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鎮嶽齊壽山之嶓冢島浪【散文随筆】
李三祥
嶓冢山,這是一座古老而又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名山!
嶓冢山 (今齊壽山)在《山海經》裡就有記載,西漢水的源頭,就出自嶓冢山北山腳下的堅家山村,它也是發源于山南的一支流,在娘娘壩經李子園出徽縣高橋鎮後歸屬嘉陵江、渭河支流天水市城區藉河的南支流赤谷水的發源地之一。在地理上系西秦嶺山脈的延續,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分水嶺。當地俗諺“嶓冢山不大不小,勢壓三江河垴”,有三江鎮嶽之謂,它也是上古所稱的昆侖山。
“指嶓冢之西隗兮,與纁黃以為期”。在屈原《離騷》九章思美人裡發現了的句子。其中表白的意象,是說被流放的詩人,駕着自己的車子,向着那個叫嶓冢的一座山西馳而去,等到日落黃昏的時候,再停下腳步休息。
詩裡提到的嶓冢山,就是指位于當時的齊壽鄉,現在的齊壽鎮境内的齊壽山。按照現代漢語詞典裡的解釋,隻有簡明扼要的一句話,嶓冢山,在甘肅。經查閱相關的地理書籍和曆代方志,知嶓冢山就是西漢水的發源地,也叫崦嵫山,又名兌山或壽丘,還是軒轅故裡,即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出生之域。“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 從《詩經》南箕北鬥和古代天文地理之學南北鬥星之間必有帝生的記載推斷,“中央之極,自昆侖東絶兩恒山,日月之所道,江漢之所出”,這就是漢水源頭流域為天漢和參星對應之地的依據。這種蘊含着天人合一思想及傳統文化天文地理之學的曆史足迹,一直延續到明代史學家顧炎武也有“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這樣的斷語。因為古人是以星宿即天文分野來來裁定方位、城邑,也就是《讀史方輿地要》裡所講的“辨星土則列山川之源流”。這不僅有古人“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在勃、碣。”這樣的記載,從華夏人文始祖祭祀宗廟就在天水,還有上世紀秦安大地灣考古遺址的被人發現,秦人始祖宗廟就是在西漢水流域的古裡店蘭倉等考古史實,諸多的依據就是最新而足以采信的明确佐證。
在屈原《涉江》詩裡,有“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這樣的詩句,而“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正是當地俗語裡,把古老的嶓冢山叫齊壽山的來曆所指。由嶓冢山而齊壽山的稱謂之變,至此則不言自解,明白無礙了。
讀地方史志,引用《尚書禹貢》記載,古代中國劃分為九州,雍梁據九州之西。中國山河為首,皆在雍涼。秦州境山川互錯,迤東南去州治六十裡,為嶓冢山,亦名雲台山,俗名齊壽山。其自齊壽山而北者,西折至周家坪,分三支:南一支東之娘娘壩。北崗蜿蜒如蛇,曰蛇山。由齊壽山而西北為堅家山,趙家山抵平南川。又西北為慈音山(今皂郊鎮店鎮附近有慈金嶺)。又西為雲霧山、黑鷹崖,範家山(店鎮、華歧、平南三交界處西溪水源頭的西北所依主山),居平南鎮官屯嶺北側雲霧山以西一線。《山海經》裡,有西山經。說華山又西三百二十裡,曰嶓冢山,漢水出焉。按照現代高科技條件下的測定和考證,這裡所說的漢水當指明确無誤的西漢水。
在齊壽山主峰的最高處,建有一處古老的佛寺叫慧福寺。關于建寺的具體年代,由于時間久遠,在這裡最早的建寺年代已無所考證。但據當地曾經參與修建寺院的知情人講,一直到上世紀中後期的一段時間裡,這裡原有的寺廟建築規模不大。經曆了漫長歲月的風雨侵蝕,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已然是一片破敗的殘迹。但在當地人的記憶中,在這裡的寺院地面以下,曾經挖掘和出土有幾尊北魏時期的古佛石像和唐代指天指地佛像,但這些出土存世的文物,後來也就在人們的視野裡消失而不知所終了。現在人們看到的建築,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随着國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變化,由當地的信士和群衆,按照過去民間廟會過會時随會區域的劃分遺俗,由方裹周邊四方村落裡的群眾自發籌資建立而成的。現存薄一波題寫的山門“軒轅故裡齊壽山”,成為當地一處文化旅遊景觀。在雨後天晴的日子,站在齊壽山頂,從山谷間升騰起的雲霧猶如雲海,纏綿環繞在山頭之間,在東邊的陽光輝映下,就如同登頂處孤島,可以看到四周的山巒像波浪般起伏不定,其動靜之間所蘊藏的天然壯觀景象,審美趣味讓人滋生“嶓冢島浪”這樣的暢想,待到日落西山,又有“崦嵫日落”的奇異景像令人陶醉,進而也赢得曆代文人騷客詠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