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虢國太子墓中玉器受沁後,如何看懂其白化現象

作者:中國文物報

虢國太子墓(M2011)共出土玉器380件(套),其中出土的部分玉器白化現象比較嚴重,玉器受沁後呈現出較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等狀态。虢國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合作,對M2011墓的玉器進行科學檢測分析,用紅外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雷射拉曼光譜儀等儀器進行無損鑒定分析,對該出土玉器的名稱、分類、沁色和寶石的顔色、光澤、透明度、密度等寶石學參數、玉石結構和質地特征,以及玉器紋飾和制作工藝進行觀察、鑒定和研究。

這裡選取23件(套)比較典型的玉器白化受沁現象,将這些玉器情況介紹如下。

從這些玉器中可以看出玉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白沁現象,白沁現象又俗稱鈣化,是指玉器經長期風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層白色松軟的包體(閃玉白化後,常常會比重變輕,硬度下降)。對玉器的白化現象,清代學者對其研究得比較詳細,記錄也比較豐富,比如清代徐壽基在《玉譜類編》中寫道:“玉在土中與物相附久即沁。入其黃者為黃土沁、松香沁;白者為石灰沁;青者為青土沁、銅青沁;綠者為銅綠沁;黑者為水銀沁。”民國學者劉子芬在其著作《古玉考》中寫道:“玉有軟硬二種,皆含有石灰與水銀。……又新出土之古玉器,其表面常現白色,如沾粘石灰,然經人盤弄後,體内複生白點,如含渣滓然,亦即其本體中所化分之石灰。”對于玉器白化的成因,清代學者認為因為玉器入土年代久遠,地裡的石灰浸淫于玉器之上,是以形成了玉器白化。而民國學者多認為玉器本體内含有石灰所導緻白化。

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科技(比如紅外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雷射拉曼光譜儀等)應用于玉器的研究,人們對玉器白化現象有了科學的認識。首先,玉器白化現象是玉器在入土埋藏後形成的,可以改變玉器原有的一些實體性質,如顔色、透明度、硬度等;鈣化現象的發現表明白化現象也能改變玉器原有的某些化學性質,如鈣鹽成分的沉積滲透。是以在進行玉器的文物考古研究時,應尤其注意對玉器材質的原始面貌的有效識别和資訊提取,避開風化區域。全器白化玉器的原始面貌可借助透射光進行判斷,嚴重整體白化玉器的原始面貌需要借助同墓出土的其他玉器進行輔助判斷。其次,以往的研究已經證明玉器受沁部分疏松的不少白化玉器已屬于脆弱性文物,是以需要搶救性的加強修複以及預防性的适宜環境。

從肉眼觀察可知,太子墓出土的這23件(套)玉器受沁程度和受沁特征差别比較大。輕度受沁的玉器可以直接用肉眼辨認出玉的本來顔色,玉器表現出油脂光澤、微透明-半透明的光學特征,中度和重度受沁的玉器其本來的玉性特征受到破壞,這些玉器的光澤度、透明度和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現為蠟狀光澤-土狀光澤、微透明-不透明。對這些出土玉器用紅外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雷射拉曼光譜儀等儀器進行測試,得出結果:這23件(套)玉器中有20件為軟玉,這些軟玉又分為白玉和青白玉兩種;還有2件玉器的測試結果為細砂岩,1件為大理岩。

虢國太子墓中玉器受沁後,如何看懂其白化現象

▲魚尾龍形玉佩

玉器白化現象造成了玉器内部的結構疏松,玉器白化呈現點狀和片狀分布的白化現象,也有的玉器全身呈白化現象,而玉器鈣化嚴重的區域用手摸上去有掉落粉末狀顆粒,這對玉器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是以對白化及鈣化嚴重的玉器應該進行有效的保護,并且對玉器的儲存環境也要進行相應的處理達到保護玉器的理想效果。

玉玦肉眼觀察其呈蠟狀-土狀光澤、微透明-不透明(強光下半透明)、隐晶質緻密-顆粒感不緻密、體狀受沁、黃白色沁,肉眼可分辨出青白色本色和黃白色沁色。玉管器身為滲入内部的兩條帶狀沁,與其他玉器受沁方向不同,是以光澤和透明度都較好。在顯微鏡下,未受沁部分呈青白色透明狀,而白色受沁部分不透明、土黃色受沁部分半透明。

魚尾龍形玉佩玉器呈蠟狀-土狀光澤、不透明,體狀受沁,沁色有白色、土黃色和黃褐色,有些保有隐晶質緻密的結構,有些因受沁疏松而顯顆粒感。魚尾龍形玉佩未受沁部分為青白色,在透射光下白色沁為半透明-不透明,土黃色沁為半透明,黃褐色沁為不透明。綜合上述玉器情況來看,受沁會改變玉石的顔色,使其光澤和透明度下降,同一塊玉器可以有多種沁色,不同部位的受沁程度不同。

對纏尾雙龍紋玦受沁程度進行顯微觀察,沁色有沿紋飾分布的規律,說明玉器雕刻加工會破壞玉質的表面結構,導緻其更容易受沁,在顯微鏡下,纏尾雙龍紋玦中含有塊狀青白色物質,應是結晶顆粒較大的透閃石,比周圍隐晶質透閃石的受沁程度輕,說明同種物質在相同環境下結晶程度好的受沁程度相對較弱。

虢國太子墓中玉器受沁後,如何看懂其白化現象

▲玉玦

虢國太子墓中玉器受沁後,如何看懂其白化現象

▲盤龍形玉佩

從M2011号墓的玉器科學分析結果表明:一是玉器的材質不同,其白化程度不同,白化現象從弱到強依次為透閃石、蛇紋石、細砂岩。玉環屬于透閃石,白化現象很少,隻有在玉環的一邊,有一些點狀的白化斑點,且白化斑點隻浮于表面,沒有深入到玉器本體内。人形佩屬于蛇紋石,玉器晶體中金屬陽離子Mg元素已流失很多,使得SiO2的百分含量超過了正常值,玉器嚴重白化,其本體隻保留住了纖維狀的蛇紋石晶體形态。玉管為大理岩,全部受沁呈灰白色,玉器受沁嚴重,質地粗糙,用手觸摸玉器表面,表面有粉末狀顆粒,并且易脫落。

二是玉器材質相同,但玉器白化程度随着琢玉技藝和工藝的複雜程度而變化。纏尾雙龍紋玦和玉管都是隐晶質緻密青白玉,玉管由于制作工藝簡單,不需要雕刻許多紋飾,表面打磨抛光精細,是以,玉管的白化現象為滲入内部的兩條帶狀沁,與其他玉器受沁方向不同,是以光澤和透明度都較好。

虢國太子墓中玉器受沁後,如何看懂其白化現象
虢國太子墓中玉器受沁後,如何看懂其白化現象

▲左:玉管;右:玉人

不同級别的墓葬所用玉與石的比例及玉質的優劣不同,等級越高的墓葬其玉器所占的比例越高,軟玉的質地和加工也越好。M2011太子墓是七鼎墓,出土玉器大部分為白玉和青白玉質的軟玉,也證明主人身份等級較高,同時也說明玉在當時已是等級、權力、禮儀、财富的象征,這也佐證了《周禮·考工記·玉人》等級用玉的真實性。

原标題:虢國太子墓出土玉器“白化”現象分析

作者:焦婧

作者機關:虢國博物館

本号刊載的作品(含标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