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省政協委員朱穎恒:建議強制網遊運用人臉識别判斷玩家年齡

中國青少年沉迷于網遊不能自拔,是一個社會關注的大難題。今年在廣東省兩會上,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時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穎恒指出網絡遊戲成瘾行為的三大主要危害。他建議,強制運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别技術對玩家進行人臉識别,判斷其年齡,進一步進行身份複核。同時建立舉報獎罰制度,讓群衆舉報違規的玩家及商家,舉報者可以得到獎金。

省政協委員朱穎恒:建議強制網遊運用人臉識别判斷玩家年齡

廣東省政協委員朱穎恒

政協委員眼中“網遊成瘾”三大害

朱穎恒認為,網絡遊戲成瘾行為主要有三大危害。

首先是“沉浸式”遊戲體驗容易導緻喪失時間感,并沉迷網遊。網遊設計者緻力于打造“沉浸式”遊戲使用者體驗。一些遊戲者,特别是青少年遊戲者,在遊戲過程中往往過度參與,導緻出現了一些心理異常或精神症狀。如遊戲者容易在遊戲玩耍中失去時間感,并逐漸對網絡遊戲中類似“裝備”“排位”“技能”“獎勵”“活動”“抽獎”等設計點帶來的愉悅感産生依賴,以網絡遊戲為中心而忽視在真實世界的互動,特别在意虛拟遊戲中的回報、獎賞和定時登入,導緻出現沉迷和上瘾現象,對學習或工作産生負面影響。

其次是化身認同現象容易導緻極端行為,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近年來,很多網絡遊戲鼓吹玩家随意殺人、搶劫、飙車或進行其他違法行為,也有遊戲以衣着暴露的女性角色賣弄色情,更有遊戲通過角色代入引導玩家克服死亡恐懼而實施自我傷害或自殺行為。網絡遊戲空間以其高度虛拟性,因而在角色設計和人物創作上享有高度自由。遊戲者基于對角色與自身的相似性、吸引力和歇斯底裡的心理需求,産生一種自我自覺、臨場感體驗、情緒态度等方面發生暫時性改變的“化身認同現象”。負面遊戲角色的化身認同對青少年的危害,已經遠不止常見的網瘾、暴力、色情等,還會扭曲青少年的價值觀,引起偏差行為,誘發青少年誤入犯罪歧途。

最後是過度遊戲娛樂變相剝奪學習機會和能力,造成青少年不可逆成長損失。沉迷網絡遊戲必然擠占青少年本應投入學習的時間和精力,同時遊戲的即時獎懲模式固化了青少年對真實世界回報的功利性,使其對學習中長效回應機制出現嚴重不适,甚至産生厭學情緒。朱穎恒認為,近年來,從建立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到指導網絡遊戲平台上線“青少年模式”等,有關部門持續發力,推動防沉迷工作不斷邁出新步伐。但現實中仍存在“多賬号切換”“一人多号”“人号不符”“網購賬号”等規避技術的手段,亟待加強規制。

委員建議:對違規的玩家及商家進行有獎舉報

為此,朱穎恒建議,政府監管部門盡快完善網絡遊戲強制分級制度,網信辦要根據其所包涵血腥、暴力、色情、侮辱、酗酒、藥品、賭博等不健康内容情況,對開發的遊戲軟體合理區分監管層次,強化玩家與遊戲的比對度,引導遊戲企業找準自己産品和服務的定位,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建立經常性遊戲監管機制,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讓不良遊戲産品喪失生存空間。

他還建議,限制青少年登入遊戲時間和單日累計遊戲時間,禁止遊戲獎勵玩家每天登陸、定時登入、重複進行同類任務,禁止遊戲進行如同賭博的付款抽獎、抽卡、抽角色、抽裝備活動,禁止商家出售已實名認證的成年人賬号給青少年,禁止青少年使用成人賬号。鑒于青少年可能冒用他人身份登陸、多賬号切換登入等行為,建議強制運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别技術對玩家進行人臉識别,判斷其年齡,進一步進行身份複核。建立舉報獎罰制度,讓群衆舉報違規的玩家及商家,舉報者可以得到獎金。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龍锟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傑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林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