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泡泡瑪特上市後,又一位超級網紅IP“遊”進了港交所。
還記得你浴缸裡、鴨舌帽、保溫杯、背包上的那隻小黃鴨嗎?
可别小看這隻小黃鴨,這隻名為“B.Duck”的鴨子已有16年的曆史,堪稱是潮玩市場上的資深玩家,如今它正全力“遊”進港交所的大門。
2022年1月17日,德盈控股在港交所主機闆挂牌上市,交易首日,開盤2.6港元/股,一度上漲近30%,截至發稿,總市值為23億港元。兩度沖擊港交所主機闆IPO,德盈控股終于成功在港交所主機闆上市。
黃色鴨子“入侵”港交所
從浴室“遊”進港交所,這個故事還要從30年前的一群鴨子說起。
1992年,中國一艘裝載着近3萬隻橡皮小黃鴨的貨輪開往美國華盛頓州,在太平洋海面遭遇強風暴,集裝箱破損,散落了無數小黃鴨。這隻“鴨子艦隊”意外地開始了全球漂流。
在太平洋上漂流了15年後,于2007年抵達英國海岸。一時間,“鴨子”在世界範圍内掀起了一輪熱潮,BBC還特意為其拍攝了紀錄片《黃色鴨子入侵》。
2005年,香港設計師許夏林在歐洲遊學,他在“小鴨漂流事件”事件發現:在小黃鴨整個生産環節中,中國隻能賺取幾毛錢的加工費,而歐洲卻能賺取幾十倍的高額差價,于是他便萌生了一個想法:創作一個屬于中國人的小鴨子形象。
同年,恰逢許夏林的兒子Thomas出生,許夏林便為兒子設立了一款浴盆玩具,創造出了“Bathing Duck”的形象,B.Duck品牌也自此成立。
B.Duck作為獨立品牌的征程自此開始,許夏林也開啟了自己的中國品牌夢。許夏林先開設了第一家自資玩具工廠,利用B.Duck開展特色商品零售業務。2010年,德盈控股正式開展授權業務,并從2011年起授權第三方使用B.Duck角色作為消費型商品以及推廣用途。
B.Duck開始成為德盈控股的“頂梁柱”業務。
年營收2億的吸金獸
2012到2014年,B.Duck的角色授權業務逐漸擴大至南韓、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國際化初顯;同時德盈控股還在此期間推出服裝系列,在香港、北京、上海、深圳開設服裝店。
2015年,德盈控股在天貓開設首間線上旗艦店,開啟了電子商務業務,此後又進一步擴充至例如京東、唯品會及HKTVmall等其他電子商務平台。
2018-2020年,小黃鴨母公司德盈的IP授權業務收入分别為6382.7萬港元、8163萬港元、9803.9萬港元,營收占比從31.8%提升至42%。同期,通過電商和線下管道的收入為1.37億、1.61億、1.35億港元,營收占比分别為68.2%、66.4%、58%。
小黃鴨的線上銷售占比能達到95.9%,僅天貓服飾類商品就貢獻1.08億港元,帶來了近一半的營收。
有超過250名被授權商及七名授權代理幫它生産商品,這些商品遍布中國、泰國、南韓及馬來西亞等市場。上百個被授權商,設計出各種産品,這些産品又為小黃鴨積累了大批粉絲。從其授權的商品品類來看,服裝及配飾類商品是最多的,有超過12000個SKU,鞋履類排在其後,超過3700個SKU,家居及生活用品則有1200多個SKU。
盡管IP授權與IP電商齊頭并進,小黃鴨依然被認為“遊”得不快。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按2020年的角色授權收益計算,德盈控股排名第五,市場佔有率為2.4%,落後于國内玩具廠商奧飛娛樂,與另一位國内遊樂園玩家方特文化近乎持平。
資料來源 :弗若斯特沙利文
縱觀同賽道其他玩家,IP潮玩品牌泡泡瑪特的市值是其近27倍,國内玩具巨頭奧飛娛樂的市值是其5倍。有業内人士分析,小黃鴨目前還是一家賺錢的公司,但賺得還不夠快、不夠多。
“趕鴨子上市”,小黃鴨的前路并不明朗
