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俗樂機構在德宗時被取消,梨園弟子或被遣散,或留隸太常寺管理

德宗以“中和”作為節日之名,乃由于“天地之德莫大于和,萬物以生,九功乃叙。是以中春之首,紀為令節,布陽和之政,暢亭育之功”,是以其《中春麟德殿會百僚觀新樂詩一章,章十六句》詩雲:“前庭列鐘鼓,廣殿延群臣。八卦随舞意,五音轉曲新。”詩中一派天地和合、君臣合樂的景象。

俗樂機構在德宗時被取消,梨園弟子或被遣散,或留隸太常寺管理

貞元十四年二月,德宗又自制《中和舞》,又奏《九部樂》及禁中歌舞,“伎者數十人,布列在庭”。除中和節宴樂以外,《全唐書》所錄的德宗詩作中,還有《重陽節賜宴曲江亭賦六韻詩用清字》、《麟德殿宴百僚》、《三日書懷因示百僚》等。德宗朝的宴樂活動是十分豐富的,不僅宮廷中有君臣宴樂,而百官也可于私邸中休假遊樂。

但此時的宴樂活動皆處于朝廷的管制之下,并未超出節制。其次,德宗對娛樂性樂舞加強了控制。德宗朝的另一個重要舉措是取消梨園。德宗即位之初,即于大曆十四年五月下诏“罷梨園伶使及官冗食三百餘人,留者隸太常”。

俗樂機構在德宗時被取消,梨園弟子或被遣散,或留隸太常寺管理

可見。但梨園弟子仍然在長時間一直存在,史料記載,晚唐仍有梨園弟子為朝廷校定樂器:“昭宗即位,将親谒效廟,有司請造樂縣……張浚求知聲者處士蕭承訓、梨園樂工陳敬言與太樂令李從周,令先校定石磬,合而擊拊之,八音克諧,觀者食聽。”

是以,德宗取消梨園并非是禁止俗樂,其目的是抑制而不使其冗繁。同時,德宗取消梨園也是出于經濟的考慮,這一措施也顯示出唐王朝宮廷樂舞的發展正在衰落。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方鎮、四夷獻樂頻繁,這從側面反映出德宗對樂舞加強了控制力度。

俗樂機構在德宗時被取消,梨園弟子或被遣散,或留隸太常寺管理

方鎮、四夷獻樂由來久之,但德宗朝由于中央政權逐漸加強,對方鎮的管理較前更為有效,是以對樂舞的控制也進一步加強。方鎮獻樂即是這一政治局勢的反映。史書記載,這一時期的獻樂至少有如下幾次:貞元三年四月,河東節度使馬燧獻《定難曲》;

貞元十二年十二月,昭義節度使王虔休獻《繼天誕聖樂》;貞元十六年正月,南诏獻《奉聖樂舞》;貞元十八年正月,聽國獻《驟國樂》。這些樂舞的進獻,進一步豐富了唐代的樂舞藝術寶庫。

俗樂機構在德宗時被取消,梨園弟子或被遣散,或留隸太常寺管理

憲宗:張馳有度、開明清醒的樂舞觀憲宗朝是安史之亂後的“中興”時期。唐憲宗“剛明果斷”,其在位十五年間,勵精圖治、改革弊政,在削藩政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幾乎恢複了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其統治期為“元和中興”。

俗樂機構在德宗時被取消,梨園弟子或被遣散,或留隸太常寺管理

這一時期作為亂後的又一“盛世”,引起許多文士的懷念。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即追述彼時在朝中欣賞《霓裳羽衣舞》的情景:“我昔元和待憲皇,曾陪内宴宴昭陽。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可見當時的朝中宴樂給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亦成為其感歎世事變幻的緣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