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事中的威海㉞

作者:Hi威海用戶端
故事中的威海㉞

古人曾說:“不義之财不可取,非分之财不可得。”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高尚品質和崇高社會責任感的具體展現。

在300多年前的威海衛城郊,有一個人名叫郭世玉。面對從天而降的巨額财産,他不貪心,不動心,得到了人們高度贊揚。

郭世玉生活在清朝乾隆時期,家住威海衛城郊,幾塊貧瘠的莊稼地和三間茅草屋是他全部的财産,雖然不至于挨餓受凍,但全家人的日子也是過得緊巴巴的,捉襟見肘。

威海城郊山中杏樹頗多,且個兒大味甜。為了能多掙些錢補貼家用,每到杏子熟了的時節,郭世玉都會低價批發一些杏子,到城裡和周圍一些比較大的村子裡去賣,那些買杏子的人,有的給郭世玉錢币,有的則拿自己家産的糧食等物産來換。

這天,郭世玉的杏子生意做得特别順利,收獲滿滿,換來了糧食,還有一袋子麥麸。回到家,他在院子裡鋪了一尾席子,準備把換來的東西都晾曬晾曬,風幹後就可以長久儲存了。

當郭世玉從布袋裡往外倒麥麸時,“啪”一聲,一個布包裹從裡面掉了出來。郭世玉從地上撿起來,沉甸甸地,打開,裡面一堆大大小小的銀塊,掂量一下,足有十四五兩!有了這些銀子,郭世玉一家人四五年吃穿不用發愁了!

但是郭世玉并沒有因為這些意外之财而感到興奮,他通過這個布袋的顔色,知道袋子裡面的麥麸是城裡一戶李姓人家拿來換杏子的。顯然,這些銀子是李姓人家中的某個人藏在麥麸裡的。

如果郭世玉不動聲色把這些銀兩據為己有,絕對不會被人發現,有了這些銀兩,自己家也會馬上步入有錢人的行列,命運也會是以而改變……

但是郭世玉并沒有見财忘義。

郭世玉經常去城裡做買賣,通過多方打聽,知道李姓人家中的男主人是個不務正業的遊蕩行騙之徒,經常不在家。他的發妻早年去世了,現在娶的是後妻,家中還有年齡不大的兒子和買來的童養媳。李姓所得的錢财從來不給自己的家人,現在這些銀子沒了,其他家人将會百口難辯,惹意外之禍,遭受厄運。

當天,郭世玉就火急火燎地傳回縣城,把這些銀子送回到李家。李家的男主人和妻子孩子聞訊後在家門口等着,接到包裹後全家給郭世玉下跪感謝。李家的男主人也向郭世玉保證,今後善待家人,不再到處遊蕩,做個安分守己的人。

郭世玉拾金不昧的故事被記入清乾隆《威海衛志》,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見得思義、拾金不昧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的整體風氣,薪火相傳,至今的威海拾金不昧的事情比比皆是。

(夏照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