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獨立30年,中亞五國苦尋發展之路

作者:環球時報
獨立30年,中亞五國苦尋發展之路

哈薩克斯坦的局勢迅速恢複平靜。19日,集安組織維和人員按計劃全部撤離。18日,哈政府通過有關穩定社會和經濟形勢的計劃,承諾将提高居民收入作為主要任務,并對在騷亂中受影響的個人和商業團體提供延期償還小微貸款等各種支援。哈國此次動蕩也讓人聯想到蘇聯解體30年、中亞五國獨立30年。處于轉型期的中亞五國發展程度不一:有的體量大,發展程度好;有的人口多,蘇聯留下的底子厚;有的經濟基礎較差,經曆過内戰或“顔色革命”;有的能源豐富,但對外十分封閉。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中亞國家仍面臨着很多發展中的“不确定性”,也努力在國際競争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模式。

“和後蘇聯空間的國家同病相憐”

随着政府作出穩定社會和經濟的努力,哈主流媒體對國家今後發展的預期較為積極。哈薩克斯坦“騰格裡新聞網”以“祝賀新哈薩克斯坦!托卡耶夫總統對下一階段事項作出訓示”為題,着重分析有關政府改善民生的内容,并表示“事實上,哈薩克斯坦已重獲新生”。随着騷亂平息,哈國百姓開始互幫互助,銀行也推遲群眾償還貸款。接受西方媒體采訪的哈國群眾表示,他們厭惡暴力、無序的社會亂象,渴望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中俄不允許中亞地區生亂生戰。”這是哈國騷亂逐漸平息後,俄羅斯媒體最為關注的一個現象。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院長馬斯洛夫強調,中俄雙方對哈薩克斯坦事件的評價基本吻合,不會允許西方在中亞地區搞“顔色革命”,也會積極防範恐怖主義在該地區生亂。

借哈國局勢變化和中亞五國慶祝獨立30周年之機,俄媒還做了一番盤點。俄《生意人報》文章稱,自獨立以來,該地區局勢一直不穩定。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各走各的路,但事實證明,每個國家都與後蘇聯空間的其他國家一樣同病相憐,如内戰、陰謀、“顔色革命”、不成功的改革,不僅國家内部有争鬥,有的還與鄰國有沖突。最初的重大沖擊來自塔吉克斯坦,該國始于1992年的血腥内戰造成數萬人死亡,實作最後的和平用了8年多時間。土庫曼斯坦一直将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但該國在外交政策上的中立,也保證了國家的相對穩定。吉爾吉斯斯坦則多次發生“顔色革命”和政治動蕩。對烏茲别克斯坦來說,最嚴重的沖擊是2005年5月在安集延發生的騷亂。文章提到“中亞穩定之島”哈薩克斯坦時寫道:盡管首任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努力将風險降至最低,并大力發展國家經濟,但該國也多次發生動蕩。如2011年12月,哈西部紮瑙津小鎮石油勞工舉行抗議,要求提高薪水,并引發騷亂。還有專家表示,目前中亞的主要問題之一是人口增長尚未得到解決。同時,有大量中亞國家移民前往俄羅斯,勞動力不足影響到地區的經濟發展。

俄羅斯“專家”網文章認為,30年前,曆史給中亞國家創造了獨特的機會,獨立30年來,這些國家的成功或失敗不僅取決于蘇聯留下什麼樣的資源和工業基礎,更在于它們如何實作自我發展和融入區域與全球經濟。俄高等經濟大學教授安德烈·卡贊采夫認為,哈國的石油和天然氣業幾乎是白手起家,這不僅要歸功于巨大的國際投資,也和國家上司人發揮決定性作用有關。俄國家戰略研究所專家尤裡·索洛佐博夫稱,如果沒有納紮爾巴耶夫的個人才華,這一切都是不可能實作的。

西方對中亞的未來更為關注。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認為,中亞地區是一個分裂的地區,有許多語言和種族,蘇聯時期“任意劃定的邊界”也給一些國家帶來紛争和沖突。盡管中亞國家7500萬人口中的大多數為穆斯林,但政府大多是世俗的。五個中亞國家都依賴于商品和勞動力的出口,都面臨着經濟波動劇烈、腐敗現象難除等問題,有的權力交接過程中還存在不穩定因素。

