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LT vz. 38是兩戰之間時期捷克擁有的最佳坦克。然而,由于此坦克是在他國軍隊中一舉成名,它的另一個名字更為人所知——德國國防軍将其稱為38(t)輕型坦克。作為德國“閃電戰”的象征,此坦克在德國坦克部隊的先遣支隊中服役。1940年春,在布拉格制造的此類型坦克擊潰了兩年前未向捷克提供援助的英法戰車。

立即投産!

3月14日至15日夜間,德國進軍捷克。斯洛伐克獲得正式獨立,而捷克則被納入由第三帝國控制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地。法英兩國實行的綏靖政策使德國不費吹灰之力便把控了捷克發達的武器工業。1939年3月,開始建造LT vz. 38坦克的黎本CKD工廠便位于德國控制的領土中。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1939年5月CKD工廠,首輛大規模生産的LT vz. 38坦克正在為德國委員會進行示範

1939年4月中旬,CKD工廠與德國軍備部合作,成立了特别委員會來研究捷克的坦克工業。該委員會由第六科科長Sebastian Fichtner中校與Heinrich Olbrich中校上司。5月2日,他們抵達CKD工廠。委員會參觀了從出口坦克到為捷克軍隊生産的各種坦克,其中包括輕型坦克LT vz. 38和中型坦克ST vz. 39。

中型坦克并沒有給委員會留下深刻印象,而LT vz. 38在工廠試驗場的一番示範則讓德國委員會刮目相看。當時德國國防軍還沒有類似的坦克。LT vz. 38僅比II号C型坦克重一噸,但在各方面都比其優越。此捷克坦克的屬性更接近于III号E型坦克,而III号E型坦克當時剛剛勉強開始投産。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裝甲車L.T.M.38,序列号3

這些坦克給德國留下的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LT vz. 38立即被投入使用,代号為Panzerkampfwagen L.T.M.38(Leichte Tank Muster 1938,即1938型号輕型坦克)。5月15日,德國在布拉格設立軍備部永久分部。

德國沒有對LT vz. 35恢複生産,但他們對L.T.M.38有特殊規劃。德國與斯柯達和CKD工廠簽訂協定,使其繼續履行與捷克軍隊的合同。當然,這都由德國買單。

可以确信的是,L.T.M.38對德國國防軍來說成本效益非常高。其成本僅比II号坦克高25%,但德國卻得到了一輛更進階别的戰車。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戰車裝備與LT vz. 38完全相同

至1939年6月,CKD為德國生産了首批12輛坦克。與此同時,CKD與捷克軍方正在因資金問題糾紛。8月18日,捷克國防部(MNO,Ministerstvo národní obrany)取消合同,收回一百萬已繳稅款,同時CKD工廠退回32,555,600克朗的預付款。德國并不在意這些,因為當務之急是生産速度。CKD收到每月25輛L.T.M.38的訂單。6月份産量的不足于次月補回,在7月份傳遞39輛坦克。150輛坦克的合同于1939年11月26日傳遞完成。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同一輛坦克的右側。後來,此坦克被塗成深灰色,與德國RAL 7021略有不同

客戶的不同伴随着坦克名稱的更改。從1939年5月到8月,該坦克被稱為捷克III号坦克,這也表明了當時德國對标CKD産品的坦克類型。10月16日,坦克名稱更改為LTM 38 Protektorat。名稱并沒有持續多久,1940年1月16日被換為Panzerkampfwagen 38(t)(坦克,1938型,捷克)。這便是此坦克最終載入史冊的名稱。坦克火炮被重新命名為3.7厘米K.w.K.38(t)。

彌補III号坦克的不足

1939年6月12日,德國正式簽署首個采購捷克III号坦克的合同。德國共訂購了325輛坦克。如此大的數量再次證明了德國對坦克的中意程度。當時,CKD與其更名的産品一樣,改名為BMM(Böhmisch-Mährische Maschinenfabrik AG,波西米亞-摩拉維亞機器制造廠)。當時,Heinrich Richter-Brohm負責布拉格的機器制造,該廠屬于他的管轄範圍。1942年,他成為BMM的董事。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1939年9月在波蘭,第3輕型裝甲部隊第67坦克營的L.T.M.38坦克。此坦克沒有扶手天線,後置一排煙霧彈發射器

