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程曉軒
美國女演員琳達·曼茲(Linda Manz)在與肺癌鬥争多年後,于當地時間8月14日去世,享年58歲。琳達·曼茨的銀幕處女作是電影導演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的《天堂的日子》(Days of Heaven),她的表演受到評論家的高度評價。

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的《天堂之日》(Day of Heaven)讓從未演過電影的琳達·曼茲(Linda Manz)成為"明日之星"。
琳達·曼茨于1961年8月20日出生于紐約市。小時候,她對表演沒什麼興趣,而她的母親蘇菲(Sophie)曾在世貿中心當過清潔女工,她期待着女兒未來的明星地位,這樣他們有些不快樂的小家庭,他們的丈夫在琳達隻有兩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他們家,會有一天的黃昏。
1976年,琳達在母親的要求下在一所表演學校學習,被泰倫斯·馬利克從數百名候選人中選出,赢得了天堂節的妹妹琳達的角色。據說馬利克之是以選擇她,是因為琳達·曼茲(Linda Manz)的成熟感超越了同齡人。"我喜歡你的劇本。這是她第一次見到馬利克時對導演說的話。
"但她基本上不知道拍電影是什麼感覺。這部電影的剪輯師比利·韋伯(Billy Weber)後來回憶說:"我以為演員在電影中的角色的名字就是他們生活中的真實姓名。結果,導演不得不将劇本中的角色名字改為琳達。因為如果給她另一個名字,她就不會回應了。"
在拍攝過程中,導演馬利克大膽放手,讓琳達按照自己的想法,給了她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拍拍時,馬利克發現琳達的心智相當獨特,有着超凡脫俗的别緻風格,于是他改寫了劇本,為琳達寫了一篇大篇旁白,并作為連接配接整部電影的線索,給《天國節》一個新的面貌。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沒有當時15歲的新人琳達·曼茲(Linda Manz),就不會有天堂這樣的日子。在1979年的一次媒體采訪中,馬利克從不禮貌,也不習慣贊美别人,他說琳達·曼茨是這部電影的核心,"一個15歲的女人,一個40歲女人的成熟度。
最終,這部電影在1979年獲得了四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馬利克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導演獎,琳達·曼茲在電影中的表現為她赢得了好萊塢的"明日之星"。導演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為她量身定制了一個角色,讓她出演她的新電影《流浪者》(The Wanderers)。她繼續在丹尼斯·霍普(Dennis Hope)的《走出藍調》(Out of the Blues)中首次出演,挑戰了一位二胎年輕女子的搖滾角色,并像往常一樣炫耀她最好的演技。不幸的是,這部作品在當時并沒有得到評論家的認可,直到多年後,它才被公認為邪教傑作,其價值才被重新認可。
Linda Manz在Dennis Hope的"Out of the Blues"中。
1980年代,琳達·曼茲突然選擇下台。她與攝影師鮑比·格思裡(Bobby Guthrie)組建了一個家庭,有三個孩子,并成為一名全職家庭主婦。直到1997年,她才卷土重來,主演了美國獨立導演Harmony Korine的處女作"Gummo",并在David Fincher的"權力的遊戲"中驚喜亮相。
琳達·曼茲(Linda Manz)在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心理遊戲》(Psychological Game)中。
從那以後,琳達·曼茲(Linda Manz)再次完全沉寂,仿佛好萊塢所有的名聲和利潤對她來說都是一種漂浮物。"那時候,突然出現了很多新演員,我也有點像人群的感覺,于是性退縮了,生了三個孩子。然後我發現自己喜歡在家煮湯。她在1997年接受媒體采訪時短暫複出時說。
責任編輯:程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