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東華智慧城市董事長郭浩哲:逃離「内卷」和「跟風」,我們做對了什麼?

作者:雷峰網
對話東華智慧城市董事長郭浩哲:逃離「内卷」和「跟風」,我們做對了什麼?

作者丨何思思

編輯丨周蕾

“修路是為了友善車輛行駛,随着車數量的增多,要不斷對道路進行更新,以前是水泥的,往後可能是瀝青的,”東華智慧城市集團董事長兼CEO郭浩哲用修路的例子诠釋了智慧城市的關鍵點。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樸素話語,既是對修路緻富實踐的認可,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人們生活水準和經濟收入來看,顯然國家已經打通了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脫貧之後,為了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國家提出了“智慧城市、數字鄉村”的概念。

先修路開始向“修什麼樣的路”轉變。

其實智慧城市的概念是由IBM于2009年提出。相較于歐美國家,大陸起步較晚,從2012開始至今已有10年的時間。在這一階段不乏網際網路大廠、科技企業以及初創企業的入局,但從目前智慧城市建設效果來看卻鮮有成功案例,究其背後是技術人才的缺失?市場競争的加劇?還是盛行的企業内卷之風?

帶着這些問題,近期雷峰網與東華智慧城市集團董事長兼CEO郭浩哲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試圖通過此次對話,找尋問題的答案。

“跟風”智慧城市,這條路不好走

其實科技圈的“跟風”現象一直盛行,在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之後,衆多網際網路企業、營運商企業、科技公司、金融公司參與進來,并成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主力軍。

諸如騰訊釋出的“WeCity未來城市”戰略,華為雲建構的以應用為中心的雲原生基礎設施;京東雲提出的“雙網融合”的概念等,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衆所周知,大陸2014年将智慧城市上升為國家戰略,大多數企業都是在2014年後才開始進軍智慧城市賽道。但東華軟體卻先于其他企業嗅到了智慧城市給未來産業發展帶來的商機。

東華軟體的首發動作是在2012年,整合了集團内部優質資源發起成立智慧城市事業部,2013年成立了東華雲,經過一年時間的探索,2014年成立了東華智慧城市集團。

談及為何選擇智慧城市賽道?

郭浩哲表示,其一全球化範圍内智慧城市的概念不斷被強調,不斷被強調的理念可能對未來的産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其二2013年中國市場沒人能講明白智慧城市到底應該做什麼,怎麼做并且做的企業少之又少。

“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東華軟體賦予了我們資質、資金、品牌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支援,此外,東華積累了數千家的行業客戶,給了我們很多嘗試的機會,”郭浩哲補充道。

新事物往往蘊藏着機遇和挑戰,而智慧城市帶給企業的挑戰往往大于機遇。據了解,2014年至2017年間,東華智慧城市集團主要是為城市搭建底層基礎設施;2017年之後開始在基礎設施之上做各種層面的應用。

而早期東華嘗試了在移動網際網路生态裡建構網站、APP等方式去提升工作效率,改善民生,但當時老百姓的下載下傳率、使用率以及使用者體驗都非常差。

“直到2017年,網際網路龍頭開始積極擁抱産業網際網路,技術、資金及人才的加碼,逐漸加大了深度和廣度,這也是推動東華智慧城市集團業務向前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郭浩哲介紹道。

與智慧城市服務商一樣,各地智慧城市的實踐并非一帆風順,據郭浩哲介紹,2014年至2017年處于左右博弈期,這三年中國并沒有特别好的案例和進展。初期政府最需要解決的是财政預算問題,當時能涵蓋的IT采購項目比較少且城市服務體系在軟體體系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很難帶動一些更深層次的效果。

“客戶看不到效果就不會投更多錢,不會投更多錢就看不到效果,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人才不是萬能的,但沒有人才萬萬不能

自2014年智慧城市上升為國家戰略後,經過7年時間的發展,如今智慧城市建設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衆所周知,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有成熟完備解決方案,作為極其複雜的城市數字化建構與運作體系,智慧城市包括了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園區等大量的子系統,而這些不同系統,不同屬性要求一大批高素質、強能力、高層次的人才,即既懂IT又懂OT的複合型人才。

相關行業的專家曾表示,人才缺失的問題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設的短闆。我們需要大量的複合型人才,他們要既懂大資料人工智能,又懂傳統行業,特别是懂交通、能耗、電子政務等行業。

智慧城市作為一個新賽道,也存在招工難的問題,破人才短闆已然成了該領域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作為東華智慧城市集團的領軍人郭浩哲闡述了人才對于新業務開展的重要性。他表示,進軍新領域首先是物色人才,沒有人才我一輩子都不會去做這件事,隻有人才聚集了,我才會不斷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讓真正人才成功是我做人做事原則。

但東華智慧城市集團的人才招聘并非坦途,據了解,3個人的初創團隊到現在的1000多人的人才團隊,東華智慧城市用了7年時間。

“人才招聘更注重的是志同道合、共同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遵循“思想者—方案者—落地者”的原則,即招聘一些有悟性的人去傳輸價值觀和理念,然後把們的想法傳遞給技術專家形成一套可傳遞的解決方案,”郭浩哲補充道。

同時他坦言,團隊的擴容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初期需要嘗試不同的事情,但不見得擷取收益。越往後會越容易,經過不斷地嘗試和探索後,什麼樣的戰争能勝利,什麼樣的技術方向要突破,什麼樣的人最重要,經營邏輯會越來越清晰。

