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哈爾濱,沒去過的朋友可能會想到這裡一定是個冰雪的王國,還有很多俄羅斯元素點綴在這座邊境省份的省會城市。沒錯,哈爾濱就是被稱為“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的冰雪城市,曾經這裡到處都是歐式建築,在冬天的滿天飛雪中顯得格外漂亮。但最重要的還不是這些,當年這裡是東北亞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商貿發達,經濟富庶,新中國就差點把首都定在這裡,讓我們來看看它當年有多牛吧。

哈爾濱的成長曆程
其實哈爾濱在曆史上就有過其輝煌的一頁,金朝曾經在哈爾濱的阿城區建都,名為上京,但是元明清時代這裡隻是一個很普通的地區,甚至不如一個縣。
到了清朝末年,因着沙皇俄國想對積貧積弱的中國下手,掠奪我們的資源,在中國東北境内建設了一條鐵路,名為中東鐵路。
這條丁字型的鐵路,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裡,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如此一來,哈爾濱因着這條鐵路逐漸成為了東北亞地區商貿交易的中心城市。
1903年,因着日俄戰争中俄國的戰敗,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于此,19個國家在哈設有領事館,這其中最知名的是來到哈爾濱的猶太人,他們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後來即使他們離開了哈爾濱,也經常懷念這個地方。
到了1918年,由于俄國内戰,一些逃難的俄國士兵和老百姓來到了哈爾濱。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到來,不管是做生意的也好,還是逃難的也好,抑或是一些政治人士,他們的到來繁榮了哈爾濱的經濟,從20世紀初開始,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哈爾濱逐漸成為了東北亞的經濟中心。
歐美風情
多國僑民聚集的哈爾濱,在那些年建設了衆多的歐式建築,就拿教堂來說,有拜占庭式建築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有巴洛克建築風格的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還有哥特式的東正教堂,聖伊維爾教堂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哈爾濱教堂數量最多時為70座,盡顯濃厚的國際文化底蘊。
還有哈爾濱最著名的中央大街,也盡是上百年的歐式老建築,這條1400米的長街,始建于1900年,彙集了文藝複興,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建築,共有71棟。這條街正是因為各國商人的入住,帶來空前繁榮的貿易,使得這些人在此大興土木,建設了這樣一條極具西洋風情的大街。
類似的歐式建築在哈爾濱還有很多,這座城市如今雖然已經是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但這些歐式建築還應該認真加以保護,為後人留下豐富的精神遺産。
新中國曾提議建都于此
1949年,新中國即将建立之時,選首都是個大問題,哈爾濱當時是東北局的駐地,又離蘇聯近,同時哈爾濱的經濟在東三省處于首位,是以哈爾濱被列為了首都備選城市的第一名。可惜後來經過研究,大家覺得北京是古都,地理位置更好,是以哈爾濱落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