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的作戰曆程中,反坦克作戰的戰例是非常多的。這主要是因為我軍長期以來都沒有裝甲部隊,而敵人的武器裝備卻比我們要好很多,面對敵人的坦克裝甲部隊,自然就需要進行反坦克作戰了。
最初,我們的作戰任務就是擊毀擊傷敵人的坦克,但随着我軍的規模越來越大,作戰任務也多種多樣,坦克這種武器也是我們非常需要的。是以在戰鬥中繳獲坦克并為我所用,打造自己的裝甲部隊,便提上了日程。

在當時,坦克是一種很先進的陸戰兵器,它的裝甲可以抵禦很多武器的攻擊,還裝載有火炮和機槍,火力很強大,甚至這鐵家夥機動起來僅靠橫沖直撞也不好對付。想打掉一輛坦克本就不容易,更别說繳獲後還能為我所用了。
在解放戰争時,國軍裝甲部隊編成了3個戰車團,并将戰車以營連為機關分拆,然後跟步兵師旅及炮兵、汽車等合編為快速縱隊,試圖發揮坦克的突擊力來将我軍擊敗。
在國軍戰鬥部隊中,裝甲兵是跟空軍一樣狂妄的存在,其裝甲兵教導總隊總隊長石祖黃甚至連國府防長白崇禧都不放在眼裡。對于即将交戰的對手,國軍裝甲兵普遍認為連日軍都不是他們的對手,用坦克機械化部隊對付幾乎沒有任何反坦克兵器的“土八路”,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
結果我軍的作戰方式非常靈活,國軍快速縱隊不僅抓不住我軍主力,反倒在我軍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戰略下不斷落敗。
其中實力最強的第1快速縱隊于1947年1月的魯南戰役中即被我華東部隊殲滅,坦克被繳獲24輛、105毫米榴彈炮被繳獲48門,此外還有大量汽車和美械武器也被繳獲。
魯南大捷後,陳毅司令員高興之餘揮筆寫下:
快速部隊走如飛,印緬歸來自鼓吹;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都成廢鐵堆。快速縱隊今已矣,二十六師汝何為?徐州薛嶽掩面哭,南京蔣賊應淚垂。
需要說明的是,第1快速縱隊的坦克是以國軍裝甲兵戰車第1團第1營為主組編的,這個營前身是駐印軍戰車第1營,是當時國軍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作戰經驗最多的戰車營,其在魯南被殲後,是對國軍裝甲部隊的重大打擊。
魯南得勝後,我軍立即組織打造戰場,其中大炮、坦克等技術裝備由華東軍政大學炮兵大隊來打掃回收,具體由第3中隊收集坦克。
當時在戰場上發現的坦克一共有24輛,但是有的栽在深溝裡,有的陷在泥坑裡,有的是被我軍打壞的,有的則是國軍自己破壞的,分布範圍很廣而且狀況也很壞。
我們當時不懂坦克,也沒有足夠的工具,經過極大的努力和動員解放戰士才最終修複了6輛M3A3坦克開走。因敵情變化,其餘坦克在盡可能拆走零件後予以摧毀。
以前都是國軍坦克打我們,這次我們自己也有了6輛美式坦克,剛剛成立的華東野戰軍對此是非常重視的。專門調來了曾在新疆學習過坦克裝甲車操作的王崇國等技術人才,又調來了東江縱隊的部分連排幹部,然後再加上炮兵大隊第3中隊的部分人員和從各部隊中抽來懂坦克的解放戰士,組建了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特科學校坦克隊。
當時全隊隻有93人,分為3個區隊和1個器械保管組,第1、第2區隊各配3輛坦克,第3區隊擔負修理任務,坦克隊的成立标志着華東野戰軍裝甲部隊的開端。
當時華野首長曾問坦克隊3個月後能不能參戰,坦克隊指導員趙之一表示完全不懂坦克技術,争取6個月後參戰。實際上由于各方面的困難,坦克隊真正參戰就到了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了,此時距坦克隊成立已有一年半時間。
在這裡我們提一下《長津湖》裡的情節,電影中吳京飾演的7連連長伍千裡等人操作美軍的M26坦克來打美軍自己的坦克。電影中為了強調這一操作的合理性,設定的背景是7連曾在魯南戰役中繳獲過坦克,是以會用。
