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呂铮:厚積薄發,才有了《三叉戟》

作者:中工網

原标題:

呂铮:(引題)

厚積薄發,才有了《三叉戟》(主題)

中國文化報記者 劉源隆

剛剛獲得“北京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号的呂铮19歲從警,有着17年的一線警察工作經曆,還參加過公安部境外緝捕行動。除了本職工作,他還是一位小說家,23歲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寫小說,曾連續五屆獲得金盾文學獎,2021年12月還榮獲第四屆茅盾新人獎。

“碎片時間”寫出17部著作

2003年,23歲的呂铮作為主辦偵查員破獲了一個經濟犯罪案件。“這個案件給我的震動特别大。”呂铮說,他當時便萌生了寫小說的想法,根據這個故事寫作了《黑弈》。從此,呂铮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創作小說,然而經濟案件跟刑事案件不一樣,刑事案件抓捕到嫌疑人就結束了,但經濟案件抓捕嫌疑人隻是開始,之後要查封其公司、當機資産及追查贓物、證物,然後罰沒相關資金,為被害人挽回損失,這一系列工作有可能會長達一兩年。是以,呂铮難有整段時間進行寫作,他說:“文學創作隻是我的業餘愛好,我的本職工作還是公安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呂铮也由此養成了利用碎片時間寫作的習慣。10分鐘寫200字,2個小時寫2000字,碰見有意思的事随時記錄,對他來說,生活中接觸的任何人和事都可能是素材。

當積累了足夠多的素材,呂铮便利用“五一”“十一”和春節假期,将素材整理成文。就這樣,筆耕不辍的他18年創作了17部長篇小說。

“最早的《黑弈》《迷惘》類似于紀實文學,第三部我開始有了作家的感覺,于是有了後來的《警校風雲》《巴士警探》《贖罪無門》影視化改編。”呂铮說。

厚積薄發,之後才有了2020年電視劇《三叉戟》的火爆。

努力展現中國警察的故事

呂铮每部小說都在展現不同警種的故事。“創作中,我覺得可以通過文學搭建警民之間的溝通橋梁。”呂铮說,比如《黑弈》聚焦經偵、《藏鋒》描寫特警、《獵狐行動》展現境外緝捕等。

“我覺得讓作品得到讀者認可是創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呂铮坦率地說,其實警察是很少看關于警察的影視作品的,他也隻看過《重案六組》等為數不多的根據真實案件創作的影視劇。在呂铮看來,藝術雖然高于生活,但也不應離生活太遠。

在出版《警校風雲》後,呂铮有一次去廈門出差,得知接待他的同僚在警校時就看過他的書,後來還有人因為看了他的書才立志當警察。得到同行的認可讓呂铮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電視劇《三叉戟》播出後,呂铮在微網誌上收到了許多網友的留言和私信。“這對我是巨大的鼓舞。”他說。

“未來是現實主義題材的時代,那些血腥的、奇幻的都會慢慢‘刹住’。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公安題材故事其實都是披着中國警察外衣的‘好萊塢故事’。”呂铮說,希望世界能看到可敬、可愛、可信的中國故事,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要相信社會有光

呂铮每創作一部小說都感覺被“掏空”。36歲時,他完成了第12本小說《三叉戟》。“寫完後,我突然覺得把自己寫廢了,因為我開始感到遊刃有餘了。”如何表現人物、如何制造沖突、如何安排結構,呂铮感到自己有了“套路”,警務工作者的敏感讓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危險信号。“就像一位老偵查員曾對我說,當某個案件類型你辦得遊刃有餘了,那一定要警惕,因為這代表止步不前。”

這之後,呂铮讓自己停了下來,不再追求一年一部長篇小說。他找來刑警學院最新的教材進行學習、利用周末到中央戲劇學院學習編劇和創作。2018年,呂铮開啟了被他稱為“第二個創作階段”的時期,《無所遁形》《迷探》《縱橫四海》《真相小組》《藏鋒》4年5部小說,呂铮再次感到被“掏空”,他說:“今年我又暫停了寫作,需要重新去補充養料了。”

從去年開始,呂铮陸續采訪了20多位不同崗位的警察同僚,他說:“實際上守護人民平安的好多警察并不是‘紅花’,大多數警察沒有立過顯赫功勞,他們就如同‘綠葉’般平凡地守護着城市和人民。”

“很多人喜歡拿着放大鏡去搜尋社會的陰暗面,創作世界觀灰暗的作品,這是我特别不能認同的。”呂铮坦言,作為警察,他所接觸到的黑暗遠比普通人多得多,“每天都接觸黑暗,我們才會更努力地付出,讓這個世界更好。”

去年,呂铮在創作《真相小組》時,希望傳達給讀者的是“什麼才是真正的警察”。對此,他總結了8個字——“洞悉黑暗,笃信光明”。呂铮動情地說:“我們一定要相信社會有光,我們也會身體力行地用我們的青春、熱血甚至是生命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這就是警察的精神狀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