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我變了。

92 年出生的我,越來越不禮貌、不要臉了。

罪狀主要有以下幾條:

不重要的人的邀約,統統拒絕;

不是親密好友,休想來我家玩;

一進朋友家門,就熟稔地打開對方冰箱找吃的;

想滔滔不絕一起聊天,必須要氣味相投;

最真誠的笑臉,隻給最熟悉的人……

咋說呢,就是完全陷入了社交舒适區,細數下來,身邊全是熟人。

你還記不記得前幾年大家對 00 後、95 後的讨伐?當時他們被噴最狠的那一點,就是不禮貌。

他們完全違背了所謂社會人的社交準則,不親切,不熱絡,不主動拉關系,跟他們不熟,他們就懶得理你,拽得狠。

2022 年,我年紀大了,反而加入他們了。

隻跟喜歡的人玩,誰對我好就跟誰玩,而且據我觀察,整個青年群體包括 85 後,都在往這種德行上靠攏:

曾經哭着喊着要走出社交舒适圈的青年,一個個都走了回來,跟熟悉的朋友幸福地癱在一起。

我分别找 85 後、90 後和 00 後朋友做了個調研,大家雖然年齡不統一,态度倒是很堅定。我們一緻認為:

“就算老天爺劈死我,也要把時間分給真正的朋友。”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年輕人要在一座城市過得踏實,至少是有兩個家的。

一個自己家,一個好朋友家 —— 都是可以随時上門,不把自己當外人的地方。

去朋友家還算做客?那不就我家嘛。

去朋友家還要帶啥?帶嘴就行了。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流程一般是這樣的:

進小區輕車熟路,甚至擁有朋友單元樓的門禁卡。

進門自己找拖鞋換,直奔朋友的冰箱拿零食吃。

癱在沙發上,打開電視,對忙着做飯的朋友一頓瞎叭叭。

“這包辣條我拆了啊,你酒呢,我想喝。

我看會電視,你别忘了給我做蛋糕啊。

上次的雞爪還有嗎,你給我備着了吧。”

朋友可能從來不給對象做飯,卻在為你做飯煲湯。

讀者 @咋的慣着 有個故事,有一次好朋友在她家,大晚上非要吃蝦尾。她滿世界買,結果被嫌棄這個不好,那個不好。

她一怒之下摔了手機,奪門而出,結果還是把蝦尾買了回來,然後看着朋友吃。

朋友 @大露露 跟我炫耀,她閨蜜家有一個她專屬的食物格,裡頭的東西專給她吃,閨蜜老公都不許動。鴨脖、雞腿、薯片、臘腸、莫名其妙口味的氣泡水,還有爸爸寄來的手作牛肉幹。

宗旨就是,不吃撐,就不許走出這個家門。

聽着挺不要臉的對吧?更可怕的還在後面呢。

熟人聚會進行到後頭,姿勢都會從坐着變成躺下,俗稱上炕社交。

仨人聚會,倆人在睡覺。

四人聚會,仨人在躺着,玩手機扯閑篇。

而且每個人都全無儀态,撩開T恤拍肚皮,剔牙不捂嘴,搶過你家的狗子抱在懷裡,平時化全妝的人全素顔。

有句名言說得好啊,一個人意識到自己不要臉時所感受到的羞愧有一個極限,一旦越過,就會從中得到巨大的快感。

在朋友家,感情越深,越不要臉。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而且,如果你是請朋友來的那一方,你也是不會覺得煩的。

想做飯就做飯,不想做就幾個人一起點外賣。

想說話就說話,不想說話就像家裡沒來人一樣,該洗衣服洗衣服該加班加班。

當你快樂地邀請朋友來你家,就是你心甘情願給了他們踏入你人生的入場券。

跟旁人在一起,會費電。

跟朋友在一起,是充電。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跟不熟的人一起,我們會說很多假話。

跟熟悉的朋友見面,我們會說很多屁話。

家長裡短,生活瑣碎,甚至會演變成某大型安利現場,頗有點媽媽見閨蜜的複古意味。

帶了一盒巨好吃的小魚幹,給你家貓嘗嘗。

買了一包巨難吃的薯片,塞你嘴裡感受感受。

睡了一個特舒服的枕頭,下次你來我家試試。

便利店調酒有啥新花樣,學會了哪首新歌準備在 KTV 亮一手,玩了哪個不錯的劇本殺……

以及最重要的,最近磕了哪對 cp ,并且早已從收藏夾裡,挑好了要按頭給朋友看的視訊,不容拒絕。

具體畫面就像下圖這位惶恐的河南大爺:

