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故事中的威海㉞

作者:Hi威海客户端
故事中的威海㉞

古人曾说:“不义之财不可取,非分之财不可得。”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高尚品质和崇高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在300多年前的威海卫城郊,有一个人名叫郭世玉。面对从天而降的巨额财产,他不贪心,不动心,得到了人们高度赞扬。

郭世玉生活在清朝乾隆时期,家住威海卫城郊,几块贫瘠的庄稼地和三间茅草屋是他全部的财产,虽然不至于挨饿受冻,但全家人的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的,捉襟见肘。

威海城郊山中杏树颇多,且个儿大味甜。为了能多挣些钱补贴家用,每到杏子熟了的时节,郭世玉都会低价批发一些杏子,到城里和周围一些比较大的村子里去卖,那些买杏子的人,有的给郭世玉钱币,有的则拿自己家产的粮食等物产来换。

这天,郭世玉的杏子生意做得特别顺利,收获满满,换来了粮食,还有一袋子麦麸。回到家,他在院子里铺了一尾席子,准备把换来的东西都晾晒晾晒,风干后就可以长久保存了。

当郭世玉从布袋里往外倒麦麸时,“啪”一声,一个布包裹从里面掉了出来。郭世玉从地上捡起来,沉甸甸地,打开,里面一堆大大小小的银块,掂量一下,足有十四五两!有了这些银子,郭世玉一家人四五年吃穿不用发愁了!

但是郭世玉并没有因为这些意外之财而感到兴奋,他通过这个布袋的颜色,知道袋子里面的麦麸是城里一户李姓人家拿来换杏子的。显然,这些银子是李姓人家中的某个人藏在麦麸里的。

如果郭世玉不动声色把这些银两据为己有,绝对不会被人发现,有了这些银两,自己家也会马上步入有钱人的行列,命运也会因此而改变……

但是郭世玉并没有见财忘义。

郭世玉经常去城里做买卖,通过多方打听,知道李姓人家中的男主人是个不务正业的游荡行骗之徒,经常不在家。他的发妻早年去世了,现在娶的是后妻,家中还有年龄不大的儿子和买来的童养媳。李姓所得的钱财从来不给自己的家人,现在这些银子没了,其他家人将会百口难辩,惹意外之祸,遭受厄运。

当天,郭世玉就火急火燎地返回县城,把这些银子送回到李家。李家的男主人和妻子孩子闻讯后在家门口等着,接到包裹后全家给郭世玉下跪感谢。李家的男主人也向郭世玉保证,今后善待家人,不再到处游荡,做个安分守己的人。

郭世玉拾金不昧的故事被记入清乾隆《威海卫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见得思义、拾金不昧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整体风气,薪火相传,至今的威海拾金不昧的事情比比皆是。

(夏照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