第二個系列的首批15輛坦克定于1940年1月完成,但到期時僅傳遞了10輛。斯柯達工廠的火炮延期傳遞,導緻坦克組裝被推遲。第一個系列的坦克被重新命名為38(t) A型坦克,大多與LT vz. 3坦克相同。1939年7月,坦克引入一些更改。扶手天線被移除,并在前後方加裝防空燈。在這批坦克傳遞前,還根據坦克部隊的戰鬥經驗為炮塔機槍添加了限制器,防止其過度左轉而損壞主炮。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Sd.Kfz.267為指揮官坦克,特點在于兩條天線

資料還顯示,1939年7月,坦克加裝了一排後置煙霧彈發射器,與德國坦克相同。然而,在早期生産的坦克上卻很少見到煙霧彈發射器。是以,訂單與實際傳遞的坦克顯然存在差異。第8坦克師使用了帶有煙霧彈發射器的坦克,但也不是所有的坦克都有裝備。

第一批坦克傳遞前,在炮塔台左側增加了一條手扶天線。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1941年在維爾紐斯,來自第7坦克師的Sd.Kfz.268坦克,特點在于手扶天線

另一個重大變化是增加了第四名乘員。捷克坦克的指揮官會四處走動,擔當兩個角色,而38(t)輕型坦克的四名車組乘員每人各負責一項工作。這是非常合理的更改。

德國也制造了指揮官坦克,共分三種類型。第一種,Sd.Kfz.266,看起來與普通坦克無任何差別,配備了Fu 2和Fu 5無線電裝置,用作營本部坦克。第二種類型,Sd.Kfz.268,差別在于發動機甲闆上方添加的手扶天線,裝備有Fu 5和Fu 8無線電裝置,用作團本部坦克。最後,第三種類型,Sd.Kfz.267,作為與飛機通信的無線電車。該坦克裝備了Fu 5和Fu 7無線電裝置,特點在于左側兩條無線電天線。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1940年5月,第7坦克師的38(t) B型坦克正在穿越法國-比利時邊境

第一輛“德式”改裝戰車是38(t) B型坦克,序列号151-260,其生産持續至1940年5月。坦克根據波蘭戰役中獲得的經驗進行了改造。首先,炮塔頂的潛望鏡觀測裝置增加可拆卸裝甲。為防止瞄準鏡被雨水淹沒,其頂部加裝了蓋子。負重輪膠圈也得到加強。鎬頭和鏟子從後方移至翼子闆上。自B型坦克改造以來,Sd.Kfz.267坦克開始裝備假炮以增加内部空間。指揮官坦克是以也移除了前置機槍,機槍孔用保護塞覆寫。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C型坦克裝備了一個“項圈”,用于覆寫炮塔座圈

下一個版本是C型坦克,序列号261至370。1940年5月生産的該系列第一批坦克與B型坦克相比沒有任何變化。随後,法國戰役的經驗為坦克帶來了一些改善。顯然,僅25毫米厚的下前部裝甲對小口徑火炮的防護能力不佳。此外,許多炮彈擊中炮塔與座圈間的縫隙,導緻炮塔被卡住。通過将下前裝甲加厚至40毫米并在炮塔座圈上增加護闆,這些問題得以解決。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38(t) D型坦克的特點在于其天線底座

類似的演變也在下一個版本出現,即D型坦克。這些編号為371-475的坦克于1940年9月投産。起初,從C型到D型坦克沒有任何變化,但更改逐漸被引入。首先,天線底座巨大的“杯子”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和Sd.Kfz.268指揮官坦克上使用的更簡潔的設計。另一個明顯更改是投産後引入了更輕的履帶。一些坦克上前甲闆上安裝了備用履帶。

BMM最初計劃每月生産25輛坦克,但實際平均每月傳遞30輛坦克。是以,最後一批38(t) D型坦克于1940年11月提前傳遞完成。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經全面改造并加強的車體前部草圖

