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作者:閱史鑒心
自從一九一二年孫先生上司着一幫仁人志士進行革命後,統治了中國五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于退出了曆史的洪流,一個嶄新的時代來臨了。這是一個動蕩的年代,軍閥割據、戰火紛飛,勞苦的大衆剛從封建制度中稍稍地解放出來,又一刻不停地進入了戰亂年代。面對強大的外國侵略者們,在清朝末年就不斷割地賠款的中國根本無力抵抗,西方的資本主義甚至是東亞的小國在大陸肆意壓榨、奴役中國人民,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近代民國的這一段曆史,充滿了動蕩,但是也出現了一大批風流人士。他們身處在曆史之中,用自己跌宕的一生書寫着這段曆史,他們充盈着這段曆史卻根本不知道也無法掌握這段曆史的發展方向,更甚者他們連自己的家族的氣運都無力改變。這也就肯定了民國一些大人物的後代們隻能随俗浮沉。曾經有史學家提出,面對這段不太長的曆史,要秉持着同情以及了解,因為隻有抱着這樣一種觀點,才能更加客觀地去看待身處這段曆史的人與事,這樣一種治史的立場,才能讓後人以一種更加公平的角度去評價這段曆史,而不是去極端的美化或者是醜化。網上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中國近代的民國時期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時期,它這個時代下産生的文人墨客是多麼的風華絕代,他們珍貴的友情、凄美的愛情以及關乎興衰榮辱的家族親情等,讓我們這些後人一邊為他們所處時代的無奈歎惋,一邊又羨慕着他們在動蕩時代下驚心動魄的故事。民國時代可以說是一個極為封建的時代,但相反的,我們也可以評價它為一個非常民主的時代,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是因為民國時代是中國從封建時代走向現代社會的過渡年代,它封建是因為人們的傳統思想太過根深蒂固,它民主是因為西方先進思想在中國内不斷地傳播。是以,在當時就有一大批這樣的人,他們接受外來思想的洗禮,在自身探索中不斷發現自己自由的真谛,他們寫書、育人,将這樣一種精神自由傳向祖國的大地。其中,就有這樣一位民國奇女子,她出身高貴,學識豐富、書寫的著作一度轟動全國,可她不僅才華橫溢就連長相在當時也是數一數二,甚至被稱為民國時期的“國民女神”,她的愛情故事更是一度被人們津津樂道,那麼她是誰呢?

喜歡曆史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既可以翻看往期的視訊,也不會錯過以後的精彩内容,點贊和關注就是我們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大家。

她是誰

林徽因,一九零四年出生在中國的南方福建,是一位漢族姑娘。她原來的名字“因”取“音”,她是家中的第一個女兒,從小就聰明伶俐,全家人都将她看做掌上明珠,從小生活就很幸福。在她五歲的時候,由她的姑媽教授知識、進行啟蒙學習。過了三年,舉家遷往當時中國的國際城市上海,在虹口的愛國國小上學。一九一四年,十歲的林徽因跟随着她的祖父前往了北京,與當時在北京的北洋政府内任職的父親一同居住在前朝的王公廠,并進入了當時資本主義英國教會在中國舉辦的北京培華女中讀書。

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林徽因

民國十二年,林徽因與在當時的中國很有名氣的一批進步青年在北平建立了一個社團,并且常常帶領舉辦和參加這個社團的一些文化活動,其中就參演過一出世界著名的詩劇的舞台劇。當時因為她美麗的裝扮以及一口流暢的英文,在當時的民國文藝界轟動一時。

後來在家人的安排下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一同去往國外留學,他們在美國一同讀了三年的書,因為當時就讀的學習的建築系不對外招收女性學生,是以情況所迫,隻能将自己的個人資訊注冊在了隔壁的美術學院。因為她從小就立志要做一名建築師,是以在學美術專業的同時還學習了建築學方面的主要課程,在認真的幾年學習後順利拿到了學位。她平時還喜歡寫詩,也喜歡寫書,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詩人和作家。

林徽因家的先祖時期是浙江的大戶,他爺爺名喚林孝恂,是清朝那會的舉人,以前曾在浙江的多個地方做過官。她還有一位同族的叔叔,在一場孫先生上司的起義中被軍閥頭目所抓犧牲,他就是林覺民,他在起義前就将寫給妻子的遺書準備好了,他将家國大義與以及對妻子的歉意說了個明白,讓我們這些後人再拜讀時為他們身處那樣一個時代而悲哀。她的父親是民國時期政治上有名的人物林長明。