雷峰網注意到,目前以東華智慧城市集團為依托,孵化出了智慧文旅、智慧交通、智慧農業、智慧園區、智慧教育等多個子研究中心。

下一代基礎設施的“變”與“不變”

人才有了,技術才能更娴熟。

随着越來越多的企業入局,各家企業的招式五花八門,但萬變不離其宗。首先是建構底層基礎設施的能力,然後在基礎設施成熟的基礎之上搭建場景應用。

城市的本質是“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聚集供給,在空間、環境、能源等有限資源條件下實作生産效率和市民幸福感提升的繁雜功能網絡平台。”在此契機下,現在城市變革亟需解決的問題可以歸結為:處理有限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與高速增長的需求之間的沖突。

以鐵路、公路、電網等為标志的基礎設施,支撐了以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為基本特征的曆次産業革命和城市革命。那麼到了新一輪的智慧城市變革,創新型基礎設施将實作城市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

郭浩哲認為,2017年是智慧城市發展的分水嶺。2017年前是第一代基礎設施搭建期,2017年後是新一代基礎設施的創新期。目前包含資料中心、攝像頭等在内的第一代基礎設施已經搭建完成。

我們原來所做的基礎設施,隻能達到智慧化城市基礎設施的10%,甚至更少。智慧城市是一個龐大的賽道,包含一二三産業以及多個子賽道。未來所有裝置都要向智能化邁進,諸如智能井蓋、智能廁所、智能路燈、智能攝像頭等,這都需要建構一套更智能的底層基礎設施。

“修路的目的是友善車輛的行駛,随着車數量的增多,要不斷對道路進行更新,以前是水泥的,往後可能就是瀝青的,”郭浩哲引用修路的例子诠釋了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的關鍵。

如果說智慧城市建設所需是下一代基礎設施發展的内因,那麼新基建就是其外在推動力。據雷峰網了解,東華智慧城市正在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開展傳感器的研究。

郭浩哲談到,傳感器的發展将把下一代基礎設施推向一個新階段,我們做傳感器是為了連接配接更多的場景,比如車路協同的實作就要發揮傳感器的關鍵作用。當然這項研發能力不是每個公司都具備的,但要朝這個方向去布局。

智慧城市“内卷”之路,行不通

人才和技術都完備了,下一個階段是創造更大的價值。

正如前文所言,目前智慧城市賽道已經有了諸如騰訊、阿裡、百度網際網路大廠;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營運商企業;京東、華為,以及用友、東華等在内的軟體企業的入局。

其實對于智慧城市而言,以上這些企業大多是“跨界”而來,目的是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以實作自身的社會價值。也是基于此,大多數人給這些企業的貼上了“競争”的标簽。

但想要城市更加智能往往需要用到非常多的跨領域跨行業技術,這不是一家企業能獨立完成,最為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合作:網際網路大廠和軟體廠商的合作,營運商和科技企業的合作等等。

郭浩哲認為,沒有競争也不要競争,如果所有雲廠商都陷入同類競争,大家都會走得異常艱難,如果技術沒有領先就做好服務,如果技術沒有領先性,又不願意做服務,又想炒概念,那就是昙花一現。

而所謂的競争是分類競争,諸如交通優勢,金融優勢,硬體優勢等,這樣才會呈現矩陣式生态化向前發展的态勢。

雷峰網注意到,2018年東華軟體就與騰訊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并獲得了騰訊的投資。談到合作,郭浩哲表示,方向選擇總會有人質疑,但是能做的事情已經做過了,再做下去無非是小市場占有率的問題,僅僅在一個已經飽和的小市場搶占有率,不如換一個次元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這是選擇合作的戰略關鍵,當時與騰訊的合作就是我們技術融合市場融合的關鍵堅持。”

面對市場上優秀的雲廠商,為什麼選擇騰訊?

郭浩哲解釋道,我們在判斷選擇哪個網際網路公司時,發現騰訊的産品在服務的連接配接上最具備核心優勢,而當年東華想的就是想把應用場景服務做深,服務做深就需要微信和企業微信這樣的科技産品連接配接器。

同時騰訊作為網際網路大廠也需要行業分析能力和落地傳遞能力,大家組合起來肯定會有化學效果。

據悉,僅2018年東華智慧城市團隊就聯合騰訊雲釋出了多款産品,實作了超過50個項目的合作;2020年東華軟體與騰訊雲等聯合中标數十億項目;2021年騰訊雲與東華軟體深化戰略合作,在數字政府、智慧産業、智慧醫療等領域将持續展開緊密合作。

參與建設智慧城市的企業并非十項全能,而是各有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但都是在釋放自身的核心能力。華為的核心基礎裝置、京東的電商物流資金流、騰訊的社交連接配接、平安金融科技服務都是不斷延伸核心競争力的關鍵優勢。

“如何把競争變成協同這才是一個正向的引導,”郭浩哲補充道。

寫在最後

智慧城市已然成為推進城鎮化建設、提升城市治理水準、提高公共服務品質、發展數字經濟的戰略選擇。

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但是從目前來看在智慧城市建設程序來看,大陸仍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對于需求方要積極擁抱智慧城市,進行智慧實踐;對于智慧城市服務商,要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城市的建設需要不斷更新疊代産品,提高服務能力。

智慧城市建設仍舊任重道遠,路雖遠行則将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