業和優勢産業的韌性、核心競争力、高端性、創新性和融合性。

黃慶華:是的。目前,全球産業鍊供應鍊受到疫情等負面影響,國際貿易風險加劇。在此背景下,穩定和優化産業鍊供應鍊極為關鍵。隻有增強了産業鍊韌性和競争力,才有可能提升産業體系現代化水準。

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

兩江觀察:以問題為導向,你覺得重慶在建構現代産業體系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黃慶華:我個人認為,存在3個主要問題:

從第一産業看,基礎較為薄弱、發展後勁相對不足,農業現代化程序緩慢,對産業發展形成制約。

從第二産業看,作為大陸重要的工業基地,重慶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比如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改造程序仍然較慢,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的接續動能轉換也略顯不足,較大部分産業處于價值鍊的低端。

從第三産業看,重慶現代服務業總體發展水準不高,比如金融、保險、咨詢等專業現代服務的發展仍然不足,供需錯配問題較突出。

怎麼解決呢?我認為有以下路徑:

一是彌補上述産業發展短闆,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提升産業鍊供應鍊現代化水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産業鍊供應鍊。

二是促進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把現代服務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工業轉型更新和農業持續賦能。

三是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動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不斷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廖元和:建構重慶現代産業體系,既要揚長,又要補短。區位優勢、主導産業和優勢産業優勢等是重慶之長,而人才短缺則是最突出的短闆之一。補齊人才短闆,一靠引進,二靠培養,三靠形成發揮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良好生态。

制造業競争力是重中之重

兩江觀察:建構現代産業體系,政府工作報告将“提高制造業核心競争力”排在首位,對此你怎麼看?有何建議?

廖元和:制造業是重慶立市之本、強市之基。隻有把新能源汽車、電子資訊、裝備制造等主導産業,醫藥、材料、消費品工業等優勢産業的核心競争力提高了,重慶建構現代産業體系才有基礎,甚至可以說才有可能。

從主導産業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新能源汽車、電子資訊、裝備制造是國家大力扶持的,有條件成為世界級産業叢集。接下來,這些主導産業要以創新為引領,進而不斷提升核心競争力:

一是要增強研發力量,建立國家級的科技研發與創新中心,掌握核心技術和先進關鍵技術;二是在內建電路、電子核心元器件、數控機床等領域引進大型龍頭企業,以此為核心形成産業叢集;三是進一步打造更完整的産業鍊。

從醫藥、材料、消費品等優勢産業看,一要培育具有規模效應的品牌産品;二要優化空間布局,發揮各區縣比較優勢,形成優、精、特,避免“遍地開花”“低質重複”;三要集中資源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重點企業。

黃慶華:提高制造業核心競争力是重中之重。我提出以下5點建議:

一是夯實産業基礎再造。積極對接國家産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五基”領域的迫切需求,有針對性地部署一批重點産業園,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解決共性技術、前沿技術和新興技術問題,促進産業基礎進階化。

二是實施保鍊穩鍊工程。通過培育一批有一定規模、成長性好、技術先進的領軍企業和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品質效益優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來保鍊穩鍊。

三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叢集發展。建好市級重點産業園,促進戰新産業不同領域之間的合作,推動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間的深度融合,着力補鍊延鍊強鍊,加快形成上下遊配套生産體系。

四是抓實産業鍊更新重構。創新是制造業核心競争力的源泉,要優化研發投入結構,建構完善的創新平台體系,推動産業鍊協同創新,深化産業鍊智能化改造,推動轉型更新。

五是突出支柱産業提質增效。特别是推動汽車、電子資訊、裝備制造、醫藥、材料、消費品工業等産業基礎進階化、産業鍊現代化。

數字經濟重在融合 兩江觀察: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是大趨勢,重慶如何結合數字經濟推動産業化更新?

黃慶華:目前,大陸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數字經濟正在逐漸建構新的産業形态,激發更大的創新活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培育新的增長點,有利于緩沖經濟下行壓力,進而推動高品質發展。

就重慶而言,關鍵在于推動數字技術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産業發展方面,要加速軟體産業發展,突出工業軟體、基礎軟體、行業應用軟體等重點方向;要深化智能制造實施,加快制造業轉型更新步伐;要推進産品智能更新,主動比對消費者消費更新;要夯實數字基礎設施,豐富智能化應用場景。

在政策引導方面,要推動産業跨界融合發展,加快完善數字經濟的政策和制度體系,重點從政策滲透能力、政策支援力度、監管方式三個方面着力。

來源: 兩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