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作者:好手信

在前兩年武漢封城的76天裡,居家隔離的武漢人民,最想念的便是樓下五塊錢一碗的熱幹面,為了解饞,武漢人集體将熱幹面訂單直逼某寶素食類榜首。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熱幹面之于武漢人或者在武漢待過一段時間的朋友來說,它不僅是衆多“過早”品種之一,不僅是一種漢味特色小吃,而是一種情懷,縱使離漢千萬裡,提起它喉管和味蕾總是不經意跳動。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誕生于碼頭文化

在20世紀30年代初,人民物質生活并不富裕,大家飲食普遍缺油水,飽腹抗餓變成了當時老百姓的第一飲食需求,一碗堿水面再裹上一層濃郁醇香芝麻醬,唇齒留香,回味無窮。便宜又管飽且好吃,是當時熱幹面在在武漢迅速流行起來十分重要的原因。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大名鼎鼎的熱幹面“頭牌”莫屬的老字号蔡林記。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創始人蔡明偉繼承食販李包延續前人切面的做法,将面煮熟、瀝水......并反複改良形成了一套特定的技藝流程——把面煮七八成熟,然後快速降溫并均勻抹上油,這樣賣面時,出貨量就快了。然後再淋上芝麻醬,别提多香了。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靠着長江的武漢盛行碼頭文化,碼頭勞工靠出苦力賺錢,養成了做人實在,做事爽快,過早也麻利的習慣。直到現在,很多武漢人過早還喜歡端碗熱幹面,邊走邊吃,風風火火。碼頭勞工勞作時間長,需要一次吃得飽,熱幹面的分量足、價格低,正好順應了碼頭勞工的這一需求。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熱幹面吃法“演變史”

大約在10多年前,湖南米粉作為湘味美食進攻武漢,與熱幹面并駕齊驅成為過早必選粉面類榜首。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在經營湖南米粉的過早店鋪裡,也會為了營業額的增長順帶供應熱幹面,于是小店老闆們也會順手在煮好的熱幹面裡加一勺湖南米粉的紅油鹵水,既讓化解了熱幹面的”幹“,吃起來更加口感順滑,也符合一大批重口喜辣的武漢人的口味。一時間,加鹵水成了熱幹面的新标配。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近年來,外地的食客慕名蔡林記而來,吃到了蔡林記店裡黑芝麻醬的熱幹面後,便開始認定滿大街的黃芝麻醬熱幹面是不正宗的”水貨“,念舊的食客也開始懷念老口味的熱幹面,于是乎,純味不加任何辣味鹵水的熱幹面又卷土重來。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無可替代的城市符号

現如今,武漢人吃熱幹面正适應了當下飛速發展的城市化節奏。從下面到完成佐料的調配加工,下面的師傅手速快得像打碟,不到30秒的時間裡,一碗熱騰騰的熱幹面就被送到食客手裡。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武漢人吃熱幹面的速度也是尤為之快,在武漢大街小巷、随處可見有人一邊趕着上班,一邊邁着急匆匆的步伐,手上也絲毫沒閑着,端着一碗熱幹面,挑起一大坨大口大口地往嘴裡塞。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五分鐘的時間熱幹面下肚,吃罷後再喝上一杯密封好的豆漿,帶着心滿意足的表情奔向城市裡的各大寫字樓。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在“熱幹面制作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申報書中,有句話是“熱幹面與武漢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最能代表武漢人性格和文化的相容并蓄,細膩而粗犷。”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談到熱幹面的細膩這一特點,著名武漢文化名人何祚歡說,熱幹面很能代表武漢人的性格,熱幹面的外表是粗放的,似乎人人都可以做,但核心卻是精緻。這個精緻就展現在做面的師傅,對作料的道地選材,以及做工的講究。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在民間,武漢熱幹面久負盛名,與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蘭州拉面、四川擔擔面并稱為大陸的“五大面條”。

那年封城的76天裡,整個武漢都在想念“熱幹面”

思念武漢從熱幹面開始,哪怕隔着口罩,一句“您七熱幹面了冒?”就暗示着滾燙而熱烈的生活氣息,在煮沸的熱水,挑起的堿水面中慢慢歸來,提起武漢手信,熱幹面當之無愧排名第一。

部分圖檔來源或改編自網際網路,

圖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侵删請聯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