美國匹茲堡大學治理與市場中心通路學者阿克拉姆·馬羅夫近日在《國家利益》雜志撰文稱,中亞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和主權面臨着獨立30年來的最大挑戰:政府缺乏對日益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和國民不滿情緒的獨立分析與關注;權力移交時間過長、權責劃分不明确;政府部門受裙帶關系和腐敗困擾無法抵禦内外沖擊。2020年末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權更疊、吉塔兩國之間時有發生的邊境沖突,以及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權後持續不穩定局勢對中亞的影響等,都給該地區的未來發展帶來戰略上的不确定性。馬羅夫認為,中亞國家應建立有效、穩定的政治機構,但這并不意味着它們必須遵循自由化和民主化的做法,而是應建立以業績為基礎的官僚機構,“如果沒有深入的體制改革和經濟轉型,中亞的未來可能會很黯淡”。

“差異很大,共性問題也不少”

2005年底,《環球時報》記者第一次來中亞國家。記得當飛機降落在吉爾吉斯斯坦瑪納斯國際機場時,首先看到的是不遠處停放的一排美軍C—130運輸機。2001年“9·11”事件後,美軍借赴阿富汗打擊恐怖組織之機進駐中亞,瑪納斯機場成為美軍在中亞的主要基地之一。而幾十公裡外就是供俄羅斯上司的集安組織使用的坎特空軍基地。遙相呼應的兩個基地,折射出從蘇聯廢墟中獨立出來的中亞國家,大多為避免俄羅斯或美國的一家獨大而實行多元平衡外交政策。

當時的吉國首都比什凱克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很像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縣城,道路不寬,樓房老舊,人們的生活節奏很慢。但稍微深入當地社會,就會發現當地市政熱水24小時供應,街頭飯館幹淨衛生,市民衣着整潔,很少有人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蘇聯時期的社會保障和人文素質在中亞地區仍有着一定積澱。最近幾年記者重回吉國,發現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變化不是很大。

一位先後在中亞地區工作8年的中國學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最深的感觸是中亞國家雖是中國近鄰,但人民互相之間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比如我們習慣将中亞五國視為一體,但事實上這五個國家差異很大。”在他看來,中亞“領頭羊”哈薩克斯坦領土面積最大,達272萬多平方公裡,該國獨立以來靠油氣出口實作經濟高速發展,2020年GDP總值近1700億美元,超過中亞其他四國GDP總和。烏茲别克斯坦地處中亞的中心,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古城見證着其輝煌的曆史,該國農業經濟相對發達,且在中亞國家中人口數量最多,2021年人口達3486萬。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領土面積都不大,在中亞相對貧窮,2020年人均GDP均隻有1000美元上下。吉号稱是中亞最“民主”的國家,西方支援的非政府組織魚龍混雜,本國政治勢力林立,先後于2005年和2010年兩次鬧“革命”推翻政權;塔是中亞唯一經曆内戰的國家,獨立後的多年内戰給國民帶來無盡苦痛。土庫曼斯坦比較另類,雖然經濟依靠油氣出口發展較快,但還有一些蘇聯時期的氣息,公權力高度集中,計劃經濟為主,社會保障範圍寬泛但水準不高,網際網路也不發達。

據研究中亞問題的中國學者介紹,差異很大的中亞五國在過去30年也面臨一些共性問題。各國仍在探索适合自身國情的政治體制模式,公權力交接模式尚不成熟。中亞五國獨立後在形式上均實行西式民主體制,但實際上掌權的政治精英往往試圖壟斷權力,這給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穩定帶來一定風險。30年來,各國尚未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路徑,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多,像哈薩克斯坦首都努爾蘇丹這樣進行大規模建設的新城市在中亞地區可謂鳳毛麟角。各國的社會思潮存在一定的混亂。獨立後,一些中亞國家緻力于維護主權獨立,試圖以伊斯蘭文化、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等填補崩塌的蘇聯共産主義意識形态真空,削弱和平衡俄羅斯文化的深厚影響。這些嘗試有助于中亞各國社會擺脫俄羅斯的影響,但同時也造成多元文化的沖突和社會思想的混亂。剛剛平息的哈國騷亂清晰地呈現出社會思潮混亂帶來的負面效果:在經濟總體呈下行态勢的當下,有人随意在網上散布傳聞,煽風點火慫恿人們上街與政府對立;一些宗教極端分子則借機生亂,殺害警察、武力占領國家政府機關和重要社會設施,企圖推翻政權;部分哈國民族主義者還堅決反對集安組織派兵維和。