——“我不嗑了我不嗑了”

——“再嗑一下再嗑一下,你還沒看最經典的定情視訊呢!!”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當面看了還不算,日後還會檢查,強硬态度像老師在檢查作業。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托我朋友的福,我不僅磕到了各大内娛 CP ,還領悟了工藤新一x慕容世蘭,蘇明玉x樊勝美,孫悟空x嶽雲鵬的愛情。

而且相處夠久的人,在說屁話上是相當有默契的。

@DUO 和朋友的對話,仿佛密碼。“那誰和那誰那啥了”“奧我知道不就那誰嗎”看似啥也沒說,實則已經完成了八卦的交流。

@QIAN來 喜歡跟朋友互損,一個人的話茬,另一個人總能接上。“我跟她說以後死了也埋近點,友善晚上出來玩。 她說不行,我話太多會吵的她墳頭不安甯。”

哪怕是在最盛大的人生聚會上,我們也會用自己的方式,搞出一些隻有朋友不會介意的小意外。

@奶茶不太甜 經常遲到,甚至在朋友結婚那天,還是不争氣地遲到了。

“她給我打電話,到哪裡了,就等你了。

我挂了電話還不相信,到了之後,她把一排中間的位置留給我,司儀問,可以開始了嗎?她說,可以了。”

讀者 @佳 的故事更有戲劇性。

“她第一次跟我說交了男朋友的時候,我感覺房子塌了。

她和她先生領證的那天,我是見證人,居然比他們都到得早。

而我結婚時,台上司儀臨場發揮,讓她說幾句,她哭到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阿摩司·奧茲有句挺貼切的話,一種安靜、穩定的友誼,不需要不斷進行情感證明,也不仰仗我們多久見上一面。

朋友熟悉你的所有梗,接得上你所有話,你知道朋友談過幾個對象,朋友知道你喝醉之後有多丢人。

我們從不在彼此面前留下好印象,我們喜歡或愛上彼此的,就是這種不禮貌,不端莊。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按從前的社交觀念看,潛在的人脈,永遠比已經擁有的朋友重要。

但現在的年輕人,不信這一套。

我們上班下班,吃飯睡覺,會疲憊,會煩躁。與熟悉朋友的交往,簡直像無聊生活裡的一首詩,不一定是生存必需,但會讓你感覺自己很重要。

@少年心 下午上班,跟朋友說心煩想辭職。朋友說,我給你點份豆花吃。

@joy黃信玲 半工半讀念研究所學生,拿了一課 A ,告訴好友此事,并說要獎勵自己冰淇淋,立馬收到一個紅包“”。

@Per r 給好友接機,做了個用心而搞笑的歡迎牌,熱烈歡迎東北高曉松。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好好生活 從小到大沒收到過鮮花,生日就想要花。朋友邊吐槽她有病,邊抱着花坐兩個小時地鐵,親手交給她。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25歲後最快樂的事,是學會“不要臉”

人的一生,就是為關系而活的一生。可真正舒服的關系是怎樣的?

過去的日子不止你記着,你的朋友也幫你一起記着。

參與進朋友認真的小日子裡,會激發你也好好生活的欲望。

一項重要工作的啟動前夜,跟一個部門的小朋友喝酒聊工作,他會說他一點都不想聽你說這些。跟朋友約出來喝酒,你的每一句話都有回音。

我當年高喊着要走出社交舒适區,但我現在放棄了。

成長就是朋友逐漸變少的過程。既然如此,把精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人,說不定是一種更舒服的選擇。

我們随時聊天,一句“我最近吃了啥,好好吃”,就能開啟對話。

我們聊着聊着人就沒了,這代表大家重回日常,各忙各的。

我們不一定能從友誼中得到些什麼,但因為他們,在人聲嘈雜的世界,你永遠不必擔心你面對的是空門。

我們猛烈敲門,門開之後,是笑容滿面的朋友。

隻要你喜歡那些家夥,就夠了。

撰稿:大H

責編:麼有錢

晚禱時刻:

全世界最開心的事,

不過是一個平凡的下班晚上,

和朋友去吃飯。

祝你擁有一個願意寵着你

容許你放肆“不要臉”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