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舊照片

24歲這年,學成回國後林徽因進入國内的一所大學的建築系工作,那就是在東三省的一所大學授課。同一年,接受了南方等多個學校的邀請,在這些學校做建築專業方面的演講。而且,她還曾與她的一位叔叔參與商讨并且設計了福州的一所文藝劇場,第二年,在東北大學的英語系擔任英語講師,教授學生專業英語。

從一九三零年開始,林徽因與她的丈夫梁思成先後去往了中國的15個省,将近200個縣市,調查并勘測、繪畫出了中國2738座古代建築,這一龐大的工程夫婦二人曆時15年之久。正是因為夫婦二人的多年盡心竭力地多出奔波,才使得我們國家的數處古老建築物被世人、中國政府以及國際所詳知,就這樣我們國家開始重視此類建築的保護,我們才能在現在中國的大地上看到這些美輪美奂的建築群。

林徽因27歲的時候,在北平的一所與建造相關的機關工作,第二年,上司并參與了當時北平的一座大學的地球物質館的設計,直到現在這座由她設計的館依舊完好的存在着。在這之後的很多年裡,她曾多次前往了山西、湖北、山東等地,對當地的一些古建築進行實地勘察後,獨立或者是與丈夫合作發表了許多份相關建築方面的調研報告和論文,也曾為梁思成書寫的清朝建築營造分析的一本著作寫過緒論,這本書一直是我們探讨并研究中國古老建築的必備書籍。

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林徽因畫像

新中國建立的這年九月,與多位大學的老師方一道通力合作設計了我們國家的國徽,她将自己一生的學識全部投放在了這項重大的工作中去。終于,在一九五零年的六月成功地完成了設計并被全國政協大會選中,現在我們看到的國徽就是這樣設計出來的。

中國新興政權建立一年後,當時已經46歲的林徽因被特别邀請參加了一場政協會議,并被當時的有關部門指定為北京現代都市方案的工程師。三年後,她成為了我們國家建築學會的主要負責人,同時兼任一家主打建造的雜志編輯,并在之後被邀請參加了文代會。又過了一年,51歲的林徽因病逝了。

她的“绯聞”

在近代的民國期間,出現過很多有才情的女子,但與當時的陸小曼、張愛玲等人相比,林徽因的能力可能要更加的全面,就連人生迹遇也比當時很多優秀、知名的女性幸運。她和很多文人組織了一個社團,她不僅是最早加入此社團的女性之一,還在文學、戲劇、建築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成就。她幾乎代表了那一個時代的女文人,有美麗的容顔、超群的才華,即使是情感方面也是那麼的純粹、美好,仿佛像童話故事中的公主一般,美滿而甜蜜。

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徐志摩與張幼儀

一九二一年的英國倫敦,當時隻有16歲的林徽因在西方國家旅遊的時候遇到了一個人,那個人就是一生多非議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風雅俊秀、意氣風發、知識淵博,有非常大的個人魅力,林徽因被他深深地迷惑了,而徐志摩同樣對長相美麗、才華出衆的林徽因很欣賞。是以,在認識後二人常常以書信作為媒介探讨習作等,在這期間徐志摩也給她寫過很多甜蜜的情作。在二人認識的第十年,徐志摩出了一本序集,在這本序集裡這樣說過,他的詩歌創作靈感是在與林徽因認識之後才真正被激發出來的,在二人未認識之前,他的寫作方向完全和詩歌不搭邊。

後來回國後,他們常常一起參加文藝活動,交往甚密。19歲那年,印度一位知名詩人來訪中華,林、徐二人一同為其翻譯,通路結束之後,這位外國詩人去往了下一個國家,徐志摩跟着這位詩人走了。林徽因也在家人的鋪排下與梁思成去了國外學習。四年後二人再見,形勢已經大變樣了,林徽因羅敷有夫,而徐志摩也再一次成婚了。

林徽因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回憶時,說過徐志摩對她在文學認識上侵染是很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徐志摩将她帶進了文學這條路。林徽因後來說過徐志摩愛着的那個林徽因或許隻是他想象出來的一個人,而這僅僅是基于一個詩人的一種浪漫幻想,而徐志摩心中的那個完美的“林徽因”根本就不是她本人。