“中亞國家會尋求避免卷入國際競争”

在談到整個中亞地區的外交時,俄羅斯專家認為,在上世紀90年代,中亞國家與外部參與者的聯系比這些國家彼此之間的聯系要多得多,這導緻該地區“離心傾向優于向心傾向”。進入21世紀,随着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中亞區域内的聯系才逐漸開始改善。

據俄《生意人報》報道,烏茲别克斯坦政府曾積極與美國建立聯系,讓美國人建立基地,到2006年時又提出讓美軍撤離的問題。烏加入又退出欲抗衡俄羅斯取代獨聯體的“古阿姆集團”(格魯吉亞、烏茲别克斯坦、烏克蘭、阿塞拜疆和摩爾多瓦),并與集安組織保持着若即若離的關系。

“俄羅斯人是老師”。很多中亞國家的普通百姓,尤其是哈薩克斯坦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過這樣的話。即使是對沙俄統治深惡痛絕的哈薩克斯坦偉大詩人阿拜·庫南巴耶夫也說過:“智慧、寶藏、科學、技藝,一切均在俄羅斯蘊藏。”無論是蘇聯時期還是現在的俄羅斯,俄式文化對中亞的影響依舊很深,俄語是多國的通用語言,甚至是有些國家的官方語言之一。在一些國家的書店裡,大部分書籍,尤其是學術書籍都是俄語版的。

《紐約時報》近日刊文稱,夾在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陸國家,雖然人口隻有1900萬,但面積比整個西歐還大。哈薩克斯坦此前一直被視為這個不穩定地區裡的政治和經濟穩定支柱。由于哈俄結盟,其政經體制差不多也可以說是“俄羅斯的翻版”。文章認為,哈薩克斯坦對美國也很重要,它已成為在美國能源問題上影響舉足輕重的國家,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在哈西部投資數百億美元,而那裡正是本月騷亂開始的地方。盡管與俄方關系親密,但哈曆屆政府都與美方保持密切聯系,相比對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對哈薩克斯坦“後蘇聯時代的威權主義”批評較少。作為“後來者”,美國在蘇聯解體這30年一直加緊在中亞地區發展自己的勢力。曾有哈國群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很多美國志願者活躍在哈國各地的農村,尤其是人口較多的南部地區教英語。“自由歐洲電台”在中亞國家招募記者,并用當地語言進行報道。

由于地理和曆史因素,除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外,歐盟國家與中亞的聯系不夠密切。目前德國是歐盟唯一一個在所有五個中亞國家都設有使館的國家,阿拉木圖有歌德學院和哈薩克-德國大學,還有一些德國的基金會,該大學在學術方面比較活躍。哈薩克斯坦主要出口目的地國家前三位分别是中國、意大利和俄羅斯。貝盧斯科尼、普羅迪等意大利政要也與納紮爾巴耶夫保持良好的私人關系。意與中亞五國還建有“5+1”形式的外交峰會。橫跨歐亞的土耳其對中亞國家也很重視。去年11月,哈、土、烏、吉四個中亞國家和土耳其、阿塞拜疆宣布成立“突厥國家組織”。

俄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專家伊戈爾·薩文稱,這些年來,中亞及其周邊地區開始形成一個完整的交通網絡體系,并逐漸從不同方面覆寫整個地區,“特别是南北交通走廊、歐亞經濟聯盟機構以及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英國《經濟學人》分析說,最近幾年,中國向中亞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量資金,至少使其在經濟上減少了對俄羅斯的依賴。當然,西方國家也會加強對中亞地區的投入,不僅因為這些國家占據着靠近中俄的戰略要地,而且還是鈾等大宗商品的來源地。美國學者阿克拉姆·馬羅夫認為,考慮到與近鄰俄羅斯和中國的密切關系,以及與美國、歐盟、土耳其等保持有利關系的意願,中亞國家一定會尋求避免卷入國際競争。

來源:環球時報

駐吉爾吉斯斯坦、美國、意大利特約特派記者 常東 林日 謝亞宏 柳玉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