1940年7月25日,軍備部第6科與BMM簽訂第三份合同,定于11月27日生效。法國戰役證明此坦克的防護性還需大幅加強,是以,這一次坦克進行了徹底全面改造。此外,之前改進的首下甲闆防護性不足,需進行進一步現代化改造。結果便是38(t) E型坦克,第一輛于11月底建造完成。此批次的坦克數量比前一批更多:截至1941年5月,BMM共生産了275輛序列号為476-750的坦克。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來自第19坦克師的38(t) E型坦克。圖中可見來自此師坦克所特有的裝備

改造過程中,設計師移除了炮塔台前甲闆的“台階”,将駕駛員一側前移。上前甲闆厚度增至50毫米,由兩塊25毫米的甲闆制成。觀測裝置對子彈和炮彈的抵抗力得到增強。車體下前甲闆也是由兩塊25毫米厚的甲闆制成。炮塔正面也以同樣方式進行了改進,炮塔側面厚增至30毫米。炮塔台添加了15毫米厚附加式裝甲。炮塔護環也做了更改。

所有這些更改使坦克重量從9725公斤提高至9850公斤。為了承接重量的增加,前部彈簧葉片數量增至15片。此外,還有一個更改是根據經驗做出的:由于履帶張力調整裝置和手動發動機啟動裝置很容易被泥土覆寫,它們被隐藏在蓋子後面。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1941年夏,工廠中的38(t) F型坦克

由于上述改造,38(t)輕型坦克在生産過程中逐漸發生變化。3月,自624号坦克開始,發動機消聲器被稍微擡高,以便在下方安裝一個由裝甲罩保護的煙幕裝置。然而,不是所有坦克都做了這一更改,有些坦克的消聲器仍保持原裝。此外,後部防空燈的位置也做了更改。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圖中可見後部防空燈被移至左邊,消聲器被擡高,且增加了煙幕裝置

上述改裝在下一個系列的戰車上得以全面覆寫,即F型坦克。這批改裝型坦克于1941年5月投産,序列号751-1000。煙幕裝置成為标配,裝備也略有更改。坦克不停地在演變。在接近生産中期時,發動機艙門上的鉚釘數量被減少。前部防空燈被移至上前甲闆。一些坦克的前部上下甲闆安裝了備用履帶鍊架。該型号的最後一輛坦克于1941年10月傳遞。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同一輛坦克的正面,圖中可見備用履帶鍊的數量大幅增加

1940年7月18日,38(t)輕型坦克改裝的字母順序被打破。當天,陸軍最高指揮部(OKH)決定取消BMM與瑞典簽訂的90輛TNHP-S合同。原因是德國需要用全新坦克來填補國防軍的不足。按合同生産的坦克傳遞給了德軍,并被命名為38(t) S型坦克。此坦克自1941年5月開始投産,與F型坦克的生産同步進行。

序列号1001-1090的坦克設計處于中等水準。坦克前部裝甲得到加強。設計上的一些更改與F型坦克相同,但通訊員/車體炮手的觀測裝置仍是老式的。炮塔台與炮塔的側面未加強。車體和炮塔上的鉚釘位置也不同。由于側面裝甲未加強,炮塔環護闆與38(t) D型坦克保持一緻。1941年9月,這些坦克停産。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來自第20坦克師的38(t) S型坦克

為了備戰與蘇聯的戰争,德國要求提高坦克的生産速度。1941年,坦克月産量僅有一次低于50輛。在高峰期,BMM每月産能高達78輛坦克。當時,很少有德國工廠能趕上這一速度。由于對38(t)輕型坦克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德國與BMM又簽訂了210-3951/41H合同,訂購500輛第七系列,編号38(t) G型坦克。後來,又簽訂了210-3952/41H合同,訂購500輛第八系列,編号38(t) H型坦克。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38(t) G型坦克:最常見的也是最後一個衍生型号

1941年10月,BMM完成了首批38(t) G型坦克。一些早期的更改在全新坦克上得到标準化。自1220号坦克開始,備用履帶鍊架成為标配,盡管在一些早期坦克上其實也有安裝。此外,一些38(t) F型坦克上的元素,比如改進版的空氣濾清器等成為必裝品。另一個更大的更改是采用了一體式前甲闆,并減少了鉚釘數量。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像這些沒有被派往前線的坦克很快便在各師的工廠中的房間進行了改裝