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平劇

他們見證過西方對愛情的定義并為之向往,又聽從了父母的意願結為朱陳之好。二人因相同的愛好,感情一直很融洽,婚後的生活中,梁思成對她也很是珍惜。林徽因這個人不但有詩人獨有的浪漫情懷,而且對餘科學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也極其地高漲。他們夫婦二人在婚後曾前往山西省進行勘察古建築,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有非常多的發現,這些發現不但讓山西很多不被人發現的國家級的古建築走向全國甚至是走向世界,更是為中國建築史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一九一四年金嶽霖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來在遊曆了西方多個國家之後回國,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擔任講師,他在哲學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在當時也是很有名氣的哲學大家以及邏輯學家。他到去世時都沒有娶過别人,或許就是因為他愛的隻是林徽因吧。

林徽因夫婦經常會在家裡舉行小型的讀書聚會,而鄰居金嶽霖差不多次次都來。他們有同樣的人生經曆、文化學識,他們三人志同道合,感情極其的濃厚,值得注意的是,金嶽霖與他們夫婦二人一直都住在一條巷子裡面。他自從認識林徽因開始就很認可她的才能,是以對這個女人也非常的愛惜,林徽因對他也很尊重敬愛,他們兩人之間可以說是一種神交。金嶽霖對林徽因的感情也從未逾矩,他也一直是以一種朋友、知己的身份與她們夫婦二人相處的。

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梅蘭芳

林徽因29歲這一年,有一篇短篇小說在當時的知名報社出版了,這篇小說叫《蠶》,林徽因在看到後因其成熟的寫作功底而關注了這位作者,他就是蕭乾。之後林徽因聯系了這家報社的主編,從主編那裡得到了蕭乾的聯絡方式并成功地将其邀請到了家裡做客。就是因為文學之間的惺惺相惜,他們二人慢慢地熟識,關系也越來越親近。

第三年,蕭乾因為出色的工作表現成了刊登他小說的報社的主編。在他在報社工作的這段時間裡,林徽因一直将自己比作他的“鐵杆粉絲”。她們二人也經常在茶會過程中對寫作進行讨論。之後,蕭乾 被升調到了其他城市工作,為了熱愛的事業他不斷地在報社中建立新的闆塊,而他在報社中的各種突破與創新都得到了林徽因的極力聲援,她不但響應他的工作,而且還親身參加。在蕭乾的工作生涯中可以說得到了林徽因的多次指導。

蕭乾與林徽因最後一面是在建國四年後的中國文化代表會上,當時在到達會場的時候,二人隔得很遠就看到了對方,走近之後蕭乾将林徽因的手握住,到民國時的舊稱呼親切地喚她“小姐”,林徽因當時有點害羞的說道:“人老珠黃啦,就不要叫什麼小姐了。”蕭乾也笑了,他對林徽因說隻要人的精神沒有老去,那就會一直年輕。簡單的叙舊過後,二人又探讨起了文學,一如多年之前。

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林徽因與梁思成

距離最後一次見面過去了兩年,蕭乾接到了林徽因逝世的消息時傷心了很久。在林徽因病逝後的43年,年老多病的蕭乾接受了北京某家出版社的邀請,為他們即将出版發行的《林徽因文集》寫序言,由于重病在床,隻能由别人代筆進行口述,這篇序言也成為了蕭乾在世的最後一個作品,蕭乾将自己的名字端端正正的寫在了文章的最後。

就像上述描繪的一樣,林徽因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女人,可就是這樣一位才女卻被當時作為鄰居的文學大家錢鐘書所讨厭。一般情況下,有相同文化背景并且造詣都不低的文人之間應該是惺惺相惜、相見恨晚才對,林徽因與很多人都能成為朋友知己,卻獨獨與錢鐘書合不來,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

被大文豪讨厭

林徽因是當時的社會名流,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接受得很優質的啟蒙教育,并且在她很小的時候早早地去西方國家學習,在當時的美國舉行文化小聚會是一種潮流,是以在國内,林徽因就很頻繁的舉行這種茶話會,地點就設在自己的家裡。當時,林徽因常常會邀請像胡适、金嶽霖這樣的大家參加文化沙龍,進行文學間的探讨。而參加這種小聚會的人群中男性占據絕大多數,在當時的一些相對比較保守的文化人眼裡,女人圍在一大群男人中間很不成體統,就像當時的一位女作家就非常不喜歡林徽因的這種做法,甚至寫書暗諷過她。錢鐘書就是一位相對傳統的文人,他也覺得林徽因整天舉辦這種都是男人的小聚會是非常不穩重的。

