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半球高溫敲響氣候變化警鐘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近期,處于夏季的南半球多國熱浪滾滾。阿根廷、澳洲、烏拉圭等多個國家陸續出現極端高溫天氣,最高氣溫升至近50℃,多地高溫紀錄被打破,再次敲響全球氣候變化警鐘。

極端高溫帶來多重挑戰

據阿根廷國家氣象局報告,1月11日,阿根廷有11項高溫紀錄被打破。5個主要城市出現了有紀錄以來1月份的最高氣溫以及近50年來的最高氣溫資料。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當地時間1月13日,澳洲西部沿海小鎮昂斯洛出現了50.7℃的高溫,打平了60年前創造的南半球最高溫度紀錄,比當地常年同期溫度高了10℃以上。世界氣象組織正對這一紀錄進行核查。

據阿根廷當地媒體報道,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及其衛星城在高溫天氣期間出現大規模斷電,影響約70萬使用者的電力供應。據悉,阿根廷政府已宣布國家公共行政部門采用遠端辦公方式,以減少辦公場所的水電消耗。當地企業也被要求在每天下午最熱的時間段縮減産能,把電力留給住宅區。

“極端高溫将給經濟社會運作帶來多重負面影響。”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例如,水、電等資源被大量消耗,勢必影響經濟複蘇程序;有可能導緻路面變形坍塌、車輛發動機過熱等,極易引發交通事故;會顯著增加人體呼吸、循環、泌尿等系統疾病風險,在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複的形勢下,醫療資源将面臨更大壓力。多重挑戰下,政府治理難度加大,社會穩定或将受到沖擊。

氣候變化危機日益嚴峻

事實上,類似于南半球的極端高溫天氣,也曾出現于2021年夏季的北半球。過去一年,全球多地極端天氣頻發。美國加州東南部死亡谷國家公園氣溫一度達到81℃;歐洲中西部多國暴雨肆虐,引發嚴重洪災;美國加州、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省、俄羅斯西伯利亞與南美洲亞馬遜熱帶雨林等出現大範圍火災……

“受全球變暖影響,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已趨于常态。”巢清塵說,“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釋出的報告,全球氣候系統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1970年以來的50年是過去2000年以來最暖的50年。”

2021年9月,世界氣象組織釋出《天氣、氣候和水極端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圖集(1970—2019)報告》顯示,過去50年,全球範圍内與天氣、氣候和水患相關的災害事件數量增長了5倍,所報告的經濟損失增加了7倍,嚴重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福祉和安康。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近日稱,2021年的極端天氣事件導緻農産品價格飙升,2022年糧食價格或将維持高位。2021年底,拉尼娜現象連續第二年出現,引發人們對農作物受損的擔憂。

巢清塵分析,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一些複合型極端事件也不斷增多,如熱浪和幹旱同時或連續發生;野外火災發生頻率越來越高;沿海和河口地區的洪澇、台風(飓風)、風暴潮等頻發。各種“灰犀牛”事件提醒人們,氣候變化危機已在眼前,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風險的緊迫性不容忽視。

氣候治理呼喚務實合作

氣候變化問題作為一種非傳統安全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2021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來自世界190多個國家的談判代表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公約》,重申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進一步強調需要快速、深入和持續地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以實作《巴黎協定》确定的溫升控制在2℃内,并力争實作1.5℃的目标,讓世界免遭災難性氣候變化。此次會議開啟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征程。

“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變暖和極端天氣頻繁、高強度發生的‘罪魁禍首’。”巢清塵分析指出,短期來看,減輕自然災害負面影響是各國面臨的緊迫任務。各國需要加強合作,提高對氣候災害的預警能力,加強對極端天氣事件的監測和風險評估,重點關注經濟建設和區域發展過程中與極端事件相關的農業和水資源風險加劇、生态安全風險更新、健康安全風險加大等問題,做到科學規劃、提前布局,努力提高适應能力。從長期來看,減排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之路。建構公平合理、務實有效和合作共赢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需要各方攜手共進、落實行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