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群雄中,陳友諒作為伴随朱元璋一生的勁敵,早期實力遠遠大于朱元璋,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憑借自己的政策,反敗為勝,創造了自赤壁之戰之後水戰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例子。鄱陽湖大戰的勝利,奠定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明朝的基礎。
反過來看陳友諒,其實也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在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身邊的一位将領,數次向他提出政策,但是都沒有被采用,陳友諒專橫獨斷成為了他戰敗最主要的原因。

這位将領叫做張定邊,陳友諒的結拜兄弟,也是他手下的得力幹将。在元末曆史上,張定邊被譽為是第一猛将,名氣實力都遠高于我們熟知的徐達,常遇春等人。
張定邊是陳友諒的發小,同樣出生于貧寒的漁民之家,從小就識天文知地理,武藝兵法樣樣精通。陳友諒起義之後,張定邊就追随在他身旁,南征北戰,為陳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張定邊除了勇猛,戰略眼光也十分獨到,當時朱元璋部将康茂才詐降陳友諒,張定邊出面阻止,陳友諒沒有聽從張定邊的建議,導緻江東木橋慘敗。石灰山戰敗之後,陳友諒急于稱帝,一意攻打安慶,張定邊再次出面哭谏,陳友諒不聽,再次緻使大軍慘敗。
即使如此,張定邊還是對陳友諒忠心耿耿,在陳友諒退守九江期間,因為疏于防守,導緻朱元璋兵臨城下,還好張定邊急時趕回,拼死奮戰才救出陳友諒。
陳友諒接連戰敗,不整頓休息,反而集結六十萬大軍,在鄱陽湖準備和朱元璋決一死戰,張定邊再次站了出來,建議一支大軍直搗南京,一直圍攻南昌,這樣朱元璋手首尾不顧必敗,陳友諒沒有采納,再次一意孤行。
鄱陽湖之戰中張定邊率領三艘戰船,以萬夫莫敵之勢,沖向朱元璋戰艦,想要在萬軍中取朱元璋首級,好在常遇春急時出現張弓射箭,中箭之後的張定邊無力指揮戰鬥,退出了朱元璋水軍包圍,竟無一人敢阻擋。
張定邊雖然勇猛,但僅憑一人之力,注定還是無法挽回敗局。陳友諒死後,張定邊掩護陳友諒幼子陳理傳回武昌,并擁護他為皇帝。在陳理歸順朱元璋之後,張定邊不願做明朝降将,遁入靈源山隐居,削發為僧,活到九十歲壽終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