38(t) G型坦克堪稱是最完美的版本。投産之初,它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的輕型坦克。然而,此坦克的現代化改造已經到了天花闆。它不可能像III号坦克那樣安裝更強大的火炮。1941年末,38(t)輕型坦克需對抗的不是輕型坦克,而是中型坦克T-34和重型坦克。此外,蘇聯開始采用瑪蒂爾達和瓦倫丁坦克,而德國的3.7厘米KwK 38(t)火炮是無法與其抗衡的。當時所有德國輕型坦克都是如此。1942年春,38(t)輕型坦克的生涯走到了盡頭。

1942年3月,在僅生産29輛坦克後,38(t)輕型坦克便停産了。最後一輛坦克的序列号為1359。BMM收到基于38(t)底盤設計并制造自行火炮的任務。然而,這并不是BMM制造的最後一輛38(t)輕型坦克。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配有熱帶裝備的坦克

1942年1月,38(t) G型坦克的熱帶版本開始投産。與正常坦克相比,此坦克擁有更強大的冷卻系統且空氣濾清器也不同。為了防止沙子進入坦克,設計上也做出更改。此外,還嘗試增加額外的燃料罐架,以及在Me.323巨型運輸機上搭載坦克的可能性。這些坦克編号為1480-1526。4月份建造了21輛坦克,5月份又生産了26輛。然而,這些坦克從未去過非洲。

BMM總共建成316輛G型坦克。德國共計獲得1414輛38(t)系列坦克。

在前線的兩年半

1939年夏,第一批捷克III号坦克被送往第3輕型裝甲部隊第67坦克團。為了提高坦克部隊的機動性,這些坦克和部隊的其他戰車一樣被裝在卡車上運輸。該部隊總共收到57輛此類型坦克,其中55輛為普通型,2輛為指揮官型。

截至1939年9月1日,德國國防軍共用有78輛L.T.M.38坦克,其中57輛在軍隊,5輛在預備役。1939年9月的戰鬥中,第3輕型裝甲部隊是唯一使用這些坦克的部隊。他們很快便發現這些坦克非常強大。盡管第3輕型裝甲部隊作為第15軍團的一部分積極參戰,但僅有7輛坦克在戰鬥中損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第15軍團進攻時經過的捷欣在捷克分裂時曾被波蘭部分占領。

1939年10月,第3輕型裝甲部隊被改編為第8坦克師。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第3輕型裝甲部隊的L.T.M.38坦克。與該部隊的其他坦克一樣,它們在行軍過程中被裝在卡車上運輸

38(t)輕型坦克被派往的下一個部隊是原第2輕型裝甲部隊,後被改造成第7坦克師。1940年2月,Erwin Rommel接管了該師的指揮權。大約在這個時候,派給軍隊的坦克做了更改。第8坦克師坦克的變化很小:在右翼子闆上添加了一個滅火器。第7坦克師坦克則不同。第一個較大的更改是在發動機甲闆上增加了燃料罐架。甚至在入侵法國之前,一些坦克的翼子闆上就已經裝備了箱子,以用來存放工具以及乘員物品。

德國還計劃将15輛38(t)輕型坦克派往挪威,但這從未得到落實。在法國的情況則是另一番景象。截至5月10日,德軍擁有238輛38(t)輕型坦克。盡管III号坦克被認為是主力坦克,但軍隊總共才有381輛III号坦克。由此可見38(t)輕型坦克的重要性。入侵法國期間,38(t)輕型坦克經常被用作中型坦克而不是輕型坦克,且此坦克也十分适合這一角色。戰役結束時,德軍僅損失了54輛坦克,即不到四分之一。在西線的戰鬥中,第7坦克師收到20輛坦克作為增援,第8坦克師收到16輛坦克。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在法國的第7坦克師38(t) B型坦克。圖中可見左側的箱子