兩度沖擊IPO,小黃鴨的敲鐘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早在2019年3月,德盈控股就申請了港交所GEM上市,後又撤回申請;2021年5月,德盈控股轉戰港交所主機闆IPO,6個月申請失效後,僅過一天,德盈控股就再次向港交所發起沖擊。
德盈如此急于上市,或與一份即将到期的對賭協定相關。
據招股書顯示,2021年4月,德盈引入Wisdom Thinker及萬通的投資,并簽訂了一份補充協定。協定約定,如果在2022年4月14日前無法實作不少于18億港元的估值而未成功上市,則需要按每年8%總回報率進行股份回購。
德盈控股終于在最後一刻“趕鴨子上市”。
近年來,德盈的營收結構正在發生改變。作為第二增長曲線的IP授權業務收入占比已經從2018财年的31.8%,一路增長至2021财年上半年的47.6%,與周邊産品的自行銷售近乎持平,重要性逐漸凸顯。與之相反的是,周邊産品的收入占比在近幾年内都處于下滑狀态,2018财年的占比接近七成,2021财年上半年,下滑至五成多。
德盈控股的營收基本面 /圖檔來源:德盈控股招股書
依靠後期低成本的IP授權業務,德盈控股已經實作連續盈利。但殘酷的資本市場猶如路易斯·卡羅爾筆下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在這個國度中,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
根據招股書,2018到2020财年,B.Duck家族占IP授權業務的99.2%、98.9%、99.0%,到2021财年上半年進一步達到99.5%。而B.Duck家族中,又以B.Duck小黃鴨為核心。
不難看出,德盈控股的IP授權收入過于依賴小黃鴨家族。
圖檔來源:德盈控股招股書
如此份額占比甚至比被廣泛诟病IP單一的泡泡瑪特中Molly所占比例還要高。就IP而言,泡泡瑪特成功地從最早隻依賴Molly一款變為了後來的多點開花。2017年,Molly占整個泡泡瑪特總收益的89.4%。之後泡泡瑪特每年主推一個IP,先後推出了Dimoo、Yuki、BOBO&COCO。2020年6月,Molly占比已經下降至16.3%。
在德盈聚焦的IP授權和IP電商賽道,一邊是動畫等内容起家的IP界“頂流”迪士尼,一邊是具備自有管道支援、供應鍊強大的泡泡瑪特。面對這兩座大山,德盈一無内容充分化,二無自有管道,還要面對、IP複制難等問題。“遊”過港交所的小黃鴨,前路并不明朗。
IPO變現,仍是個好生意嗎?
其實,IP授權變現早已不是什麼商業秘密。對于國産IP來說,德盈控股在角色知識産權稱得上“鼻祖”,17歲的小黃鴨已經是個“老”品牌,但和94歲的米老鼠、48歲的Hello Kitty、37歲的馬裡奧等國際知名IP相比,小黃鴨甚至還很年輕。此前泡泡瑪特點燃的“潮玩熱”更是吸引更多新玩家湧入掘金。
但從泡泡瑪特的财報資料來看,IP市場已經釋放出降溫的信号,使用者和資本開始冷靜理性看待IP産品。在資本市場,泡泡瑪特市值一度縮水近一半,截至1月6日,市值達591億港元,股價不斷下跌。
唯有不斷進化,才能保持生存。泡泡瑪特過去的一年在不斷求變,動作比以往都要頻繁。從IP跨界聯名,到“Mega”系列大型手辦的推出,從子品牌葩趣線下門店上線,到行業傳出的泡泡瑪特主題公園正在落地的消息。
棄講盲盒故事,泡泡瑪特不斷上演着擴張業務版圖的新故事。這些動作無一不承載着着泡泡瑪特IP生态多樣化的艱巨使命。
2020年,在上市路演時,王甯表示,泡泡瑪特不會做中國的迪士尼,而是做世界的泡泡瑪特。成立十二年,“不做迪士尼”的王甯,還是掙紮着走上了和迪士尼一樣的路。
從“對賭”的德盈到“妥協”的王甯,IP頭部玩家都在困守王座。由此看來,IP變現這杯羹,并不是那麼好分。
素材來源:Tech星球、開鳳梨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