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對行為的預測
内在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且在什麼條件下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從人們表現出的态度很難預測出他的行為。
人們對一件事的太态度與一件事的行為毫無關系。
态度何時能預測行為
什麼時候社會因素會對我們所說的話影響最小
社會因素很小的影響我們的内隐态度,因為内隐态度是無意識參與大腦活動的結果。
但是社會因素會影響我們的外顯态度,外顯态度是有意識參與大腦活動的結果。
外顯态度會被他人察覺而内隐态度很難被他人察覺,由于我們要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是以我們說的話有時不符合我們的态度,随情境而改變。内隐态度不容易被人察覺,是以内隐态度不需要随情境而改變,環境因素影響較小。(我個人了解————書上沒寫太直白。)
其他因素何時對我們的行為影響小
當我們單獨對一個行為進行分析時,其他因素有着較大的影響。但當我們對通常的行為,或者個人總體進行分析時其他因素影響會變小。此時态度就可以很好的預測行為。
例如:
我們無法預測友人A明天是否會去上C語言課程,因為有很多種因素可以導緻友人A明天無法上C語言課——例如生病,參加課外比賽等等。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友人A對C語言課程的态度去預測一段時間内他不去上C語言課次數。
态度何時能預測特定的行為
态度與情境相關,不能太模糊。
“身體健康”這樣的态度不能很好的預測他人具體的鍛煉行為和飲食習慣。但是如果對于一個慢跑對身體健康的利弊的态度時,我們就可以很好的預測他人是否會慢跑。
态度何時有效
- 思考自己态度時
- 自我意識(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态的認識、體驗和願望。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動性等特點,它對人格的形成、發展起着調節、監控和矯正的作用。)強的人
- 對一件事的态度是由某種經驗建立的。
行為對态度的影響
總結行為影響态度的證據
有時我們确實堅持我們所相信的,但是我們也會逐漸相信我們所堅持的東西(無論我們是否支援我們所堅持的東西的立場)。
角色扮演
監獄實驗目的:
探究到底是邪惡的犯人和惡毒的獄卒導緻了監獄的殘酷性(内部因素影響外部因素)
還是獄卒和犯人的角色使得即便富有同情心的人也變得殘暴和冷酷(外部因素影響内部因素)。
結果是:
行為是個人和情境的共同産物。就是說行為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響下産生的結果。并不是由一方就能導緻的結果。
例如說: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錯的。
墨與朱隻會使得具有潛在意願的人變地與他們相似。
就是說隻有那些内心有黑暗的人才會因為接近黑暗變地黑暗,那些内心光明的人不會因為接近黑暗而變地黑暗。但是會因為接近光明而變地光明。
鹽溶于水,沙不溶于水。
言語變成信念
當一個人話語缺乏外在解釋時,言語就會變成信念。
下一節會解釋這個現象。
登門檻現象
想要讓别人幫你一個大忙,就讓他先幫你一個小忙。
這個是很有趣的現象,值得我們去思考我們生活中出現的登門檻的事。因為有些人會利用這一現象侵害我們。是以,**在我們答應某一個小要求時,考慮一下之後會發生什麼。
邪惡行為和道德行為
邪惡行為會從兩種行為影響我們的态度。
- 當做一件不起眼的惡行時會侵蝕人的道德感,會使人之後去做一件更惡劣的事。
- 我們不僅傷害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同時爺不喜歡那些我們傷害的人。
道德的行為:可以選擇而不是被強制時,就會影響我們的道德思維。
如果一件事的結果是自己做出的選擇,那我們則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責任感會監視我們的以後的行為。
社會運動
社會行為也會影響我們的态度。
例如政治儀式——升國旗,唱國歌會建立愛國信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建構一個更和諧的社會。
态度影響行為的原因
社會心理學提出了三個可能的原因。
- 自我表露理論
- 認知失調理論
- 自我知覺理論
自我表露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從表面上看起來行為會影響态度,而認知失調理論和自我知覺理論解釋了行為确實影響态度。但是,失調理論可以成功地解釋行為與明确的态度沖突時出現的結果。
感到緊張,是以我們調整态度來緩解緊張。
此時失調理論就解釋了态度的改變。
在我們的态度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情形下,自我知覺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态度的形成。
在态度不明顯的情況下,用自己的行為和環境解釋那種态度。
自我表露:映像管理
我們在意别人的看法, 給别人一個好印象常常能給自己帶來社會和物質上的回報,能讓自我感覺良好,甚至能讓我們的社會身份更保障。
自我辯解: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指當兩種想法或者信念在心理上不一緻時我們會感到緊張。
認知失調理論為自我說服提供的解釋:
-
理由不足
被強迫去做一件沒有理由去做的事時,人會感到不适,為了調整自己的不适感,人們會自我說服。
但當人們有選擇的權力時,态度依從行為的效應最強。
例如,當你溫柔的告誡孩子,他們更可能内化你的要求,因為這個告誡不足以提高充足的理由去順從。
但當你嚴重訓誡孩子時,你的威脅已經足夠為他提供一個理由去順從。
-
決策後失調
對選擇權和責任的強調意味着決策會産生失調。當你做出重要決策後,那我們會高度評價自己的選擇而貶低放棄的選擇,一次來減少失調。
但是簡單的決定,這種決定——變成——信念會滋長自負。就是我常常以為自己的決定是不會錯的。
比如與室友打英雄聯盟,他來我路幫助我, 但是我認為能擊殺敵方時,他認為不能,但是我上了,他沒上。 我死了他沒死,之後我就會怪室友。
我們的偏好會影響決定,而我們的決定又會加強我們的偏好。選擇——影響——偏好現象。
一旦做出決定,它就會自圓其說。通常,這些新支撐點非常堅固,即使失去一個支撐,決定也不會奔潰。
例如我要做低于400元的飛機回家,但是去買票時飛機票已經800圓了我還是會坐飛機回家。
未成年也會出現決策後失調的情況。
自我知覺
自我知覺理論假設當我們觀察自己的行為時我們會做出類似的推斷。當我們搖擺不定或态度不明确時,我們就會處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從外部觀察自己。傾聽自己的言語,則可以了解自己的态度;觀察自己的行為,則可以提示自我信念有多麼堅定,尤其是當我們無法将自己的行為簡單的解釋為外部限制的時候。我們自由做出的行動正是對自己的揭露。
行為可以修正自我概念(第二章的内容,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圖式與可能的自我)
表情和态度
我們的行為會間接的影響我們的心情和态度。比如做出憤怒表情——收縮肌肉,緊皺眉頭——就會體驗到憤怒。微笑的人會體驗的快樂。還有之前說的,手捧熱飲會讓人感覺自己更慷慨。
是以,WangMyi你走路要挺胸擡頭,
抛棄所有負面的口頭禅,積極向上,變地更強,up!up!up!。
情緒也會傳染的,在歡樂的人群中,我們也會感到快樂, 在沮喪的人群中我也會沮喪。
是以,WangMyi你要做的不是在原地等待,
請你做一名歡樂情緒啟動機。go!go!go!。
這點我深有體會。我高中時很愛計算機,自學程式設計,自學linux。
當我考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時。我發現我失去了興趣了。
上了大學感覺沒有當初那麼單純學計算機的快樂,就是為了就業,
為了生活去學習計算機。我不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