在法國,捷克坦克與德國坦克面臨着同樣的問題。坦克裝甲是專門為抵禦重型機槍和小口徑自動炮而設計。同時,德國坦克遭到了法國反坦克炮的攻擊。38(t)輕型坦克上出現了兩個德國坦克沒有的問題。一個是其高硬度裝甲比較脆。另一個問題是,裝甲是用鉚釘連接配接的。當子彈、彈片或炮彈擊中坦克時,鉚釘可能會脫落,打向坦克内部。

與此同時,捷克坦克在戰鬥中顯示出優勢。除了良好的可視範圍和機動性之外,該坦克還展示了其武器的強大。3.7厘米KwK 38(t)火炮比III号坦克上使用的3.7厘米KwK 36火炮更具穿透力,是以,38(t)輕型坦克可以在更遠距離外摧毀法國輕型與中型坦克。這一優勢在戰場上往往是具決定性意義的。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第12坦克師的38(t) E型坦克。後置煙幕彈發射器是該部隊坦克的一個特色改裝

38(t)輕型坦克在法國的成功意味着德軍會繼續為新組建的部隊裝備此類坦克。第一個部隊是第12坦克師,由第2機動師于1940年10月5日組建。與第7坦克師坦克相同,第12坦克師坦克也在發動機甲闆上安裝了燃料罐架,在翼子闆上增加了工具箱。最具特色的改裝是添加煙霧彈發射器,這與第101火焰噴射營II(F)号坦克上使用的類似。和其他坦克部隊一樣,大多數新裝備于1941年6月前後加裝到第12坦克師的坦克上。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1941年秋冬,在莫斯科附近的第19坦克師坦克

下一支收到BMM坦克的部隊是第19坦克師,于1940年11月1日由第19步兵師組建。第19坦克師的坦克手們認為工具存儲的位置不佳,是以對其進行了大幅改裝。原有的工具箱被移到了右翼子闆右側,且在擋闆上添加了放置個人物品的大箱子。有些乘員在炮塔後部放置一些“隆美爾箱”,還有的安裝了小箱子。

後來,第19步兵師被組建為一支坦克部隊,即第20坦克師,其中包括從第33步兵師第115機動化兵團抽調的人員。和其他坦克師的坦克一樣,這輛坦克的裝備也進行了大幅調整。最有特色的更改是新增的兩個對稱工具箱,正面帶孔。另一個特點是在發動機甲闆上增加的燃料罐架。有些乘員将原配的工具箱用于此目的。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來自第20坦克師最引人注目的衍生型号。此坦克搭載的不是燃料罐,而是拖着一輛燃料推車。坦克可直接從推車上抽取燃料

截至1941年6月22日,德國坦克師共擁有772輛38(t)輕型坦克,其中35輛為指揮官坦克。同法國戰役一樣,它們在巴巴羅薩行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此次作戰結果卻有所不同。6月,德軍損失了33輛此類型坦克,7月的損失高達183輛,這一數字前所未有。至年底,德軍共損失了796輛坦克,比入侵蘇聯之初的總數還多。這是德軍在1941年損失數量最多的坦克。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坦克不好。10噸重的坦克不可能一直被當作中型坦克作戰。這些坦克的裝甲很脆,蘇聯的45毫米大炮可在200米外穿透其正面。是以,即使是輕型坦克T-26和BT對德軍來說也十分危險。即使甲闆沒被穿透,也會因被擊中而破裂。

此外,還有許多38(t)輕型坦克被團級和師級火炮摧毀。其裝甲因太脆而直接塌陷。戰場上T-34和KV-1坦克的出現也讓德軍措手不及,因為輕型坦克完全不是其對手。

38(t)輕型坦克:來自波希米亞的獎勵

在克裡米亞的第22坦克師38(t) G型坦克

最後收到38(t)輕型坦克的部隊是第22坦克師,裝備了77輛。第22坦克師是唯一一支廣泛使用G型坦克的部隊。其坦克在裝備上也有差別。除了燃料罐架外,左側新增了放置個人物品的箱子。在争奪克裡米亞和頓河畔羅斯托夫的戰役中,第22坦克師曾積極作戰。該師至1943年3月解散前一直在使用捷克輕型坦克。1943年6月30日,第8和第20坦克師使用13輛此類型戰車參戰。這是38(t)輕型坦克最後一次參與的戰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