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兩會建個言丨長江“十年禁漁”後,保護珍稀水生物,需要基礎研究發力

作者:文彙網
我在兩會建個言丨長江“十年禁漁”後,保護珍稀水生物,需要基礎研究發力

長江口是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的關鍵區域,是衆多洄遊性和定居型水生生物,如中華鲟、刀鲚、鳳鲚、鳗苗等的生态敏感區、關鍵栖息地與重要洄遊通道,對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上海依托長江口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保護好長江口水生生物多樣性應是上海的重要使命和擔當。”在今年上海兩會上,市人大代表,上海海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萬榮關注的正是這一話題。“在長江大保護大背景下,面向‘十年禁漁’政策實施程序,面對長江口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局面,我們需要圍繞禁漁主線,系統規劃、整體布局,貢獻大型河口水生生物資源系統研究的上海智慧,形成大型河口水生生物資源科學保護的上海方案。”

我在兩會建個言丨長江“十年禁漁”後,保護珍稀水生物,需要基礎研究發力

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 “十年禁漁”措施正式實施。但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的專家學者們在調研中發現,對于長江口賦予上海的重要自然資本,社會各界對長江口在重要性認識還不夠深刻。同時,還存在水域生态調查不連續,科學研究不系統的問題。

萬榮舉例,長江口是中華鲟溯河和降海洄遊的重要通道,然而,在長江上遊連續五年未監測到野生中華鲟産卵,這更突顯了長江口在野生中華鲟監測中的重要性。“在長江口,以洄遊性魚類或者重要(珍稀)水生生物種類為研究主體的監測與科學研究體系仍需完善。”

此外,目前長江口水域從事生态研究的科研機關包含大學、研究所、企業等,但是彼此相對獨立,聯合協同、合作共享仍顯不足。

是以,萬榮建議,必須加強長江“十年禁漁”基礎理論研究,同時探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長江口水域生态科學研究協同機制,設立财政專項經費,制定監測與調查長期規劃,開展系統科學研究。

具體而言,鑒于長江口自然屬性和管理屬性的複雜性,他建議相關政府部門提高對涉水野外監測的重視程度,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導的長江口水域生态科學研究協同機制,整合各方力量進一步加強長江口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

由于長江口水域生态系統是動态複雜的江海界面生态系統,短期、局域化的水域生态監測與調查不能滿足禁漁效果評價和生态系統整體認知的需要。他建議內建傳統網具調查和現代化資訊調查手段,建構面向生态系統的、覆寫“長江口禁捕管理區”水域範圍的長期科學調查體系,系統開展長江口水動力過程變動機制、生态系統生産力、魚類資源重要生活史過程等科學研究,持續提升對長江口重要(珍稀)水生生物生活史過程的科學認知。

萬榮表示,他尤其希望能夠發揮上海高校、研究院所學科與人才優勢,聚焦長江口禁捕管理區及其鄰近水域,開展長期精準監測與系統科學研究,為長江口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貢獻。“長期的監測、調查與科學研究需要長期的經費支援,是以我建議市财政設立專項經費,支援長江口水生生物監測與保護研究。”萬榮說。

作者:吳金嬌

編輯:李晨琰

部分圖檔源自上海海洋大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