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賞析 | 佛陀的微笑

作者:中華網佛學頻道

佛陀的微笑,蘊含着慈悲與智慧;諸佛菩薩的雕像,則在古意中傳唱着這深刻而神秘的韻緻。這種由内而外所散發出來的、富有深意而得端詳的古意笑容,成為整個亞洲地區佛像藝術的基調。

賞析 | 佛陀的微笑

佛坐像 西魏 高163.5公分

賞析 | 佛陀的微笑

佛坐像 北魏彩塑 高92公分

敦煌石窟 第259窟

當年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用意,就是希望學佛者能夠放下對各種現象的執著,能夠把握“當下的禅機”。禅修的道路從神秀的“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循序漸進,到惠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頓悟本體,這也是一種次第。

賞析 | 佛陀的微笑

佛坐像 北齊 響堂山石窟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賞析 | 佛陀的微笑

釋迦牟尼佛坐像 5世紀 高185公分

石雕 鹿野苑聖地出土典藏

賞析 | 佛陀的微笑

佛立像 金銅 約11世紀 高950公分

緬甸蒲甘時期 阿南達佛塔寺《般若經》中一句佛陀「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提供了領悟佛陀微笑妙意的切入點。以天眼觀看世間的佛陀為什麼舉身微笑?佛陀看見了什麼?微笑的理由又是什麼?《大智度論》中這麼說着:佛陀以天眼看見衆生一心追求安樂,卻反而得到更多苦惱,而衆生之是以有這麼多苦惱,都是因為執着于「我相」。佛陀還看見害怕苦、逃避苦的衆生,因為不了解痛苦形成的原因,反而做出更多讓自己更憂悲苦惱的事,就像一心想要尋找好路的盲人,盲闖瞎撞之後卻反而掉進更深的坑洞裡。以慈眼凝視衆生的佛陀,看見這一切的現象,臉上不覺泛起慈悲與寬容的笑容。這不是輕視、取笑的笑,而是有如慈母般慈愛衆生的溫暖笑容。

賞析 | 佛陀的微笑

佛像 北魏 鞏縣第1窟中心柱北龛

《大智度論》中又說佛陀「因大因緣故一切身笑」,所謂的大因緣指的是佛陀即将宣說的《大般若經》。佛陀以慈眼凝視衆生,看見衆生的種種現象,不僅沒有絲毫擔心,反而因為看見未來的希望而感到高興。佛陀看見佛法的種子即将在衆生的世界裡播下,也看見衆生将因聽聞佛陀所開示的生滅法、因緣法而得解脫。衆生剛強的心雖然未必能立刻接收佛陀的教誨,但在佛陀以光明調柔之後,最後終能得到智慧。以慈眼凝視衆生的佛陀,看見衆生未來的覺悟,因而展露笑容。《大智度論》中也提到「衆生笑」的各種因緣,有人因歡喜而笑,有人因生氣而笑,而佛陀微笑的理由卻與衆生大相徑庭。佛陀因「種種希有難事故,舉身微笑。」所謂的「難事」,一是困難、二是難得。亦即佛陀因為成就了世上最困難也最難得的一件事而笑,這件難事便是「度化衆生」。

賞析 | 佛陀的微笑

佛三尊造像 東魏 貼金彩繪 石雕

高120.5公分 青州龍興寺出土

賞析 | 佛陀的微笑

佛坐像 北齊 大理石 高166.7公分

這件對一般人而言的困難事,對證得圓通無礙的佛陀而言,自然不是難事,隻是衆生無明愚癡,難以體悟佛說的「諸法相不生不滅,真空無字無名無言無說」的道理,是以才成為佛陀度衆的「高難度任務」。它的困難度,就像「背着幹草跳過大火,卻不使身上的任何一片葉子着火」那麼難。一般人面對這麼高難度的事,總免不了擔心憂愁,但佛陀卻依然微笑自若。這份笑容,正訴說着佛陀不畏艱難的意志與穿透無明的智慧,更展現了佛陀救度衆生的慈悲心。難與不難的分别在衆生的心理,而不在佛的眼裡。佛的眼裡,難與不難都值得歡喜。千百年來,諸佛菩薩就是以這樣的慈眼笑容,凝望着衆生。

賞析 | 佛陀的微笑

大盧舍那佛 唐代 高17.1公尺

河南 龍門石窟

賞析 | 佛陀的微笑

涅盤大佛 敦煌中唐 身長15.8公尺

佛像上的微笑傳達的是一種深層的領悟與内化的修為;一抹淡淡的微笑,婉轉投射出佛陀的慈悲與智慧。這種由内而外所散發出來的、富有深意而值得端詳的古意笑容,最後成為整個亞洲地區佛像藝術的基調。從印度到中國、日本到南韓、西藏到蒙古,乃至越南、泰國、高棉、緬甸……隻要有佛教存在的地方,就可以看見佛菩薩古意的微笑。吳哥窟「高棉的微笑」、雲岡石窟的大佛,乃至南韓百濟古國的思惟菩薩等等,都是「古意的微笑」最佳代言人。他們的微笑,傳誦着諸佛菩薩千古不變的慈悲與智慧。

圖文 丨 中天竺法淨禅寺

内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歡迎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