其實類似的情節在《戰火熔爐》、《功勳李延年》中都有出現,背景也是懂國軍的坦克,是以可以操作美軍坦克。
對普通觀衆來說,這個解釋似乎能說得通,但實際上是比較困難的。
因為魯南戰役中繳獲的是M3A3坦克,這幾乎是國軍當時所用的最強坦克了。但是美軍在長津湖地區使用的是M26和M4,這些坦克并沒有裝備給國軍(少量殘品M4除外),是以志願軍當時是沒見過這些美式坦克的。坦克根本都不一樣,這玩意可不是直接上手就會操作的。
比如在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第27軍242團曾擊毀/繳獲了6輛美軍坦克,其中有的損傷并不大,但也沒有說誰直接上手就能操弄的。因為當時志願軍入朝的沒有裝甲部隊,普通步兵部隊中連會開汽車的幾乎都沒有,即便是繳獲了坦克也實在是難以操作。
坦克技術不是直接把弄兩下就能學會的,魯南戰役後我們打掃戰場用了那麼長時間,動用了幾乎所有的技術力量,最後也才開出來6輛而已。
如果哪個步兵能有直接上手就會開的技術,那麼早就被抽調到坦克隊了。甚至說當時别說懂坦克,就是懂汽車的,也不會留在步兵連隊,也早就被抽調走了。
更進一步來說,一些連排級幹部本身不太懂技術,但文化素養和天分較好,也會被抽調到特種兵中學習技術,我們從華東坦克隊剛成立時的人員構成分析下,就知道當時技術人才是有多寶貴了。
當時坦克隊的隊長是王崇國,這是一名紅軍幹部,西路軍突圍到新疆後曾在“新兵營”中學習過坦克裝甲車,這是我軍自己培養的極少數裝甲技術人才。
學完開汽車,接着就是學習開坦克。這裡的坦克,隻不過是幾輛第一次世界大戰留下來的舊車子,武器分三層安裝,半天發動不着。盛世才的裝甲大隊有200多人,裝備着輕型和重型兩種裝甲車。
輕裝甲車有兩挺德克特拉瓦機關槍,重型多一門七五公厘炮(實際可能指BA-6/27裝甲車和FAI裝甲車,當然多年後的回憶與具體技術參數會有些出入),這就算當時的坦克學校了。
在那時,我們四排被配置設定學習裝有輕機槍和小炮的裝甲車,這就引起他排同志的羨慕,他們每天在營房裡看見我們學習回來,總要跟我們開玩笑:快看啦,紅軍的裝甲旅來了。我們聽了心裡自然高興,但有時心裡也感到不安,總覺得學不好就對不起同志們。
據其他老同志回憶,當時學習裝甲車技術,發動機構造、戰術技術都要學,駕駛員、武器操作員和觀察員等都要求是全能的,而有些教官并沒有什麼耐心和細心去教我們,王崇國他們就分别做筆記,然後休息的時候互相參考和補充,一同研究解決疑難點。
當時學會了裝甲車之後,本來有計劃要學新式坦克的,不過随着形勢變化這種可能顯然不存在了。1940年初,“新兵營”傳回延安,帶回了4挺DT坦克機槍和4萬發子彈(另一說為4000發)。
不過我們當時顯然沒有坦克、裝甲車這些武器,是以幹部們就被分派出去了。王崇國被派往新四軍中任職,坦克隊組建前,王崇國任華東軍政大學汽車大隊副大隊長。在到坦克隊任職前,王崇國也已經有七八年時間沒有接觸過裝甲裝備了,而且蘇式裝甲車跟正經的美式坦克也不是一回事。
除了隊長王崇國之外,坦克隊初建時的基幹人員是華東軍政大學炮兵大隊第3中隊的30多名幹部和戰士。
在搜集坦克的時候,就是指導員趙之一帶着3中隊部分戰士去找的,後來3中隊大部分成員繼續搞炮兵,這個在當時是更優先的,因為火炮當時應用得更加廣泛,相對更容易形成戰鬥力,而趙之一等其他人則開始搞坦克。
當然了,他們之前是搞炮兵的,沒有搞過坦克,是以對這些十幾噸的鐵家夥也是沒辦法。
據當時3中隊學員韓真(坦克隊成立時第3區隊區隊長)回憶,在收集坦克時找到了33号車,附近還有步兵看押着20多個俘虜兵。當時我們過去問,誰是坦克兵?這些國軍士兵之前都受到欺騙宣傳,誰也不敢承認。因為俘虜中兩廣人較多,隊裡的梅奇同志就用家鄉話過去跟他們交談,講我軍的俘虜政策。
俘虜們聽明白些後就主動靠上來說話,有個俘虜壓着口音說,靠牆角那個可能是坦克兵,你們過去問問。
咱們過去問那個俘虜,你是坦克兵嗎?你要是自願參加到革命軍隊來為人民服務,我們最歡迎;如果一定要回家,我們發路費,開證明信。這個俘虜還很積極,說道:33号坦克就是我開的,天亮後咱們一塊兒去看看!
