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所敬仰,當為大才,幾十年前的中國,雖然飽經戰火摧殘,風雨飄搖,卻也誕生了一大批才學淵博的文人雅士。他們飽讀詩書,氣宇軒昂,面對家國紛亂的局勢,孜孜不倦地求知治學,苦心孤詣,精益求精,為大陸孕育了一大批志存高遠,挺身而出的愛國青年,成為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指路明燈。而在他們當中,有一個人更是出類拔萃,被稱為“教授中的教授”,盛名享譽國内外,他就是陳寅恪。

書香門第,學貫中西
陳家是真正的書香門第,陳寅恪祖父乃是朝廷大員,在前清官拜湖南巡撫。高門大院中自有淵源的家學,父親也是清末名噪一時之人物,以緻陳寅恪少時便博覽群書涉獵百家,國學功底頗為深厚,但最重要的是,是他有一顆笃真治學之心。
小時候,祖父有一次因偶然風寒而咳嗽不止,恰逢一個走街串巷的遊醫要賣給他一副靈藥,說是人參所制,藥到病除。祖父遍尋良方而不得,隻能姑且一試,誰知不出幾日,咳嗽就緩解了不少。事後祖父細細想來,覺得人參極為貴重,而遊醫索要的診金卻寥寥,此事被陳寅恪知道了,他居然耗時許久,從古籍中找到一味和人參極為相似的藥材,兩相比對之後,正是遊醫所開之藥。他的這種凡事力求甚解的精神,深得祖父贊許。
為了博采衆長,陳寅恪十二歲便跟随兄長遠赴東洋求學。那時因明治維新之故,日本成為中國學者開眼看世界的首選之地,陳寅恪也在此時展現了得天獨厚的語言天賦,在很短時間内掌握了日語,學業步步為進,開始廣泛地接受西方的文化。三年後,因腿傷不得不回國醫治,短暫的休養之後,懷着對新知的無比熱忱,再度踏上了海外求學之路。
此番曆時四年輾轉柏林、瑞士、法國求學,不但眼界大為開闊,也為後續的繼續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間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被迫終止學業。戰後再度啟航,在國外求學七年有餘。他雖然家世顯赫,但是并不張揚跋扈,反而低調沉穩,凡有餘錢,皆用于購買書籍,生活一度潦倒不堪,可是在陳寅恪眼中,治學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憑着這股竭力為學,渾然忘我的态度,他掌握了八國語言,在史學、文學、語言學等領域都達到了世所罕見的境地,真正成為一個學貫中西的大師級人物。
學有所授,心有所忠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陳寅恪回國任教,被國内同僚所大力推崇。熟識之人都感歎他學問之高,當世難覓出其右者,清華學生對于他的課可謂是趨之若鹜,連本校頗有名氣的老師教授都要争相旁聽。陳寅恪曾揚言自己所授之課,每堂皆不同于以往任何人所講過的,每次必要講新的東西,學識之博,氣度之高可見一斑。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抗戰爆發後,舉國動蕩,不得已陳寅恪也開始漂泊無依的生活,因戰亂輾轉流離至香港,在中文大學任教。香港淪陷後,日方多次請求他出山授課,皆被嚴辭拒絕,民族大義,是陳寅恪不可觸及的做人底線。曾有日軍粗暴闖進陳的居所,他臨危不懼,更是以日語痛斥倭人,倭人大驚,知道他大有來頭,詢問之後,悻悻而去。
沉疴痼疾,不奪其志
解放前,許多人勸他同去台灣,陳寅恪一一拒絕,毅然決定留在中山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後,陳寅恪在科學院擔任要職,此時的他,早已疾病纏身,腿疾複發,雙目也幾近失明,可是這些身體上的病痛,無法阻撓他繼續工作。走不動了,就請人扶着他,看不見了,就叫來自己的弟子口述記錄,他以極其頑強的意志,完成了艱難繁瑣的著作,為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參考資料。
在特殊時期,出身官宦之家的陳寅恪幾經沉浮,吃盡苦頭,可是他最遺憾的,就是沒有保住那些跟随他漂泊半生的藏書典籍,這種對文化的崇高追求,使人肅然起敬。
陳老不僅僅是百年難遇的文學巨匠,更代表了那個時代甯折不彎的文人風骨。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意氣,起而能翻江海,落之能定乾坤,雖身處時代的陰霾,也能卓然于世,銳氣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