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為特大型城市,上海如何将城市資源變為文化和旅遊資源?

作者:中國旅遊報

上海作為特大型城市,如何将城市資源變為文化和旅遊資源?近年來,上海文旅人進行了積極探索,有關各方立足都市型全域旅遊的特質,持續抓好市民“家門口”的文旅民心工程,結合城市微更新、微設計、微治理,打造了一批小而精美、主客共享的海派文旅空間,并于2021年年底宣布建成100個“家門口的好去處”和100個“演藝新空間”,既提升了市民遊客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也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和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開創了新實踐。

城市微更新 點亮新生活

上海城市人口密度大、公共空間狹小,市民想在社群周邊找個地方開展文化、健身、休閑等活動殊不容易。近年來,經過一系列城市功能更新行動,一個個充滿活力和溫度的公共空間出現在市民身邊,也讓整個城市處處是景、時時宜遊。

這次同時摘得“家門口好去處”和“演藝新空間”雙桂冠的上生·新所,坐落在延安西路,原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舊址”,在城市功能微更新中,其曆史建築的文化價值和旅遊功能被激發出來,現已成為長甯文旅的新地标。

“舊址”變“新所”,關鍵在頂層設計。長甯區委、區政府在城市更新之初,就明确要求規劃部門與負責更新改造的機關“修舊如舊、保持原樣”,傾力保留老建築的曆史文脈。有關方面為每棟老建築量身定制了修繕措施和方案,經過兩年改造,為其賦予了新生命。其中,“海軍俱樂部附屬泳池”“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和民國名人别墅頗具風采,成為此次城市更新的一大亮點。

“這次‘煥新’成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完成‘新舊對話’。梳理出尺度宜人的公共廣場,與曆史建築相結合進行布置,形成可觀賞、可體驗的公共空間,在保護的前提下,更好地為市民服務。二是營造活力氛圍。通過規劃實施,将原本封閉的生産型研究場所轉變為具有厚重文化、怡人色彩、時尚氣息的藝術文化休閑廣場,使其成為集辦公、娛樂、生活、文化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城市商圈和全天候活力社群。”長甯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上生·新所開放3年多以來,以嶄新的公共文化空間形象面向大衆,将新鮮有趣的潮流元素與“高齡”老建築結合,文旅深度融合,煥發出城市的新活力。例如,将“建築可閱讀”與“城市微旅行”相結合,推出上生·新所“人文行走紅色線路”,開發“哥倫比亞生活圈的咖啡香”等微旅遊産品,探索建立以“建築可閱讀”為特色的主題式、全景式、體驗式旅遊品牌項目,實作建築“可看、可聽、可讀、可玩”。

作為“演藝新空間”,上生·新所把戲劇文化和演藝融入都市生活。2021年,作為長甯咖啡文化節重點項目之一的首屆上生·新所“咖啡戲劇節”成功舉辦,以園區内咖啡館為舞台,上演了《情迷愛爾蘭咖啡》等5部以咖啡為劇情主線的戲劇,得到近2000人次觀衆追捧。

此外,上生·新所還舉辦了上海時裝周、上海雙年展“水體”城市項目展,古馳、迪奧、香奈兒等國際知名品牌釋出會;上生·新所内的茑屋書店等實體書店體驗更新,構築 “書店+零售、展覽、咖啡、文創、講座”新消費模式,培育文旅消費新場景。“這些都強化了文商旅融合,推動上生·新所從時尚文化地标向旅遊目的地轉變。”長甯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家門口的好去處” 主客共享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遵照總書記訓示,積極謀劃,大膽嘗試,圍繞實作‘十五分鐘生活圈’工作目标,以‘深度遊、微旅行、慢生活’為導向,強調‘微空間、微服務、微度假、微平台’,遵循‘開放互動、便捷可達、共建共享、特色鮮明’原則,自2020年以來開展了兩批上海市民‘家門口的好去處’評選工作,共評選出100個‘家門口的好去處’。”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張旗介紹道。

100個上海市民“家門口的好去處”涵蓋八大類型,其中生活社群15個、特色街區8個、新型商區5個、創意園區13個、工業廠區5個、便民服務19個、人文體驗22個、生态綠地13個。

在北京西路石門二路西南角的一條紅磚石庫門弄堂裡,有一家頗受人們喜愛的“西王花園弄堂博物館”。這家隻有130平方米的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館”,承載着上海市民的“兒時記憶”。

靜安區實施“南留北改”城市更新時,帶有英國安妮女王建築風格特征的外廊式石庫門建築群的西王小區,作為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曆史建築被保留下來了。“西王小區曆史悠久,在小區内籌建一個弄堂博物館的想法由來已久,我們希望通過弄堂博物館的建設,挖掘出讓小區居民引以為豪的文化,同時也能找到展示、宣傳曆史保護建築的平台。”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滕毅說。

弄堂博物館主要展示的是從居民家中征集來的不同年代的老上海物件及百姓生活用品,通過展闆、照片、實物以及短片等,市民遊客可以真切感受海派弄堂文化和“老上海”生活。“鎮館之寶”中的《崛起的東亞》《藍天下的至愛》《輝煌進行曲》等曲譜手稿,已顯“滄桑”,是國家一級作曲家、指揮家屠巴海珍藏多年的寶貝。博物館籌備時,他無私地将其全部捐出。展櫃裡的蝴蝶牌縫紉機、老大房八仙盒、上海益民食品廠什錦餅幹鐵皮盒等,樣樣都烙着曆史的印記。

“演藝新空間” 遍地開花

上海作為江南文化之都,演藝市場持續保持繁榮态勢。為順應行業發展,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釋放文化消費潛力,2019年上海推出“演藝新空間”這一創新性舉措,支援文藝新業态、新模式、新平台,鼓勵商場、文創園區、酒店、旅遊景點、遊船等場所打造演藝新空間。截至2021年底,上海演藝新空間達到100家,遍及全市13個區,這些“小而精”的演藝新空間,每年帶來上萬場各類特色演出,演出劇種包括戲曲、話劇、音樂劇、脫口秀、相聲等類型,成為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重要力量。

上海虹橋康得思酒店是首個獲得“演藝新空間”授牌的滬上酒店,自2018年9月起,該酒店與上海現代人劇社合作在“十二次方酒吧”定期上演“環境先鋒劇”,迄今已經有上百場,深得年輕觀衆的青睐。上海虹橋康得思酒店相關負責人說:“當時,在酒店酒吧演出環境先鋒劇在上海還屬首創,虹橋康得思作為朗廷酒店集團在内地首家開業的康得思品牌酒店,在上海各種利好政策的激勵下,積極探索新穎的藝術特色發展之路,演藝新空間現已成為酒店的标志性名片之一。”

演藝新空間為城市增添了活力,為新人提供了舞台,也拉近了市民與藝術的距離。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金雷表示,上海這些個性鮮明的演藝新空間已逐漸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成為遊客來滬旅遊的打卡點。未來,上海将繼續推動演藝新空間發展,充分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在抓好數量和品質、“準入”和“退出”、意識形态安全和防疫安全的基礎上,發揮演藝新空間豐富上海文藝舞台的重要作用,讓人民群衆充分感受到上海這座魅力之城的文化底蘊和城市活力,為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做出更大貢獻。(作者:本報特約記者 丁甯;編輯:楊碩)

原題:《上海“雙百”工程:變城市資源為文旅産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