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孟英的兩幅挽聯,道盡了一代名醫的心酸和無奈,無愧中醫之魂

作者:外行人說的外行話

《随息居重訂霍亂論》是清末名醫王孟英所著,雖然該書圍繞着霍亂病展開讨論,但内容卻并非單單隻涉及霍亂。

初讀其書,看其辨證論治往往獨出心裁,立方遣藥多是輕靈駁雜,但反複誦讀,便能發現處處皆符合醫理藥理,讓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開闊。

此書并非隻是一部瘟疫學著作,而是一部學習、領悟、掌握中醫經典理論的非常好的書籍。如果隻因書名而棄之不讀,殊為可惜。

王孟英的兩幅挽聯,道盡了一代名醫的心酸和無奈,無愧中醫之魂

此書也并非隻是一部溫病學著作。王孟英雖然是溫病理論的集大成者,但通過閱讀本書中的醫案,其理法方藥均未脫離《黃帝内經》、《傷寒論》,經方的使用也是非常頻繁,而且是信手拈來,恰到好處。

王孟英出生于醫學世家,十四歲時父親去世,遂立志學醫,閉門苦讀十年而終有所成。王孟英資質聰慧,卻早早就撇去了求取功名之心,而耽心于醫藥,在當時被看做甘自廢棄,世人以癡視之,王孟英遂自号半癡山人。在王孟英的著作當中經常可以看到其以半癡自稱。

49歲時,遵先人遺志回歸原籍。雖醫名大盛,且著作等身,但仍是“貧無錐地,賃屋而居”,僅有一硯随身,乃名其草堂為歸硯。王孟英的《歸硯錄》就是在此期間編著的。

此段好景隻持續了三年左右,受太平天國起義波及,王孟英又開始了颠沛流離的生活。每到一處,便題所居為“随息”,取随處以息之意。

孟英移居到申江(位于現在的上海)後,才算比較安定的生活下來,《随息居重訂霍亂論》便是在此期間所著。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是一代名醫,但王孟英一生的境遇是非常坎坷波折的。

在讀本書時,王孟英所寫的兩幅挽聯讓我印象深刻。

王孟英的兩幅挽聯,道盡了一代名醫的心酸和無奈,無愧中醫之魂

其一,挽金簠齋。

飄泊正無聊,感廿載神交,萍聚申江,将檢殘編求品鑒。

考終原是福,徑一朝仙去,風凄秋夜,那堪衰鬓喪知音。

金簠齋确實是王孟英的知音,而且也是促使王孟英編寫《重訂霍亂論》的關鍵因素。

在王孟英所處的年代,尤其是南方,霍亂橫行,是以王孟英早在道光年間就編著了《霍亂論》。

王孟英定居于申江時已是同治年間。在王孟英來申江之前,精通醫道的金簠齋為解當時憂困便四處尋找《霍亂論》,但總也沒找到。得知王孟英來到申江後,金簠齋便親自造訪,并與王孟英結成好友。

因為戰亂頻仍,《霍亂論》的原版已經找不到了,金簠齋建議王孟英重訂《霍亂論》。

王孟英婉拒了金簠齋的要求,并說“自揣無撥亂才,方悔少年妄作之非。”意思是說,《霍亂論》是年輕時寫的,那時年少氣盛,很多内容經不起推敲。

金簠齋除了建議王孟英出書外,還積極地給王孟英介紹病号。

但金簠齋也突患霍亂而亡,王孟英十分悲痛,遂重訂《霍亂論》以慰金簠齋,這也就是對聯中所提到的“将檢殘編求品鑒”。

王孟英的兩幅挽聯,道盡了一代名醫的心酸和無奈,無愧中醫之魂

黃梅未落青梅落

其二,挽愛女。

垂老别兒行,隻因贍養無人。吾雖好遊,說不盡憂勤惕厲底苦衷,指望異日歸來,或藉汝曹娛暮景。

瀕危思父療,雖曰死生有命。爾如鑄錯,試便了燥熱寒涼諸謬藥,回憶昔年鞠育,徒傾我淚灑秋風。

王孟英的次女,名定宜,年二十歲,平時體實耐勞,嫁給了同鄉戴氏。

書中記載:初旬,接女夫信雲:女于八月二十三日,忽患痛瀉,肢冷脈伏,崔某進附子理中東加減,瀉不止而苔黑唇燥,頗露熱象。改投犀、斛、生脈散等藥,形漸脫。又用附桂八味湯,遂于二十九日舌焦如炭而逝。彌留時語婿曰∶吾父在此,病不至是也。

王孟英接到了一封女兒病故的書信,書中詳細記載了女兒患病和用藥的過程。不但為白發人送黑發人,而且女兒是被誤治而死的。想到女兒臨終前所言的“吾父在此,病不至是也”,既是父親,又是醫生的王孟英,其心情可想而知。

令人唏噓的是,一個良朋,一個愛女,竟是同日同病而亡。

本書中,王孟英還記載了妻子去世的過程:淩晨患病,午時已入膏肓,戌時而亡。彼時王孟英就在妻子身邊,卻束手無策。

王孟英何以能在重重艱難困苦中而矢志不渝,是讀其著作時時刻萦繞的思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