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所謂馬拉松大神,其實是拿身體透支自己

作者:曹國鈞博士

跑馬拉松的大神,差不多皮膚黝黑,身材精瘦,有的眼睛都跑凹陷了。一個月動不動就是700公裡以上,平均一天兩練,25+的節奏,各種速度、長距離訓練輪番“轟炸”,即便是鐵人,終究會疲乏,更何況血肉之軀?

之前,去醫院體檢,骨科醫生信誓旦旦地給我說,玩極限運動的人基本上不長壽,平均壽命不超過70!我當時不服氣,跟她争辯,長跑運動員怎麼就不長壽了!真是的,好多越跑越來勁呢!

她不時搖着腦袋,苦笑道:跑得隻剩一副骨頭,不到30,神似三十好幾,所謂大神不過是拿身體透支一切……我當時對着鏡子照了照,不到本命年,卻有着奔三的滄桑感,人也顯得萎靡不振,這是長期在“大跑量、高負荷”的訓練模式的碾壓下,又加上熬夜,整成了這個鬼樣子。

運動過量,确實害人不淺。以前在體校的時候,就是不知疲倦地拉有氧,頂強度,包括現在,隻要發力,膝蓋都會隐隐作痛。可是在跑圈盲目而又躁動的氛圍下,我們都誤以為,隻要習慣了、适應了,就沒什麼問題的。

所謂馬拉松大神,其實是拿身體透支自己

比如說,你剛開始的時候,跑五配置設定累成狗!随着勤學苦練,甭說五配置設定,四分多配也能慢慢适應。當初月跑量150公裡,後來随着體能提升,可以拉到300公裡,心率也不是很高,關鍵跑後不是很累,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尤其看到那些專業跑者,跑415配速,心率居然不到120,而自己跑530配速,心率竟然達到了驚人的150,這上升空間實在太誘人了!于是拼命拉跑量,堆強度,總覺得跑得越多越好,強度頂得精疲力竭,就是高效訓練,可是身體有差異,能力有差異,很多專業跑者,都是場地出身,基礎紮實得很,他們也是菜鳥起步,一步一個腳印,從6、5配置設定,慢慢過渡到4、3分,跑量也是從150公裡,260公裡,350公裡,450公裡……以此循序漸進,積累到700公裡。都是血肉之軀,沒有誰能一步登天,必須通過勤學苦練,讓自己的身體慢慢适應訓練強度。

所謂馬拉松大神,其實是拿身體透支自己

當你看到那些大神月跑量驚人,達到800公裡,比如:關某某十年跑了十萬公裡,平均月跑量就是833公裡,這背後的心酸與榮辱永遠隻有自己懂,伴随着各種枯燥、乏味,甚至疲勞、傷病如影随形。如果你沒有一點的底子與積累,就盲目模仿堆量,進而陷入誤區,不僅成績難以提升,反而誤傷了自己。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并不是每個人都要跑那麼多,我們不是專業跑者,健個身而已,月跑量,達到100公裡就夠了吧!怎麼舒适惬意,怎麼跑。無需攀比,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多遠才算遠,20公裡?30+?……人家越野大神天天30公裡都不嫌累,能比?你永遠不知道多快才算快,以前覺得4配置設定就逆天了,後來發現330配速的精英大有人在。真心沒法比,我就一個業餘愛好者而已,比來比去,庸人自擾而已。一個人,一條道,10公裡,有氧慢跑,怡然自得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