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楊绛先生

其實在我看來,這并不是一種錯誤,這隻是受時代所局限,如果将林徽因舉辦的這種小聚會放到現在,那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在當時,能夠接受上等教育的女性畢竟還是少數,文人界女性也是非常稀少的,是以才會出現小聚會中大多為男性的尴尬局面。

不管身處哪個年代,金童玉女的絕美愛情總是會被人關注的,當時被贊譽為“民國女神”的林徽因不僅嫁給了當時家世顯赫、才貌雙全的梁思成,而且在結婚以前也與名動京城的大才徐志摩戀愛過,甚至可以讓清華教授金嶽霖一生不娶。

而就是這種情感的糾纏也是錢鐘書不喜歡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錢鐘書覺得林徽因看待感情太過輕浮,在他自身的認知裡,對待感情人就一定不能三心二意,并且他也為之身體力行,他與太太楊绛先生的恩愛一生,夫妻間的互動都被記錄在書信中供後人拜讀。他們夫妻生動地诠釋了什麼叫做認真對待感情。

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錢鐘書與楊绛

而回頭再看林徽因的感情則過于泛濫,是以他很讨厭林徽因這個人,從他的很多作品中就能很明顯地看出來,他曾寫到林徽因事實上生的特别黑,外界傳言的膚白貌美皆不屬實,而那雙動人的眼睛也是假的,雙眼皮是割的,這種行為錢鐘書也顯得過于幼稚。可能在那個年代,這樣的說法不會被認為侵犯了名譽,如果是在現代社會,這種用文字污蔑、醜化他人的行為一定會被視為人身攻擊的。但在那個年代大家可能想不到那麼多,隻是将這種行為看作文人之間的互相輕慢罷了。

她的貢獻

林徽因雖然隻活了51歲,但她這一生對祖國的貢獻卻像寶石一樣光彩奪目。

她這一生曾用十數年走過祖國的大片領土,隻為将中國一些被世人遺忘或是被曆史掩埋的古建築重見天日,為此曾發表了多篇相關的論文與研讨資料,正是因為她與丈夫的親力親為,才使得我們國家多達兩千多處的傳統建築被完好的儲存下來。而她自己在建築方面的著作以及與丈夫合作書寫的建築材料也為我們後人研究中國建築史提供了寶貴的紙質依據。在建國後不久,她就被國家邀請設計了一處埋身革命烈士的公共墓地,而這座墓地就在現在的北京八寶山。在她人生的最後階段,拖着被病魔折磨的身體進行調研工作,隻為将即将消失在世界上的的一項中國傳統工藝拯救下來。

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林徽因夫婦

如果你們認真了解過這位民國奇女子,你就會發現她的前半輩子真的是人間少有的幸福,在當時的那種戰争環境下很少有女子能像她一樣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卻活的逍遙自在。或許是因為前半輩子生活太過甜蜜幸福,是以老天才會在她人生的最後階段給予她病痛的折磨,甚至于到死都沒能再見丈夫一眼。

抱憾而終

林徽因在晚年的時候得了重病,即使飽受苦痛折磨,她也一直不忘工作,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工作位置上,但因為丈夫梁思成的工作也一直不太順利,是以憂慮過甚的她最終沒有走完最後的一個春天。臨死的時候,她僅有的一個心願就是再見一見自己的丈夫,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心願也沒能實作。

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結婚照

當時的林徽因躺在病床上,在精神恢複了些許之後,她明白她的大限将至,是以她對當時值班的護士說想見一見丈夫,但護士以天太晚為由拒絕了。這位護士可能也想不到前一天還精神尚可,生活能夠自理的人第二天就沒有了,如果她能料想到的話,林徽因大概就不會抱憾而亡了吧。就這樣林徽因永遠地沉睡在了這裡,她也最終沒有再看到丈夫梁思成一眼。

視訊連結:她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世人卻隻關注她的“绯聞”,她是誰?

繼續閱讀