天亮後先吃飯,咱們的戰士吃的是高粱煎餅,給俘虜吃的是白面餅,看了坦克後說沒什麼大毛病,就是沒油了。這個情況上報後,陳毅司令員高度重視,下令在全軍範圍内收集繳獲的坦克油料,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
然後指導員趙之一又帶着修理人員和汽車駕駛員過來,大家跟動員的解放戰士一起把坦克給開動了,後來又把另一輛坦克從溝裡面拖了出來。
在坦克隊成立時,搜集坦克的這30多名學員就是最初的骨幹,當然具體懂坦克的則是10多名解放戰士。
其中,副駕駛員趙寶成是被國軍抓壯丁來的,被迫頂替“康洪青”名字入伍。陳毅、張雲逸等首長視察戰場時,看到了現場幫助修理的趙寶成,然後說道:你來開坦克,我來坐坐,好不好?
趙寶成開着坦克就地轉了一大圈。之後,張雲逸詢問他是否願意留在華野部隊。趙寶成選擇留下,并将自己真實姓名以及被抓頂替别人當兵等事說明。此後,趙寶成就成了解放戰士,并在随後的戰鬥中屢立功勳。
當然了,僅靠這少部分人組建坦克隊顯然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更多的骨幹。可技術人員就那麼一點,怎麼辦呢?直接培養。
坦克隊成立時,還有40多人是來自東江縱隊的連排級幹部和黨員骨幹。
東江縱隊,全稱是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成立于1943年12月,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兩支遊擊隊。抗戰時期,這支部隊活躍于華南,英勇頑強地抗擊着日軍。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煙台,後擴建為著名的兩廣縱隊。
當時東江縱隊的幹部們在華東軍政大學學習,在坦克隊成立時便抽出了40多名年輕、有天分、文化素養較好或有一定技術基礎的幹部加入。大家雖然不懂坦克,但是在日後的學習進步中卻都成為了人民解放軍初代裝甲兵的骨幹。
其中著名的“功勳坦克”車長沈許便是來自東江縱隊的骨幹,是我軍初代裝甲兵的兩大典型人物之一。
從以上情況來看,當時我軍坦克隊組建都是選調精兵強将,就這樣才湊了不到100人。要是步兵中繳獲坦克就能直接上手,那早就被調到坦克部隊了嘛!是以說電影中的情節,其實隻是藝術創造,這個大家要明白。
當然了,電影畢竟不是紀錄片,有些情節是可以誇張的,是以也沒必要非拿着這個說事兒。隻不過我們講到了這裡,有必要提一下當時的真實情況,否則大家都以為坦克那麼好操作,對于我軍裝甲兵初創階段的艱難程度和初代裝甲兵們的努力和付出,也就不會有深刻了解了。
以華東野戰軍坦克隊來說,并非抽調來精幹人員一下子就能玩得轉了,大家都需要學習。向誰學呢?向被俘的國軍技術人員和懂坦克的解放戰士。
國軍被俘的技術人員一開始很傲氣,認為土八路哪裡會開什麼美式坦克?而解放戰士大多隻懂操作,但不懂原理,很難講出個是以然來。是以大家一方面動員被俘人員,一方面勤學苦練,以群衆性的精神鑽研坦克,克服困難。
除此之外,這些坦克畢竟是戰場上收集來的,很多部件缺少、油料也不足,想要保持良好狀态也很不容易。而且當時還面臨國軍重兵的圍攻和飛機的空襲,坦克的轉移也很費周折。
自1947年初坦克隊成立後到1948年初,6輛坦克在在訓練和轉移過程中已損失2輛。好在坦克隊上下一心的學習下,理論和技術知識增長迅速,解放戰士的思想也被徹底解放,大家能夠形成合力。
而随着戰場形勢的變化,坦克隊也有了穩定的訓練場地,可以進行戰術訓練,由此才開始逐漸形成真正的戰鬥力。
在坦克隊逐漸形成戰鬥力時,坦克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充。1948年豫東戰役時,坦克隊長王崇國帶領部分幹部戰士搶出了2輛M3A3坦克,此後以此為基礎編為坦克2隊,之前的坦克隊則稱坦克1隊。因為剛改編沒多久,坦克1隊仍通常稱為坦克隊。
到1948年濟南戰役時,已經形成戰鬥力的華野坦克隊終于參戰,并在戰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